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车海风云30年”征集关于汽车的故事、老照片、视频、文字资料。[我要投稿]

   进入21世纪,两股巨大潮流托举中国汽车业发生了质的飞跃。
    一是入世迎来的全球化冲击。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全球汽车市场成熟的观念、规则、流程、资本,疾风暴雨般冲刷着中国汽车业深厚计划经济烙印。可喜的是,涅槃中的中国汽车业逐步适应并融入全球化市场,开始成为这一平台上最活跃的角逐者。
    二是中国百姓获得享受汽车文明的权力。历时近50年的官车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被压抑多年的需求急剧释放,表现出一种势如破竹的市场原动力。
    由于两大托举力的共同作用,曾让诸多专家关于“入世”后中国汽车“全军覆没”的预言成为泡影。国产轿车产销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的“井喷”式增长,增幅最高的年份超过50%。中国的汽车市场连续三年进入世界前三甲。 详细>> [发表您对汽车历史的看法]
网友资料征集
欢迎网友在关注我们报道的同时,也参与我们的报道,将你和汽车的故事、你拥有的珍贵老照片、视频、文字资料,发到博客、播客和论坛中……详细
系列报道总撰稿
李安定
总撰稿 李安定
新浪汽车
首席评论员
新华社高级记者
加入WTO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影响

龙永图谈入世对汽车的影响

    入世谈判时中国汽车工业是幼稚工业,我们争取把进口汽车的配额到05年来取消,但是后来看到中国汽车工业很争气,到最后一年汽车配额几乎成一张废纸,进口汽车关税的降低没有对我们的汽车市场造成很大冲击。

    产业保护不利于中国汽车业发展,早点放开才能促使中国汽车业更快进入世界经济舞台。

汽车市场完全放开后生存能力加强

    “入世”前一度被称作是诸多产业中最令人担忧的汽车产业,反而成了“入世”后最令人兴奋的产业。中国汽车市场完全放开后,汽车行业不仅没有被逐年增大投资的外国同行所吓倒,倒是使我们自己的生存能力在加强。

    加入WTO以来,我国汽车业可以说是飞速发展着,原本一直受到高度保护的中国汽车业,充分利用过渡期保护措施,壮大自己、增强竞争力,促使中国汽车业发生了七个方面的深刻变化……

入世观点之争:入WTO利发展我国汽车产业

    谈到WTO对我国产业的影响,人们往往认为汽车工业首当其冲,认为国外的汽车厂商是一些跨国巨头,而发展历史短,起点相对较低的我国汽车业有可能难以应对。

    其实面对WTO,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的推动力度也在加大。2000年“十五”计划建议指出,国家鼓励轿车、计算机进入家庭,这必将带来汽车生产和消费的增量。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

入世观点之争:中国轿车真的狼来了

    中国在11月加入WTO已成定局,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化已经不可逆转。而各跨国公司也早已加紧进入中国市场的各项努力,包括汽车制造和汽车贸易、汽车金融、汽车维修、运输业、保险业、租赁业等,西方各国将要求中国消除贸易壁垒,严格执行入世承诺。因此,中国汽车工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各方汽车人士谈WTO
政策促使汽车市场火爆

2003年市场井喷是因为政策的驱动

    入世以后最担心收到冲击的是农业和汽车业。汽车业完全经受了入世带来的冲击和考验,反而倒强大了。它激发了合资的潮流和整个汽车行业的热情,研究出新车型、新品牌投放市场,实践证明中国汽车市场还是强大了。

    因为有2002年快速发展的新品牌,投放非常大,刺激了很多消费者更型换代、换车。2003年有一些新兴的势力引进开发,加快了步伐。再一个,像一汽、上汽也加快了开发新品牌、新车型大大刺激了汽车消费。

汽车市场上开始发起4S专卖店

    2003年政府出台了一个政策,宏观经济上鼓励消费,拉动内需。我认为中国汽车还是一个政策敏感的市场,可能对价格不敏感,但对政策特别敏感。

    2002年还有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原来卖车的都是小商户,广州本田第一家发起4S专卖店,规定没有专卖店不准卖广本的车。由于广本的强势,这股风气一下子起来了。而消费者也感觉到,我买车在这儿,维修也在这儿,保养也在这儿,比较省心。

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与国家政策是基础

    经济持续向好发展,GDP水平的大幅提高,为汽车市场的大幅增长提供了基础。

    在鼓励轿车进入家庭的大方向确定后,关于有利于汽车消费者一揽子政策和规定相继出台,而且各地政策也纷纷取消了一系列阻碍汽车消费的不合理收费和相关政策,由此汽车市场迎来了宽松的汽车消费环境……

企业积极拉动与消费群体转移是关键

    2003年车市的井喷与企业新车型的频繁上市和积极促销拉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03年车市全新上市的轿车和SUV车型接近20个品种,创下了当时多年来的新高。

    私家车消费主本是2003年车市井喷行情的重要支撑力量,从2001年开始传统的公务车和商用车需求逐步向私人购车转变。

往期回顾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