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车展

新闻版>行业动态>正文

汽车海归十载有余  四类人殊途同归

原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7日 11:47   新浪汽车 字号:

  汽车海归十载有余  四类人殊途同归

  新浪汽车:作为第一代汽车海归,在您看来,能否对海归做一个划分。

  陈玉东:汽车界的海归,各种各样的都有,我个人认为分成四大类。第一部分实际上是外派回来,英文叫ISP。这些人一般拿一个总部的contract(合同)回到中国,他们一般是三年的contract,有非常好的待遇,三年后面临一个选择,是彻底回到中国还是延长合同,相当多的人都选择了留下来。留下来出路只有两种,一种是找另外一个工作跳槽,或者是把他转成当地(中国)合同。

  第二种像我这样,“裸奔”回到中国,没有作为外派回来。我们回到中国,最主要的不同,不是收入,关键是“东家”将来没有义务帮你在美国再找一个工作,这是最大的区别,让你的心态长久在中国工作,而不是做三年就要回去。而外派三年回美国,如果你想,他就必须给你在美国找一个同等的工作。

  早期最主要是这两种,后来越来越多人回国,无论是加入中国本土企业,还是留在外企,迎来大规模回归潮。第四种,在我看来,就是回国创业,他们大部分人在美国从事相关产业,比如电控,比如LED灯,回来后带领团队创业。

  新浪汽车:您为什么会成为第二种海归。

  陈玉东:这与个人的经历有关,历史没有假设,很多时候都是独一无二。我是重庆大学82年本科毕业,84—86年读研究生,87年去美国留学,98年加入德尔福,回到中国,当时加入德尔福(中国),而不是德尔福(北美),也充分证明了我属于第二种海归。当时德尔福亚太区总裁说,希望找一个中国人,有行业背景,并愿意回中国长期干,碰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就回来了。

  你可能问我,为什么回来?我想是缘分,此前我已经和中国汽车结缘。开始和国内汽车工业接触始于1993年、1994年,当时行业内首次提出“家轿”的概念,我代表原来的公司回国参加汽车展,当时是做零部件,也做了一个展台。1994年、1995年又有一次接触的机会,当时机械部汽车司邀请四个留学生回国到一汽、二汽、上汽,讲汽车制造过程当中的质量控制,我就接触了一汽、二汽、南汽、上汽的领导、总工。此后我就对国内汽车业比较感兴趣了。

  1996年回美国后,96年—98年读了MBA,为回国做准备。当时非常少的人愿意辞职举家回中国,我在美国有很好的工作,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说这个人怎么干得好好的回中国去,而且不是外派,很少有像我这样“拜拜走人”。

(编辑:春棉)

转发此文至微博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相关新闻: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