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钢板薄厚不重要 重要是该厚的要厚该薄的要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7日 16:37  新浪汽车
钢板薄厚不重要重要是该厚的要厚该薄的要薄

左起依次为:上海大众斯柯达事业部营销与市场副总监 付强;中国市场协会汽车营销专家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 田毅;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情报所副所长、《世界汽车》杂志社副社长 王玮楠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韩系车和自主品牌,其实在新浪网上之前关于国别车型,比如欧系,美系,韩系,日系,关于这些车它的碰撞结果以及它的安全系数谁高谁低,以及它中间的这些安全原理,在新浪网上有很长时间的争议,相信田老师也应该注意到了,您好像也为此撰写过一些稿件。我就想请三位一起来分析一下,网上的网友当中一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一个是关于钢板薄厚的问题,这个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了,每一次都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另外一个也是曾经提到过,说与材料的强度与吸能式设计的这样一个争论,主要是体现在日系车和欧系车之间的差异。

    我记得支持欧系车的网友他就说,欧系车本来就结实,碰撞的时候肯定是要占便宜的,说日系车它主要采用一种吸能,感觉比较软,是不是说日系车它的安全方面有一定的不足?而我们这次碰撞结果得到最高分的凯美瑞恰恰又是日系车,那刚好我们这里有欧系车的比较高分的代表,还有几位专家一起来帮我们分析一下。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情报所副所长王玮楠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情报所副所长王玮楠



  王玮楠:我觉得比如五星级的车,应该说它的档次安全性应该是一样的,就差那点儿分应该不影响大局,因为总得有一个统计概率的分布。我觉得网友如果光只争论钢板的薄厚可能太片面化了,因为被动安全性它有覆盖件还有结构件,而且现在随着车身轻量化的要求,钢板肯定是越来越薄,因为要节油,所以我觉得只争论这块肯定是不行的。再一个安全车身,实际上安全车身的概念提出来最早是欧洲,他是1952年就设计了安全车身,并申请了专利,应该说是欧洲最早的了。

  主持人:刚刚王副所长提到,说咱们欧洲车钢板也在变薄,不知道付总您同不同意?我觉得斯柯达其实在宣传当中一直突出它的安全性,现在该轮到您说一说了,也是作为欧系车安全性的一个代表吧。

图为斯柯达营销总监付强
图为斯柯达营销总监付强



  付强:其实我肯定是作为欧系车安全性良好的有力的坚强的支持者,不是因为我是目前所做的工作是在斯柯达品牌,斯柯达品牌也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品牌,更主要的是我觉得,因为我本人是学汽车出身的,汽车专业的,严格意义上讲我的工学背景比做市场营销背景还要深厚一些,所以我从一些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还是力挺欧系车。为什么呢?

    刚才因为王所长也谈到这个问题,就是说汽车轻量化的要求使得现在各个汽车厂家都在考虑怎么优化汽车的结构,但这种优化并不是普遍的让车变薄或者变轻,而是该硬的地方硬,该厚的地方厚,该软的地方软。这就使得比如像我们这部车,它在乘员保护,就是乘员的空间有关的这些地方,它都是加强的,它采用的钢板也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也采用了很多比如说超强度钢板,有的比如说像我们的纵梁它的截面都是变形的,这就使得在乘员周围的区域强度就比较大,比如我们四个门现在都装了钢管,就是圆截面钢板的加强料,大家知道圆截面比平的强度要大的多。

    反过来说,我们车身在发动机仓部分,我们考虑了一些如果这个地方发生碰撞确实能够吸能,这里我说一个,C—NCAP是一把尺子,这个尺子度量的可能并不是365的,也就是说它反映出来的工况不是全部我们在正常驾驶状态当中,或者在交通事故出现的情况下,都能够有的工况,实际上在发生碰撞的过程当中,我想这三种工况的概率可能也仅仅能占到20%到30%,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还有更多角度的碰撞甚至侧翻等等比较复杂的情况。实际上这就要求一个车的车身设计,结构设计要考虑到不管从哪个角度,或者在什么样一种工况下都能够使得乘员最大限度的得到保护。

  C—NCAP应该说体现的是一个统计概率下经常出现的情况,但不是全部,在这些方面我相信德系车或者欧系车还是有绝对优势的。

  主持人:您这简直就是给欧系车拉票来了(笑)

  付强:我首先承认我是欧系车的一个坚强的支持者,这是我的观点。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