如一柄双刃剑,汽车即能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乘载个人生活的梦想,但也能将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带进人们的生活。然而无论作为普通的交通工具,或者上升至更高级别的汽车文化,汽车的使用者或是拥有者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呢?
策划:赵焕 金伯翰 原创支持:岳伟
有资料显示,2010年全国共接到道路交通事故390万起,同比上升35.9%,其中涉及人员伤亡的是21.9万多,造成6.5万人的死亡,直接财产损失是9.3亿元。甘肃校车案、小悦悦被碾事件、高晓松酒后驾驶等事件更是让我们对于自身出行安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担忧,到底汽车怎么了?为什么‘一夜之间’从利民的交通工具变为了可怕的马路杀手?
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发生交通事故,该镇某幼儿园接送孩子的校车与运煤货车相撞。目前校车事故已致21人遇难。该校车核载9人实载64人。 小悦悦为什么会被压死,校车为什么会超载7倍还敢逆行?这只是每天上演的千千万万个违规行驶中的一个。上海作为中国最大最具国际化的城市,才刚刚出台校车管理的地方标准明年才执行,那么地处偏僻穷苦的甘肃农村是个什么情况,你可想而知。如果各个相关管理机构不痛下决心,类似的交通事故还会层出不群。
校车超载引发事故频频,可大量血的教训似乎撼动不了相关部门麻木的神经。以正宁事故为例,出事的校车,超载早非一两次,幼儿园向家长收取不菲的校车费,却提供了极其劣质的服务,对此,教育部门长期不闻不问,交管部门也不查不管,正宁相关公权部门对于孩子的安全,表现出惊人的冷漠。[详细]
其实,近两年校车就已成为热议的话题,2010年7月份我国颁布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而今年5月的山西省公务车协议供货也将校车首次纳入政府采购。校车采购中的问题同样显而易见。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各省在采购校车时基本是自行制定标准。这也导致国内学校使用的校车五花八门,有普通客车,也有老旧面包车、微车甚至三轮车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详细]
2010年7月1日,我国首部校车强制性国家标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开始实施。[详细]
以美国为例,多达数十项的安全标准几乎涵盖校车的所有零部件,设置了远远超出一般车辆的严苛安全技术标准。与此同时,还赋予了校车道路通行特权——如校车在停车、上下人之时,将自动显示专门的交通信号,周围其它车辆必须减速或停驶。
校车的安全技术标准提高了,制造、购买、使用运行的成本无疑也将大大增加,那么谁为这一增加的成本埋单、如何埋单,便是一个现实问题。再如,确保校车合理使用、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包括司机、随车照管人员的培训管理,校车运行的特殊交通管理等。
国内多家主流客车企业都已经能够制造出符合国家标准的校车产品。目前面市的国产校车多数标配适…[详细]
对于校车而言,买什么样的车,在什么样的运行条件下以什么样的主体去运营,采取哪种运营方式,国家能够给予什么样的补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详细]
目前根据试点地区的行政安排,每个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运营模式,而其它地区,甚至大城市更是有着自己的运营模式,企业也会根据不同的模式来调整在当地的校车布局。[详细]
音乐人高晓松于5月9日晚10时因酒醉驾驶而连环追尾,导致四车连撞,四人受伤。警方到场后将其带走,目前已在办理刑事侦查手续。[详细]
高晓松们醉驾的底气从何而来?在捕捉到了一定的数量之后,是可以归纳出真正答案的,不能一味埋头去抓。把这个或这些答案公之于众,对遏制潜在的醉猫不无裨益。当下,解剖好高晓松这个标本…[详细]
衷心希望北京警方能顶住压力,不要因为高晓松是名人就网开一面,不要因为高老师会音乐就安排到狱中剧团,该补手套还是叫他补手套,该糊信封还是糊信封
文明的驾驶习惯需要长期的引导和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严格的法律和严密的执法缺一不可。醉驾入刑,就是要以法律的形式,促进整个社会驾驶文明的提高。作为音乐界的名人,赶上醉驾入刑刚正式实施,高晓松以身试法给醉驾入刑做了一次鲜活的普法。
不断提高驾驶技术,不但能帮自己寻找到驾驶乐趣,而且会让驾驶更安全。节约自己时间的同时也为别人…[详细]
2011年5月1日起,醉酒驾驶、飙车等行为将以危险驾驶罪入刑。严惩酒驾、飙车等行为,其警示作用溢于言表,而事后的严重后果,也将使驾驶员对酒驾、飙车“望而生畏”。[详细]
面对蜂拥而来的记者,高晓松一口气连说了12个“对不起”。面对交警询问时,他坦然地说道:“我是违法行为,我愿意承担全部责任。”[详细]
上车前望一眼车后和车侧,这能避免倒车时撞到小孩或小猫小狗。不知道大家考驾照时有无这样的程序,路试时,要绕车一周,反正笔者是有。绕车一周,除检查车况外,就是看看周围有无障碍物躲在盲区里。其实经过分析就会发现…[详细]
将座椅调节至合理的位置,不仅能有效减轻开车时的疲劳和伤害,同时也能够尽量减少盲区的产生…[详细]
你会调节后视镜的角度么?尤其是两侧后视镜的位置。正确的调节是要保证后视镜能完全、清晰看到紧邻的两条车道,最好能看到部分第三条车道。 [详细]
车辆的行驶过程中,并不是只有在变线或者倒车时才需要观察后视镜。一个有经验的老司机,会每隔10秒到15秒便用余光扫一下两侧后视镜……[详细]
前段时间,年仅两岁的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消息让众多网友非常痛心。在车祸悲剧发生之后,我和其他网友一样,一直关注着小悦悦的安危,而此刻那份紧张感和希望只能变成一声重重的叹息。回想事故发生那一刻,可怜的悦悦居然在短短的时间内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七分钟内在小悦悦身边经过的路人足足有十八个,却没有人上前扶起身受重伤的女孩,肇事司机也一直坚持自己没看到!那么窄小的巷子,那么多双眼睛,怎么可能没人注意到躺在路中央的小悦悦?![详细]
时逢入世十周年,中国汽车业在这十年的发展就一个字“快”。从数字来说,200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仅为207万辆,而2010年,这个数字已达1800万辆。如此快的增长速度,让中国步入汽车社会。借用姚景源的一句话,“汽车社会来得太快,我们严重准备不足。”
入世后,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人们惊叹汽车业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力量是如此之大。然而,汽车社会病也随之而来:汽车拥堵已经成为困扰每个一二线、甚至是一些三线城市的难题。除了拥堵,停车、噪音、尾气污染、交通安全隐患也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人们亦惊呼:汽车工业带来的问题竟也如此恼人! 2010年年底,北京率先推行治堵政策,引来各方关注。即使施行了严格的治堵政策,北京交通拥堵状况并未明显好转,每遇到极端恶劣天气,整个城市仍像是一个巨大的停车场。
这是一个极为重大的问题,也是非常容易被人所忽略的问题。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以为交通就是交通的问题,只要想一想,交通是怎么确定下来的,就会明白交通事先就是由城市规划确定下来的,所以交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城市规划问题。一个城市中的大医院应该放在哪里?重点的学院区应该在哪里?……[详细]
拥堵是怎么产生的?由于我国现代城市建设的初衷并非出于宜居的需要,所以体现在环线内外的房价和房租上的巨大差异导致整个城市呈现出外热内更热的格局。相比之下,国民平均收入又低的非常的可怜。因此住不起高价房和租不起高价房的人只好每天从遥远的地方来,再回到遥远的地方去。这形成了另一位国务院参事王静霞所谓的潮汐人群……[详细]
如果能拓宽人行道和路边多放垃圾桶这两项,他能保证70-80%现有的城市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他认为合适的人行道宽度是6-8米,如果现在道路两边各砍半条车道,同时留半条车道来停车…[详细]
面对公共交通问题,在地方人大的平台上通过立法途径解决,相对于简单的行政控制,是一个进步。至少社会相关方面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整个公共政策决策过程可以公开化、透明化。[详细]
对于治理交通拥堵来说,唯一有利而无弊的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这一点在国内也早有共识,各大城市都在积极修路,地铁工程也纷纷上马,这些都令市民们欣喜,唯一的遗憾是很多建设工期都很长…[详细]
如果把交通矛盾怪罪到私家车头上,那不仅难以纾解困局,还可能因此错过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设施、提高交通管理水平的机遇…[详细]
北京、上海和贵阳各地的治堵策略,都鲜明使用了“限”字诀。这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引发的负面效应也很大,包括对当地车市和汽车业的打击,以及产生一系列的政策不公平。[详细]
原本是为解决道路拥堵问题,缓解城市压力而制定的规定,但是效果真的达到预期了吗?10月8日,有媒体报道说……[详细]
自去年开始,限购政策逐渐出台,鼓励政策陆续取消,注定了2011年将是中国车市降温的一年,眼下中考成绩也如预测结果一样不容乐观,政府是否应该再次出面施行扶持政策越来越多的被社会关注。 汽车消费该限制还是鼓励? 汽车发展带来一些列拥堵环保等问题,如何协调汽车与社会的矛盾,进入良性发展的道路,不是仅仅一个“限”字可以解决的。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即将走过,业内一直关注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始终没有出台。此前,有消息称,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成品油价格改革,已基本形成了“大致成熟”的方案。改革将在现有机制框架内做出“微调”,主要集中在缩短计价周期、改进成品油调价操作方式等方面。[详细]
油价显然是影响消费者使用汽车的重要因素。调查中要求受访车主选择油价涨到多少时会减少汽车使用,绝大部分人表示,油价涨到每升10元时会减少汽车使用,如果涨到15元会基本不开车。另外,多数车主表示,当停车费涨到每小时15元至20元时,也将不再使用汽车。
而无车家庭中有51%会因为目前的高油价而推迟购买汽车,13%的家庭会因此放弃购车,仍将按原计划购车的家庭比重为36%。虽然拥有私车的成本高昂,但消费者对汽车租赁模式的接受程度还很低。调查中,有31%的无车家庭表示,可能会因为购车、停车成本高而采用租车方式,但表示肯定会选择租车的只有1%,可能不会租车的比重达到48%。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十年间,当国人开始步入汽车社会,尚未及对这一“改变世界的机器”发出由衷的礼赞,汽车所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几近不可调和:石油危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事故频仍……很多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违汽车诞生的初衷,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相背离——是为魔鬼。
汽车之于人类社会的好处,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充分体会着、享受着;同时,自然和人类社会对汽车普及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却越来越不堪重负,汽车也就成了所谓“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汽车与社会在未来的轨迹会是如何错综复杂?两条发展脉络的交差碰撞的瞬间又会带来哪些足以点燃产业变革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