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南合作”之后,5月21日,广汽集团与长丰集团喜结连理,在跨越地域、跨越资本市场、跨越中外合资企业的国内汽车行业重组模式进一步进行了创新。至于结果怎么样,还有待实践检验。事实上,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之路走得并不顺利。尽管融合者多,但鲜有成功的案例。究竟是什么原因,有什么困难?在接下来的兼并、重组大戏中,究竟有哪些措施和办法去让兼并、重组之路走得更好?记者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和专家。
甲方:1+1≈2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兼并、重组的困境,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根本上是因为兼并、重组各方利益难以协调。在中国,各大车企体制成分复杂,涉及各方面利益体,地方保护伞也让车企之间的并购难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既要更高层面的政府出面干预,又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合力解决融合后的企业产品结构、文化融合,利益分配等。
1 观点
强扭的瓜不甜
《汽车财经》杂志主编张久
目前,中国的汽车产业呈现依托地方诸侯割据之势,加之中央各系、合资企业纵横交错,复杂的原油格局成为兼并重组的一大难题。要想跨省、直辖市合作,关于风险与利益的分配,因认识、文化等差异很难协调。鉴于此,只有采取行政手段强制主导,但“强扭的瓜不甜”。更重要的是“拉郎配”很多只顾大而强兼并小而弱,融合之后,弱的一方品牌要么消失掉,要么产品结构交叉,内耗增加,成为包袱。
2观点
政策推动机会不多
新京报经济新闻中心汽车周刊主编何醒言
国家在鼓励汽车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政策,对于一些跨地区、跨省市的兼并,应给予更多的政策和税收支持。“上南合作”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当时的大环境,即有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大背景。然而,这种机会毕竟不多。
3观点
弄不好就两败俱伤
何毅
中国企业门户观念很强。兼并、重组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貌合神离;或者导致大批人才外流;特别是大型央企间不同的利益诉求,以及发展方向的细微变化、各个企业间的文化差异等,即可导致兼并重组陷入漫长过程或出现消化不良症。同时,重组之前,彼此之间都是竞争对手,重组之后冤家成了夫妻,双方的心态、人事调整、市场打法如何调整都是不可回避的难题。因此,重组救市不是万金油,弄不好是两败俱伤。
4观点
关系复杂 合资企业不愿掺和
第一财经日报汽车主编卫金桥
对于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合资公司而言,将更多的考虑团队融合成本,企业文化产生的冲突,合并之后的产品格局怎么调整,资源、品牌的互补性以及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性等。就市场自愿原则来说,外资方并不愿意过多地参与到兼并、重组中来。即使愿意,还涉及到谁当老大的问题。
观点5
“大吃小”太局限
知名汽车产业评论人钟师
一直以来,传统的重组套路,都是设定应该由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更小或更弱的企业对象,这在理论和实践上缺乏依据。大型企业未必技术实力雄厚,非大型企业未必在某一产品线领域比大型企业差。保时捷规模远小于大众汽车几十倍,而保时捷能够达到控股大众汽车的程度,说明主导重组的企业,重组资格并不取决于企业本身的大型化程度,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资金实力、盈利能力和独特技术实力。
记者 张佳雨
乙方:1+1>2
专家认为,要解决兼并重组中的困境,应该最终以企业作为主导,并根据各自需要进行兼并重组;同时地方政府应予以支持,并平衡好利税等利益关系。这样,重组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1 观点
以互补为原则
资深汽车分析师贾新光
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互补的前提下再来慢慢地讨价还价。企业文化的融合也是企业兼并充足的关键一步。如果两个企业追求的文化理念不同,思维意识不同,就很难真正地走到一起。即使兼并重组了,也是一盘死棋。
2观点
企业主导政府支持
易车集团高级副总裁、媒体委员会主席吴迎秋
兼并重组更多的是企业之间资源的优化,而且对企业双方都有好处。不过,政府在企业兼并重组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企业之间的谈判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正如《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写的那样,“鼓励一汽、东风、上汽、长安等大型汽车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兼并重组。支持北汽、广汽、奇瑞、重汽等汽车企业实施区域性兼并重组。”政府可以“支持”或者“鼓励”企业的兼并重组,而非主导企业兼并重组。同时,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是不能缺少地方政府支持的。
3观点
胸怀宽大各让一步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
目前,我国汽车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当地的支柱企业和利税大户。这造成了不同地区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将涉及复杂的利益调整,成为制约兼并重组的难点。因此,对于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来说,需要地方政府之间以博大宽广的胸怀来看待,不能因一时的利益追求而因小失大。对于兼并重组的企业来说,需要各自之间作出让步,寻求一个平衡点。当年的天汽和一汽的重组就是源于天津汽车作出了较大的让步,最终实现与一汽的重组。
记者 张欣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