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版>访谈> 2010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专题 >正文

韩永贵:技术应该排在企业发展的第三要素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9日 13:09   新浪汽车 字号:

  贾可:赵总把该说的都说完了,但是他的言下之意是我们现在做的是系统工程,如何做好它?现在做好自主品牌汽车是需要大批的能源和能人,或者说我们仅有技术是不行的,需要企业协力的作用。这时候我们把话题转移一下,我们看到中国很多企业集团中一些做得成功,他们都是从旗下合资公司中调出了一些人来做,等于是把这种系统的能力复制到我们自主品牌中来,那么北汽在这一方面是怎么考虑的?

  韩永贵:中国现在自主品牌包括我们整个汽车产业,应该说我们使用和运用的技术并不少,与国际差距也不是很大,第二句话,拥有和掌控的还不是很多,我说的是拥有和完全掌控。我们通过合资企业的发展,我们是在向人家学习,不只是技术,还包括工艺、管理、文化、统筹系统工程,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从国家的战略上自主创新提了三条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我们中国汽车工业在哪个阶段注重的创新方式是有所侧重的,我们现在所有的汽车产业完全都是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我看可能还有一些差距。国外汽车发展那么多年,才积累下来了,所以需要经历和产业的发展才能带来的,我觉得这一方面还是有差距的。从合资企业的发展,我认为还是要学到一些东西。自主品牌我们之所以要应用合资品牌的一些优势、人才、队伍,也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自己,各大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在这些方面采取了措施。包括我们奇瑞和吉利做得非常好的自主品牌,也不乏在其他行当自主品牌做得非常好的同事,包括赵总都是专家,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引导,它毕竟也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通行的做法,只是每个地方的程度不太一样,可能带来了一些影响。

  具体刚才说到,发展我们的产业,技术到底是处在什么位置?大家都没有直接回答,我还愿意直接回答,我认为应该在前三位。因为每个企业由于在品牌和技术掌控程度、管理和企业中已经占有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所以技术上的这种需求或者说这种迫切性应该是有差别的。可能这要排到更靠前一些,这会排在第二位,它可能会更需要人才队伍支撑,这一点没有必要非要是一二,但是在技术上我个人认为我们还不能说我们很强,因为毕竟我们拥有的还不多。在我们去年突破1000万辆的时候,当时在一个论坛上,一个国家部委主管领导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很赞同,他说“1000万辆大家都非常关心,我们的规模很大了,那么这是什么?仔细想一想,作为我们产业的人应该是非常光荣的,但是我们做产业的人也应该非常冷静。第一,它只是个大规模的数字,1000是一个槛,1200、1300还是一个槛,这只是一个数字。但是我们要看到和国外的差别,我们是150多家企业干出来的1000万,尽管集成度已经提升了,但是我们还是150多家企业干出来的,这一点上来说我们是有差距的。

  第二,真正在一些产品上,我们能够说自主品牌能够有很好的品牌影响力的产品,或者是掌控自主品牌的,我觉得这种比例还是比较小的。特别是我们的车出口到国外,或者是让全世界对我们更为认同,我看更多是合资品牌在1000多万辆中占得比较大,尽管我们自主品牌发展非常大,奇瑞、吉利和长安、长城都非常发展好,作为我们北汽也要向他们学习,但是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差距。

  第三,国外的大企业发展到1000万的时候,或者是大公司发展到1000万辆,他们是靠什么实现的?中国有一个巨大本土市场,而他们更多是占据国外市场,体现了一种核心竞争力。我觉得在这一方面也是有差距的,从这三个点来看,中国的汽车产业如何做到由大到强,或者是居大思危,占领制高点。我个人认为制高点上真正发展某个品牌,还是要为广大的消费者和国内外消费者共同认可的很好的品牌。第二,我们发展的核心标准是要在国际汽车产业发展重大政策法规制定上,我们能有话语权。在某一年,让全世界统一到执行中国的国七、国八,而不是欧三、欧四。

  贾可:韩总说了那么多的差距,如果我们弥补了这个差距,我们的竞争能力就会上来了。这种能力的提高,中国汽车往上走,必须要抄一些小道?或者是迅速往前赶?这一方面,我们王继华先生应该有独到的想法?

(编辑:路宁宁)

转发此文至微博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