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重组不只是国企的事情 民营企业也可以参与
主持人:这里我们还带来一些网友和其他行业同仁的问题,因为在做这个选题前,我们也征求过大家的一些看法和问题。其中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毛总和王总可以一起来探讨一下。为什么这次我们请毛总作为做大的正方,是因为北汽正在收购,有很多兼并重组的计划;而我们请王总作为反方,是想知道民营企业是否很难做大,这是之前一些媒体同仁的看法。那么两位是怎么认为的?是否毛总站在北汽的位置就认为应该做大,那么王总作为长城这个位置,就认为不一定要做大,可以先做得很强。
毛海:涉及到企业机密的事情恕我不能透露,但是我可以讲点理论上的问题。刚才我说了,汽车企业前提一定要做大,当然目前中国汽车市场还是处在相对初级的市场,还是允许各种规模的企业都在生存,但是真正形成比较充分竞争的市场以后,我想慢慢一些小企业,除非像法拉利、蓝博基尼做高端技术,非常独特的东西还无法替代,但是一般的企业肯定要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因为可能其他大的集团研发一个平台之后可以用在四个车型上,这样就分摊了,可以控制成本。竞争最终取决的还是成本,目前不管做大还是做强,竞争到最后谁能占领市场成本还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目前还看不太出来到底大有多好的优越性,但是最终肯定会看出来的,这是第一。
第二,从企业兼并重组来讲,我认为刚才王总说的,中国汽车市场还是一个比较充分和自由的市场,没有一个特别倾向性的市场,政府非要扶持国有企业或者是民营企业,我们认为没有,当然地方可能有一些,比如说这个地方产的,鼓励当地政府机关来买,这个可能有。但是如果单纯分成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我想老百姓在买的时候一定不会去看看这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再来决定购买,或者是因为它是民营企业的就认为价格应该低一些,消费者观念中没有这种界限,并不会在买车的时候区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所以不存在这种不平等。当然在国家立项过程中,我认为也并不完全按照企业性质来划分的,还是会按照全国的布点,以及全球汽车格局来划分的。包括我知道的好几家,像奇瑞、吉利、长城,都非常积极地在实现这种联合,包括和国外的联合。国家不会设置障碍,不是说只有国有企业才能谈,民营企业不能谈,我所知道的是没有设置这种障碍。
那么在我们谈的过程中,第一是否能够实现成本的控制,第二目前的互补(刚才王总讲到这个问题),我理解王总可能是说产品和车型的互补,还有就是中国企业面临最尖锐的问题,技术领先性和空心化的问题,我们是否能够通过这种兼并重组,得到我们想要的核心技术,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核心的问题。我们不要仅仅简简单单看我们的规模做得多大,我们通过兼并重组,是否可以把最先进的发动机的技术拿进来,把最先进的变速箱的技术拿进来。现在在产业规划方面倡导电动汽车,电动车电池核心技术部分怎么拿进来,因为这些技术都不在我们传统的汽车企业里面,包括比亚迪原来不是干汽车的,通过这种兼并重组是否能够实现技术上的联合,这是最重要的。
关于北汽这种情况我不能讲,这些问题太敏感不适合在这个大场面上讲。那么,北汽还是要走扩张的,第一是否实现建一个房子,招些人,研发这些技术,这些技术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是第一。第二,是否实现了这种互补,比如说北汽最明显是缺1.0以下的小车,属于明显的短腿,那么就要实现兼并重组实现在这块产品线上的重组。第三,还要最终形成规模,分摊我的成本。刚才我在开场白中提到第二个问题,这种大,目前美国,福特好像没有太大的问题,克莱斯勒走到今天濒临绝境问题在哪里?是因为大造成的吗?我认为不是。从克赖斯特本身的经营来看,产品还是很好的,产品还保持很高的占有率,研发也是不落后的,不是说它研发的产品是市场淘汰的,虽然不是太领先,但是美国的技术还是保持在一定的先进程度上。它的根本在哪里,是形成了充分的市场竞争以后你的成本控制,现在它的成本控制因为大量的,因为国家福利政策决定的高成本,使它无法分摊,使它无法承受这种高成本,导致了它今天的状况。我打一个比方,不一定恰当。如果把通用一下子挪到中国,它会是非常好的企业,但是在美国它是非常不理想的企业。实际上美国产业转移也都证明了这一点,最早淘汰的是纺织业,最后淘汰的是钢铁业、造船业,现在轮到汽车了。目前美国的这种福利政策导致这种充分竞争的产品,在美国已经无法生产和生存。我认为是这样的,并不是因为它大造成的。
主持人:这是来自于像中国制造业大国给它造成成本方面的压力,导致美国本国制造业企业形成的压力,才发生了目前的情况。不知道杨铸先生对于刚才毛总对国外企业的这些分析,有什么样的看法。
杨铸:我基本赞成毛总的观点,但是通用、克莱斯勒和福特走到今天这一步,某些程度上还是和大有关系的。比如在2000年前后,因为九几年低油价时代,这三大公司发展高油耗的产品挣了很多钱,就开始想做大,收购很多的企业,像收购了沃尔沃、收购了萨博。正因为他们大,而且又有庞大的市场,他们就觉得这条路是对的,对世界整个市场客户的偏好变化觉察非常慢。比如克莱斯勒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在2000年以后,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提高,他们并没有及时研发出低油耗小型车。另外在成本控制方面,员工福利方面背了很多的包袱。丰田就可以绕开这个障碍,他们新建的工厂会建到密西西比州和肯他基州。所以他们去年遇上突如其来的危机,再加上本身的产品链的断裂,出现了今天的情况。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