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奇瑞副总李峰:所有的车型达到国IV排放标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2日 12:12  新浪汽车

    编者按:3月1日,北京正式施行国IV排放标准,不达标车型不准在北京销售。这一政策对汽车行业有那些影响?自主品牌企业如何应对?我们今天请到了国家环保总局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主任汤大钢、中国汽车报社社长李庆文、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建辉、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峰做客新浪汽车,就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下为本次聊天实录:

图由左至右依次为奇瑞汽车副总经理 陆建辉;中国汽车报社社长 李庆文;奇瑞汽车副总经理 李峰;国家环保总局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主任 汤大钢

  主持人:欢迎各位嘉宾做客新浪汽车。

  今天我们的话题主要是“北京实施国IV排放标准影响谁?”。从3月1号开始,北京市政府正式宣布机动车在全国率先施行国IV排放标准,不符合标准的车辆禁止在北京销售。相信其它城市可能也会逐步地实施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标准,其实对老百姓来讲肯定是好事,对社会来讲环境越来越好,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对于汽车企业来讲,应该说绝对是一个挑战,尤其是我们自主品牌汽车企业。

  首先请李总介绍一下奇瑞车型达标情况。

图为奇瑞汽车副总经理 李峰

  李峰: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非常有幸能够在新浪跟大家再次见面。

  实际上针对这样一个工作,奇瑞的准备是非常积极的,而且在这次3月1号北京正式宣布实施国IV标准这样一个事件之后,我们带来的是所有车型达到国IV标准,而且同步投放。相对于去年,北京市实施国III标准的时候,奇瑞的整个准备动作很多,差不多有一半的车都没有来得及做,确确实实造成了一些市场上的短缺。但这次我们做了充分准备,今年之所以这么快奇瑞能够实施这样一些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定条件形成的。

  第一,当然因为国III的事情,引起了奇瑞的高度重视,我们研发部门在国IV标准的准备计划和投入力量上,都做了大量的提前工作,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国家对奇瑞在节能环保方面成立了实验室、技术中心,对推动我们往更高级别的排放标准升级上,也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我们ACTECO发动机是一开始就定义到欧四标准的,所以这个发动机具备往国IV升级的基础。这次国IV设施后有很多车型不能在北京销售,是因为发动机没有办法再改了。奇瑞面对国家和北京环保局在北京实施国IV标准的这样一个工作,从组织,从规划,从技术平台到市场的节奏上,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才有了今天。作为自主品牌的代表,我们有条件跟跨国公司同步跨进国IV标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我们有大部分的车型被挡到北京之外,大家对自主品牌的信心就会有更大的打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国IV标准,奇瑞几乎是全部能够准时投放北京市场,实际是自主品牌在节能环保当中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和一定的水平和层面上,跟跨国公司进行同步技术升级的一个表现。

  我们也查阅了一些资料,截止到3月1号,整个乘用车有192个车型当中,其中有70个车型没有能够拿到北京环保局的国IV标准,这个比例占了36%,有36%的车型没有同步进入这个市场。同时64%、122个车型拿到了进入北京的入门证。如果按照结构来分,我们也做了一个统计,实际轿车的比例比较多,127个车型当中有95个达标了,占到75%。达标率最差的是SUV车型,SUV总共44个车型,只有15个达标了,淘汰了29个车型,淘汰率66%。过去SUV,当时国内在皮卡的基础上升级的一大批SUV,由于发动机技术水平和整个技术含量偏低,这次对那个车型的淘汰,在国IV标准上是相当残酷的。MPV的淘汰率也是跟过去老的发动机技术水平有关系,两阀的发动机,有一大批MPV被淘汰当中,21个车型当中淘汰了9个,占43%。

  综合来看轿车相对于MPV和SUV来说,整个升级的水平要高一些。按照国别上也有一些统计,本国品牌的达标,我们现在统计的情况是总共75个车型,没有通过的是41个,占54%。韩国车占了23%没有通过,日本车有26%没有通过,德国车有5.6%没有通过,美国车是28%没有通过,法国车是12%,意大利车是全部没有通过。可能意大利原来的车型在中国停产了,停产以后整个后续的产品工作没有准备,造成这个结果。

  这里边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通过国IV。有些是由于车型老化,本身在升级过程中厂家对这个车型放弃了不再生产,有些是时间上准备工作还没有来得及,后续还在申报。有些是由于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偏低,导致了连整车一起都要离开国IV的标准。各种各样的情况。但是总体看来,在这次升国IV的标准当中,应该讲德国车还是表现得最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