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战略管理和文化是企业兼并重组的三道门槛
杨铸:毛总的观点是支持做大,那么在可行性和必要性方面,您的观点是什么?
毛海:我想阐明一个基本的观点,因为汽车产业是最典型的规模经济的产业,一定要求有规模效应,就是它要把量尽量做大,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研发一个汽车产品,需要高额的研发费用,高要达到20亿美金,少则也要4、5亿美金。这一巨大的研发费用,一定要分摊到每一辆车上,这样才能消化它的研发成本。第二,建一个汽车厂,一般要求有20-30万的规模,王总在这方面是专家了,如果这个工厂不能满足开工利用产能,也会闲置,也是一种浪费。第三,市场。大家知道,汽车产品不是区域性的产品,我们北京生产的车不只是在北京卖,一定要在全球、全国卖,这样就要建网点。如果你要想把车卖到全球,一定要建经销商的网络。如果这个地方修车、买车不方便,这个品牌无法在这里生存。所以,从这三个特点来决定,这个产业一定要求要做大。
但是反过来我要说明一下,这个大到底是什么大,目前的中国汽车集团是否大?我不具体说哪个汽车厂家的名字,现在我们的汽车集团无论用哪种统计方法计算,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现在排在世界前十位的是铃木公司,铃木公司一年产销量是240万辆,现在我们的汽车集团实际上已经很接近这个量了,那么是否就做到“大”了呢?我认为不是,因为我们生产的还主要是合资品牌,合资品牌中的品牌和核心技术还是合资方的,不是你本身的。这个大,实际上是你生产盈利的大,并不是品牌树立的大,一定要做这个概念的区分,不然说不清楚。好像,我已经做得很大了,就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汽车集团了,不是。你并没有在你自己的品牌,核心技术上面做成一个240万辆级的汽车集团,更多的是生产,附带一些销售功能在里面,所以这不叫大。这是我说的第一个问题。
当时杨铸先生提出这个问题,我怎么来回答。要从大的实现形式来说,我总结有三种。第一种是通用模式,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了在全球的产业布局。不管是欧宝、萨博,欧洲原来这些传统品牌都被它收购了,变成了通用旗下的企业和品牌。第二种是丰田的模式,丰田并不积极地进行兼并重组,而是利用自身的扩张能力到世界各地建厂,建营销网点,来做它的全球品牌推广,这是另外一种模式。第三种模式是在全球范围内销售,类似于国内的这些企业,通过和当地企业合作,实现销售。
这三种方式,我不去评价哪一种更合理,但是从实际效果来说,像杨先生讲的,一定要跨越三个障碍,比如说战略的障碍,兼并的公司和被兼并的公司是否真正达到了战略统一,这点非常重要,戴克是最典型的例子。虽然它的形式上形成了一个公司,但是这两个模块之间的统一性是非常差的。第二是管理,德国人的管理模式和美国人的管理方式差别非常大,他们在企业经营的着眼点是不一样的,德国企业特别关注技术先进性,美国公司不一样,美国公司更讲究车的造型和舒适程度,讲究外在的一些东西,所以导致了二者在经营理念上很多时候发生了碰撞,两个人谈不到一块,我说我的,你说你的。第三是文化。这种文化并不是单纯从人本身来说的,一定要考虑两个国家的政治背景,长期传统形成的文化能否融合,这是最难改变的,前两者我认为还都比较容易改变,但是换文化相当于给一个人换血,把血整个换掉,这是非常难的问题。
所以,我们首先要区别什么是大,在区别什么是大之后,中国企业要冷静的坐下来想想,我们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把我们的企业做大。刚才王总提出了产业振兴规划中特别明确的几个说法。第一是形成两到三家产能在200万辆以上的,几家100万辆以上的,这个大趋势是没有问题的,一定要形成,但是这个100万辆并不是生产,如果要这么算,我认为这个产业振兴规划就没有意义了,生产也可以给别人代工,所以这个不是实际意义的。通过这种兼并重组,如果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企业自愿通过市场行为,通过经济规律的方式来组建,才会成为一个好的公司。我说的这四个缺一块都不行,如果是生捏出来的企业,可能就是未来的戴克。
主持人:毛总刚才特别强调了所说的大,并不是说臃肿,大和臃肿是两个概念。
毛海: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的统计数据,不管什么样的方式,只要是出来的都算是我们的产量。这种方式,不管在世界500强,还是在世界汽车企业排名上都不会用这种统计办法。这种方法在未来真正进入到那个行列中是行不通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