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加价的根源在哪里 |
|
亚之杰伯乐一汽大众4S店总经理谷亚雷:加价销售是一种市场自发行为,并不能由经销商的主观意愿所左右,真正的决定因素是供求关系,只有车出现严重供不应求时才会形成加价销售现象。单个经销商的抬价行为不可能形成加价销售,只有当所有同一品牌的经销商都感受到供货压力,不得不通过提高价格来保持供求平衡时,加价销售才得以形成。[全文]
|
|
|
 |
为什么部分车型会产生加价销售现象?
|
|
|
田毅>> 这完全是一种市场心理学,中国人有一种尝新的心理,这种情况下如果说在资源适当的紧缺,或者说性价优势适当比较明显,这样的前提之下加价现象就不可避免。应该说加价现象本身对于品牌本身是负面的,但是这种现象虽然不好,但是全世界来说汽车营销都有特许销售的方式。[全文]
|
张志勇>>价格往往更容易被市场关注,也更容易被供求的关系左右。在这种市场供求大的环境中,他是说供求双方这样一种博弈,这样一种互相之间的协调,然后才出现某一种价格,比如供大于求的时候可能价格就下降,供不应求的时候价格就会上涨。[全文]
|
|
 |
消费者态度
|
|
亚之杰伯乐一汽大众4S店总经理谷亚雷:很多中国消费者往往看准了一款车就不容易改变主意,所以即使价格高出几千元也不会对购车决策造成太大影响。[全文]
|
中润发奥迪4S店总经理代红: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往往是“买涨不买跌”,还有一点炫耀心理:“难买的车,买到了就是我的本事,买加价车就成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全文]
|
|
|
 |
加价销售吸引消费者的原由何在
|
|
|
张志勇>>一个巴掌肯定拍不响,需要两个巴掌,我卖这个价钱,只能说你经销商或者厂家一厢情愿,但是如果没有消费者的呼应他也是卖不掉的。每一款新车出来以后他就希望迫不及待的把这款拿到,拿到以后他就可以在别人面前炫耀或者怎么样,他觉得我加价三万、四万、五万我值。[全文]
|
田毅>>对消费者而言我说的第一句话,一般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第二点,只要是加价的现象它一定反映在供需矛盾和供需的一种关系,供求的一种关系问题,所以还是有需求,消费者应该清楚。另外一点,凡是加价的情况还要控制,你要看这个品牌的一贯表现,它的加价到了狡诈的程度,阴险的程度,还是具有建设性的加价。[全文]
|
|
 |
厂家分析
|
|
加价销售至少反映了目前很多厂家过于浮躁和急功近利。厂家对于新车的前期宣传预热开始得过早,力度过大,甚至宣传上夸大其辞,导致消费者期望值过高,短期内开出大量订单,而厂家实际产能却难以迅速满足庞大的需求,从而造成供求不平衡。
厂家在一款新车的前期产能准备上,一方面希望能够尽量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却要考虑到市场风险而不敢大批量投产,一般都是通过小批量生产来逐渐试探市场。[全文]
|
|
|
 |
专家观点:厂家在加价销售中扮演何种角色?
|
|
|
张志勇>>汽车可能实行订单式生产,它就无形造成目前市面上的产品就很少,可能就是有限的几台样车,但是和中国人消费的习惯并一是不一致的,所以这个时候就造成了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大家还以为是厂家这样的,其实不是,它多年形成这样一种销售的办法,这个可能也是造成这种汽车加价的原因之一。[全文]
|
田毅>>这是一个长远的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这种博弈当中厂家有时候也非常矛盾,比如说所有的经销商都是我的朋友,他们能多赚钱为什么不让他们多赚钱呢。[全文]
张志勇>>,有时候我觉得这种加价有时候可能是厂家对经营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这种加价的现象如果卡死经销商是不是有更大的积极性来做。厂家可能会对这种情况采取一种是不是默许的态度,当然公开是不允许的,要维持稳定的价格政策,但是私底大家你知我知。[全文]
|
|
|
|
 |
未来加价现象会否继续?
|
|
张志勇>>汽车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不是一种代步工具,大家如果都是代步工具了就无所谓了,或者整个汽车市场对中国的这种13亿人口来说,可能拥有量还是比较小的,比例还很小,所以大家还是一种追捧的心态,在这个情况下可能市场还是需要有这种加价的现象存在。[全文]
张志勇>>有一部分品牌,比如在这个档次里全部都是代步的,但是在某些品牌上它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但是在中国来说现在可能这种身份象征的比例还是比较大,有一定的比例,所以这种不正常的加价现象还会在相当一段时间或者相当一个范围之内还会存在。[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