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电动车厂家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考验并非来自市场的萎缩,而是源于性命攸关的行业标准。2009年底,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公布了《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以下简称《技术条件》),如果按照此标准划分电动非机动车和电动机动车,那么国内保有的1.2亿辆电动车将有95%会因为不符合非机动车标准而被划成机动车。如此一来,曾经巨大的电动自行车市场将面临突然萎缩的风险,因此,《技术条件》在众多生产厂家和中国自行车协会的强烈要求下被暂缓执行。
但是,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标准最终将在2010年底前正式出台,节能减排的政策取向基本确定,行业的考验就在眼前。
标准争议
据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倪捷介绍,国内电动自行车的出现距今只有十几年的历史。13年前,国内生产电动自行车的企业不过5家,全国年产量不超过1万辆。2005年,市场的规模达到900万辆,2009年已经超过2100万辆,大大小小的生产企业超过2000家,连同服务行业,就业人数达数百万。
在市场方面,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成为电动自行车的重要市场。上海市自行车协会名誉会长、上海市政府参事赵国通介绍,目前上海自行车保有量800多万辆,电动自行车占了其中近1/3,即200多万辆,电动车已成为上海市民最主要的选择。而全国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1.2亿辆,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
早在1999年,国家即制订了电动自行车行业标准,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时速不应大于20公里,整车质量不应超过40公斤,一次充电续行里程不能少于25公里,并具有脚踏功能。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符合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行驶时走非机动车道,驾驶员不需要考机动车驾驶执照。但是,该标准自制订以来并没有被严格执行。
而2009年底制订的《技术条件》则严格规定,时速超过20公里,质量超过40公斤的电动车将被纳入机动车序列管理。一位电动车行业人士在分析《技术条件》出台背景时表示,由于电动自行车一直作为非机动车管理,和自行车在一起销售,缴税上不像摩托车那样严格,同时驾驶电动自行车可以免去考驾照、上机动车牌照等费用,所以该产业的快速发展,冲击了摩托车制造业。而《技术条件》的制订,正是摩托车行业为遏制电动车产业而使出的“杀手锏”。据了解,《技术条件》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下属全国汽车标准化委员会拟定,电动车生产厂家,行业内专家均反映,拟定中并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
如果按照此标准执行,全国保有的1.2亿辆电动自行车中将有95%需要申请机动车牌照,整个电动自行车行业为此一片哗然,纷纷对标准提出异议。
电动车悖论
争议集中在许多方面,首先是速度标准。由于市场的需要,电动自行车速度普遍超过20公里/小时。“20公里的速度还不如自行车快,谁会去买?”倪捷反问,他同时表示,1999年的标准已经严重滞后。
其次是整车质量。电动车的重量受制于蓄电池和电机的重量而难以减轻,在锂电池没有完全成熟并迅速推广之前,电动车的质量很难降到40公斤以下。绝大部分电动车使用铅酸电池,按照电池数目的不同,分成36伏、48伏等类型。“一般一辆电动自行车要装三四块电池,而铅酸电池一块就有4.7公斤重,加上电机重量,至少20多公斤重。”天津都市风电动车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谭博掰着手指头分析重量这道关:重量如果想达标,就只能在车架上做文章——不用铁质的车架,改用更轻的合金。
实际上,在需求的推动下,电动自行车整个行业正陷入一个悖论。首先拿速度来说,消费者要求的是越快越好,20公里远非他们的诉求。在北京大兴区黄村一家都市风电动车专卖店前,一位消费者正在询问时速:“每小时20多公里没问题吧?”在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之后他又问:“还能再快点吗?能有30到40公里吗?”但是,由于电动车属于非机动车,行驶在非机动车道上,速度过高必然带来不安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