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国际化战略的今天,前有联想收购IBM,后有李东生TCL收购法国汤姆森,最后结果都不令人满意。如此背景下,民营背景的李书福收购沃尔沃注定让人侧目。
面对外界质疑其收购资金来源问题,李书福在接受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这些很多都是民间猜测,吉利仍然是大股东在控制整个局面。他反问记者,“小股东怎么能运作得了呢?肯定是大股东!”
李书福不能理解——当他说出,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台下竟然有很多人在笑,他认为这是心里话而不是套话。李书福觉得自己很委屈,显得有点激动。
《21世纪》:就在3月28日签约前,瑞典工会还在说反对收购,一天之后舆论就完全转了。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李书福:这是沟通的问题,我们收购以后的很多规划没有提前跟工会说明,这让他们感到担心,后来我们及时跟工会进行了坦诚的沟通,他们了解我们的想法后态度就转变了。这件事让我看到,中国企业在国际谈判中的经验还是有欠缺,对各方面形势发展考虑不够全面。
《21世纪》:沃尔沃中国项目未来的规划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李书福:新的商业计划还没有来得及沟通,外界传言的基地和产能问题都在商谈中,是否变更长安代工沃尔沃的共同,我们也需要协商,所以现在还不能系统地谈。现在我们是希望尽快把过渡期走完,尤其是在两三个月时间里把所有审批程序走完。
《21世纪》:你公开承诺收购完成后,会保持沃尔沃的独立性和纯洁性,你会怎样兑现自己的承诺?
李书福:我们肯定会利用沃尔沃来提高吉利的管理、研发等能力,这些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进行,譬如进行专利使用权有偿转让。
《21世纪》:为了保持沃尔沃欧洲品牌的形象,也为了更符合我们认同的国际惯例,未来沃尔沃会采用和吉利合资的模式进入中国吗?
李书福:这还在研究中,是我们的备选方案之一,这种模式是更符合规范,不过管理上的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21世纪》:之前联想收购IBM,李东生TCL收购汤姆森,结果并不完美,在国进民退的大背景下,您有没有想过最后的收购结果会是如何?
李书福:我今天是讲心里话,不是套话,非常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做这个事情是可以成功的!不是吉利选择沃尔沃,是时代选择我们。
《21世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出现了中国企业海外抄底的现象,各国也都在讨论中国对全球产业链再造和收购意图的问题,这其中,国内的悲观论调似乎比国外还强烈,事实是否如舆论判断的那样,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成效是“理论高于实际”?
李书福:中国制造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许多人习惯了这种状态。但是改革开放需要持续发展,产业转型也一直是国家经济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中国企业应该认识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是我们面临的一次全局性历史机遇。这个时候,中国经济其实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外资引进来的过程已经在过去3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基本完成了。第二个是,怎么重新认识在自己家门口的竞争力。
就汽车业来说,核心是技术、管理、品牌、服务的竞争。合资企业可通过技术和管理的直接引进来持续完善自己,我们自主品牌近十年一直是通过引进行业人才来学习这些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的,现在这个过程还将持续下去,但是到一定时候是有瓶颈的。所以我们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这样的企业,是短时间里能够拉近与跨国企业竞争距离的一个有效途径,走出去的竞争力也可以由此形成。
《21世纪》:“获取现成技术”一直被外界认为是中国汽车企业海外收购的直接原因,吉利海外收购背后还有什么其他目的,或者说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吗?
李书福:有,获得一个更大和更平衡的市场份额和业务结构。去年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后,不知道经济危机什么时候还会在什么地方发生,中国也不敢保证未来某个时期不被卷入经济危机,企业要保持长期的持续发展,必须进入更多中国以外的市场。今年许多欧美汽车市场下跌了20%,但是大众这样的企业仍然能保持全球10%左右增长,尤其是中国、俄罗斯和巴西三个市场救了大众。从周期性来看,欧美市场早晚是要走出低谷的,我们要是能有不断增长的海外业务,一旦中国市场出现波动,到时候也能东方不亮西方亮。
《21世纪》:这次收购对你个人以及整个吉利来说是否是一次蜕变?
李书福:对我个人来说,我一直在提升自己,境界不断在提高。我们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不断的总结,我们面临的挑战还是很严峻的,我们要不断一点一滴的去完善,这个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努力,认准一个方向,坚定一个信念。去实现我们的商业目的。在过程中训练人,熏陶人,不断地提升自己。
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无比的情感,因为改革开放造就了我们这批企业和企业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吉利有这个条件,参与这场跨国并购,虽然风险很大,但我们愿意去冒这个风险。
徐锋 车宇哲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