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车展

新闻版>分析评论>正文

竞争产生双赢-自主顽强长成 合资强更强

原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9日 14:13   新浪汽车 字号:

  竞争产生“双赢”——自主力量顽强长成,合资势力强更强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内,一个“100万辆”和一个“200万辆”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12月15日,上海通用高调宣布:今年产销率先突破100万辆,“中国乘用车企业迎来‘百万辆’时代”;

  12月17日,江淮汽车举行盛大的200万辆汽车下线仪式,“进一步彰显自主品牌企业商用车与乘用车并举的实力”。

  过去的10年,自主品牌渐成气候,合资企业日益强大。两股力量共同,进一步提振了汽车市场。

  (一)

  江淮汽车成立46年,才迎来第200万辆汽车下线,对业内很多企业来说也许根本不值得一提。但是,10年前的江淮汽车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10年前,还是一家以汽车底盘为主业的江淮汽车,要与购买底盘的厂家协商,才有可能在整车的某个并不显眼的位置出现“JAC”的字样。

  此后,江淮汽车开始发奋。

  在10年前的一个国内车展上,现代集团的一款轻型客车产品——H1,让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左延安驻足良久,随后便是一系列的动作。2002年3月18日,这款被命名为“瑞风”的技术引进的车型缓缓驶下江淮多功能车生产线。之后,瑞风多次夺得国内MPV市场的冠军,也为江淮汽车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真金白银”。

  就这样,在涉足轻型卡车、大型客车和中型客车等之后,以一款从韩国现代引进技术的轻型客车为基础,江淮汽车先后打入MPV、SUV和轿车领域。2010年,销售汽车约46万辆,已经成为年产销近50万辆的大型汽车集团。

  2000年,接近50万辆的只有一汽一家(当年生产42.36万辆,销售43.68万辆)。

  在安徽,另一家汽车企业根本就是“从0开始”,10年间打造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汽车公司——奇瑞汽车。

  1996年,奇瑞花2500万美元从英国福特公司引进一款发动机和一条生产线;1999年12月8日, 奇瑞第一辆整车下线。

  当时,国家对轿车产品实施近乎“禁入”的管理,奇瑞汽车因为不能进入轿车产品目录而属非法。最后,能屈能伸的尹同跃不得不携奇瑞加入上汽集团以换取轿车产销的“许可”。根据双方的《国有资产划转协议》,奇瑞将3.50亿元的资产(注册资本的20%)无偿划拨给上汽集团;但上汽对奇瑞则实行“不投资、不参与管理、不承担风险和不分红”的“四不”管理。

  对此,笔者曾在2001年初以《轿车“大炼钢铁”》为题写到:“悄悄干了几年轿车又不敢称轿车的安徽奇瑞,终于以并入上汽而修成‘正果’,给众多的轿车‘私生子’们开辟了一条‘上户口’的通道,相信还将有人把这种‘找爹’的游戏进行到底……”

  的确,几乎就在同时,偏居一隅的海南汽车厂“认一汽为父”,摇身一变成为海南一汽马自达,与奇瑞一道“曲线救国”,成为轿车新军,再次上演了一把“找爹”的游戏。

  与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国企相比,民营企业染指汽车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幸好,中国汽车还有痴心不改的李书福,还有百折不回的魏建军,以及锲而不舍的尹明善等等。

  2010年8月2日,吉利汽车宣布完成对福特汽车旗下沃尔沃轿车的全部股份收购。从2008年12月4日,福特标价60亿美元出售沃尔沃,到2010 年3月28日吉利与沃尔沃签署收购协议;再到最后完成资产交割。这起跨国收购案历时近2年,花费18亿美元。

  能够完成收购沃尔沃汽车之举,全凭李书福及其吉利集团在过去10年近乎艰苦卓绝的努力。

  1998年,当第一条汽车生产线建成,李书福才察觉到即便自己的“汽车儿子”生出来也上不了路,便不得不收购一家濒临倒闭的汽车厂。

  2001年,吉利再次通过收购,才获得作为轿车的“准生”证。当时,作为民营汽车拓荒者之一的李书福,只能四处游走,跑目录,上公告。

  此后的吉利汽车相对顺风顺水,多个生产基地先后投产,数款车型相继上市。而在这期间,李书福不再像10年前那样孤单。

  2003年底,随着长城汽车在香港成功上市,魏建军成为当时汽车业的首富。随着财富的积累,造车经验的积累,特别是国家政策的放开,魏建军实现从皮卡车到越野车(SUV),再到轿车(含MPV)等全系列乘用车的“三级跳”。

  同样,10年前还在摩托车行业艰苦打拼的尹明善,在完成原始积累之后,也开始进入汽车行业。

  再有近两年异军突起的比亚迪,其领军人物——王传福在10年前尚未进入汽车业,其赖以起家的“福莱尔”也未曾面市;后来被比亚迪并购的秦川机械厂,2000年的产销量仅有3位数。现在,比亚迪以在新能源车领域取得突破而闻名,并吸引到奔驰、大众这样级别的合作或潜在合作伙伴。

  (二)

  2000年以来,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场上,从经济实用的微型车,到注重品质的高档车,都获得巨大的成长空间,来华合资合作的跨国公司也取得空前的成功。10年当中,无论是在微型车市场精准定位的美国通用汽车,还是在高档车市场放手一搏的德国宝马汽车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意义。

  在最近一次经济危机中,汽车业最引人注目的事件,莫过于全球头号汽车公司——通用汽车破产重组。然而,通用汽车在中国的事业却蒸蒸日上,咄咄逼人,两家合资企业均成为细分市场产销量的第一名。

  12月15日,上海通用之所以强调自己是在乘用车领域率先突破产销100万辆,就是因为通用汽车在中国的另一家合资企业——上汽通用五菱早在一年前就“迎来‘百万辆’时代”。

  上汽通用五菱的确是过去10年当中最出色的中中外合资企业之一。

  在2000年的“两会”上,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上海市市长徐匡迪表示:上汽、柳州五菱与美国通用合作,要把微型车产量扩大到100万辆。

  徐强调,如果东西部不共同发展,就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西部发展了,东部发展才有依托,我们才能组成“国家队”,去参加国际竞争。东部支援西部是大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2002年11月18日挂牌成立,到2009年产销双双突破100万辆,上汽通用五菱合资三方实现了当年的“百万辆”承诺。

  2010年11月22日,上汽通用五菱全新自主乘用车产品——宝骏下线。显然,企业并没有满足于在微型车领域“称孤道寡”,而是全新开辟另一个巨大的市场。

  2001年10月底,笔者在当时所供职的媒体独家披露《宝马董事长拜会朱总理,与华晨牵手已成定局》。“10月25日,宝马集团董事长约阿希姆-米尔贝格抵达北京不久,就得到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会见。朱总理说,宝马来华投资,我们非常欢迎。尽管选择一家没有轿车生产经验的企业合作,各个方面有一些担心。但是,投资上项目是企业的事,大主意应该由合作双方自己拿。朱总理还表示,这样一个项目如果交给广州的话是‘锦上添花’,而交给沈阳就是‘雪中送炭’了!”

  “米尔贝格对记者表示:我们上报的建议书都会得到答复,在进一步的完善之后,就可以做第二步工作,对项目提出可行性报告”。

  2003年3月,宝马与华晨在人民大会堂签署国产协议,2003年10月和11月,BMW 3系和BMW5系产品相继下线。

  2009年11月12日,在顺利实现最初的设计产能之后,宝马汽车和华晨集团再次签署备忘录,而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和沈阳市政府签订相关投资协议。在未来规划中,华晨宝马将在保持沈阳大东区现有工厂产能稳步增长的同时,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新厂区建设投资。该建设项目计划于2010年启动。潜在总产能第一步将增加到年产10万辆,长远的增长计划是逐步增加到年产30万辆。

  宝马的进入和快速成长,带动了其他高档车巨头的来华合资。

  2003年9月,戴姆勒-克莱斯勒与北汽签署协议,在北京生产梅赛德斯-奔驰C级和E级轿车。按照协议,双方计划年产量将达到2万至3万辆,批量生产将在2004年底开始,投资总额约合90亿元。

  加入WTO前后,汽车公司看到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商机,纷纷来华合资合作,最具代表性的是丰田、宝马、日产、福特、现代、奔驰等跨国公司,从无到有,在中国建立起多个乘用车合资企业,如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华晨宝马、东风日产、长安福特、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北京奔驰等;而通用、本田、标致-雪铁龙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合资公司,如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本田、东风标致等;当然也有菲亚特“闪人”般的快进快出。

(编辑:sunruin)

转发此文至微博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