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棋子救活一盘棋局的故事或许能在上汽重演,这颗棋子就是自主品牌,但这颗棋子落在什么地方,怎么个落法,其中大有讲究
上汽的“珍珑棋局”
作为上海强生出租车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赵明生还常常在“桑塔纳2000”的车型里和客人回忆他曾开了15年的“上海牌”汽车。“新手进来,要过几年才能开‘上海牌’,能开它,意味着你有很高的地位。”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离中国老百姓生活最近的“上海牌”轿车是中国轿车工业的一个标志。中国第一代个体户们不会忘记它的价格——每辆2.5万元,这在1980年代并不是一笔小数目。“那毕竟是一个完全国产化的汽车。”当赵明生津津乐道于他与“上海牌”一起隐去的青春时,大街上打着中国“LOGO”的汽车已渐渐消失。
拥有自主品牌,是上汽的饥渴,虽然合资曾使它获益匪浅,但依靠合资恐怕不是长久之计,上汽正期待用“自主品牌”激活全盘棋局,借不日的整体上市,“毕其功于一役”:实现2007年产销自主品牌整车5万辆、2020年400万辆、进军世界汽车六强……在2004年底上汽集团股份公司成立时,人们发现原上汽集团自主品牌项目组商务副总丁磊,坐上了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的位置。
“当年日本、韩国的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得益于相当高的经济壁垒,而现在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这对寻求自主品牌的中国汽车企业是一个很大压力。”某国际知名咨询公司资深汽车分析师在接受《全球财经观察》采访时说。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借此反问:“企鹅在南极孵育小企鹅时为防寒冷夭折会把它整个裹起来,但现在谁能包起上汽?”
已进入全球化竞争的中国恐怕已不能担此重任,上汽只有从现行政策中寻求出路。从几乎完全依赖合资到2007年具备5万辆自主品牌的生产能力,这其中究竟有多大的想象空间?几颗微妙的棋子就可以使整个棋局豁然开朗,上汽是否也处在这样一个“珍珑棋局”之中呢?
仪征冲动
如果了解了上汽的痛处,就不难理解在进入“世界500强”时,上汽为何对这一消息表现淡漠,甚至取消了原有的新闻发布会。或许引用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在中央电视台2004年度经济人物颁奖现场的话可以说明:“我总认为,这还是井中之蛙。”
事实上,“重塑上汽”的说法早在2002年就已提出。当时,国家相关高层到上海汽车调研,认为上汽已有上海大众和通用两家合资公司,在此基础上很难开发自主品牌。国家把重任“交给”了上汽旗下的上市公司上海汽车(600104),也由此引发了上海汽车收购上汽仪征的冲动。
仪征汽车是上汽集团名下的全资子公司。2003年中,上海汽车收购上汽仪征。上海汽车这一被业界认为是零部件企业的上市公司,通过与母体上汽集团的一次交易后介入整车业务,成为上汽继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之后的又一个整车企业。曾在易初通用当家多年的赵凤高,是此次转型手术的“操刀手”,上汽集团当年将其调入上海汽车,似乎本身有强化这一融资平台的隐喻。
上汽在国内汽车集团中,长期仅以乘用车取胜,收购仪征显然有其出于完善产品结构的考虑,但另外一层意义是:上汽由此在江苏拥有了一枚重要的棋,这关乎上汽在长江流域的力量对比。上汽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在接受《全球财经观察》采访时称此举是上汽“沿长江流域形成的一个大上海概念”。此后,上汽的一些生产基地陆续迁移。
在很多人看来,仪征多年的表现差强人意,它最光荣的业绩是2002年推出的“赛宝”商用车。“赛宝”由上汽集团在通用欧宝COMBO的车型平台引进消化,属客货两用车。虽然在中国轿车市场的起步之初,这种低档的多功能车不入私家车市主流,但对上汽来说,仅用三个亿交换仪征汽车的厂房、设备、土地和整车生产经验,似乎非常值得。
在敲门砖“赛宝”之后,是上汽集团大规模的产品开发。按照上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在仪征生产利于降低成本,突显价格优势”的思路,上汽的自主开发棋局从低档车入手,以避免和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产品的正面冲突。
虽然上汽集团的雄心让人振奋,但遗憾的是两年过去仪征没能再掀起高潮。在上海汽车的主业介绍上,仍是“零部件生产销售”,而没有关于其自主品牌整车生产的更多内容。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在接受《全球财经观察》采访时将仪征冲动称为是“昙花一现”。在他看来,上汽没有运作好,而上汽似乎确实很难。“上汽的资金都已投入到合资企业中,还能怎么办?”在卷入全球化竞争的中国汽车企业,首先必须应对的恐怕还是市场力量。
借力合资
早在2002年“赛宝”从上汽仪征下线时,上汽就希望能买断为德国大众服务了多年的普通桑塔纳轿车,通过改造购买的汽车平台制造自己的产品,这是汽车开发中最核心的技术,但遭到了德方的拒绝。
如果说,当年胡茂元通过合资获得技术的想法在与美国通用谈判孕育“上海通用”时最后因考虑未来合资企业的第一利益做出了让步,那么经过此次挫败上汽已实在不愿再背负一个仅为“投资管理企业”的诟病。
2004年3月,上汽集团自主品牌工作组成立。上海汽车担当自主品牌研发的经营主体,上汽仪征作为自主品牌生产基地,与此前成立的上海汽车工程研究院、泛亚技术中心一起,担当上汽自主品牌产品开发的任务。
对于自主品牌的理解,目前流行的两种观点是:一、合资企业为中国市场推出的品牌;二、合资的中方在长期合资中对几款市场主力车型有了全方位掌握,在熟稔本土市场的基础上成立新车厂打造自主品牌。
上海大众的自主开发,是在不断推进桑塔纳的国产化和技术革新中发展起来的。如果按自主品牌的第一种理解,其“桑塔纳3000超越者”符合自主要求。这一款车由上海大众做主改进,内容包括简单的配置,还有车型外观。目前,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已高达93%,“桑塔纳3000超越者”被认为是中国汽车市场第一个真正具有品牌内涵的产品。它体现了合资企业的中方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引进产品已不再是来者皆热销,还要经过酌“情”处理。
与此相似,上海通用的“别克君威”被认为是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的一个创举。这一款车沿用的是通用别克的产品平台,上海通用一手主导其产品内涵、开发过程和成本控制。这也符合了上海通用原任总经理陈虹一贯的观点:上海通用是合资企业同时又是本土企业,上海通用和上海泛亚的开发能力也是自主开发能力。
汉理投资咨询董事总经理钱学锋在接受《全球财经观察》采访时说:“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经过国内调整,也能创出一个特有的自身品牌。”目前,桑塔纳在国外已全部停产。按照这个逻辑:假设有一天,由上海大众生产的桑塔纳大量出口,那么这就是自主品牌。最简单的一个国际先例是:劳斯莱斯虽然是英国的品牌,但它现在的实际归属者却是宝马。
从国外汽车发展的历史看,打造一个品牌需要的是上百年时间,而中国的汽车工业刚起步,没有太多技术力量支持自主品牌的项目。在目前技术和利润的双重瓶颈下,上汽的做法可能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而从合资公司角度看,这样能增加公司股东利益,合资外方不会因此有强烈抵触。
并购图谋
如果说,借力合资企业是上汽追寻自主品牌出击的左手,那么从去年开始的系列海外并购,可以说是上汽的右手发力。经过之前的左右突围,2004年上汽改变了思路,将自主开发内涵拓宽为“收购国外企业合作生产、深化战略合作合资生产、合资企业创建自主品牌”。
2004年7月,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48.92%的股权,成为上汽2002年参股韩国大宇集团10%后的第二次海外参股行动。6月16日,上汽和英国罗孚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汽车项目上展开系列合作,并最终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上汽集团的这两项举动,被业界公认为是其“自主品牌建设初具雏形的标志”。
上汽也由此找到了进入国际汽车产业的“切入点”。按照胡茂元的设想,上汽用约5亿美元收购双龙,在进一步控股51%后就可以达到利用当地产业基地、研发基地推出上汽自主品牌的目的,用国际现成资源做自己“品牌”,填补了上汽多功能越野车的空缺,形成产品完整的产业链,又可以做出品牌、做大规模。
而与英国MG罗孚的合作虽未最终落实,但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上汽出资10亿英镑,英国MG罗孚则以现有技术研发平台、工厂等入股,双方共同成立一个合资公司,其中上汽占有70%股份,MG罗孚占30%股份。该公司将同时拥有在中国上海和英国伯明翰的两个制造基地,车型会覆盖现有的MG罗孚全线产品。如果这一切成为现实,上汽将拥有一个相当不错的技术支点,而这也正是上汽所急需的。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可能因此饱尝美味,但也有可能为此中毒。海通证券分析师胡松向《全球财经观察》表达了担忧:因为收购获得技术的先例,在国际上并不多见。而贾新光对此完全持否定态度。“其实业界并不看好这些收购。罗孚在历史上曾被几次买入最后都被甩出,强势的宝马还曾因此差点被拽了下去。”在贾新光看来,罗孚集团的路虎产品虽然不错,但属于汽车奢侈品中的奢侈品,中国市场并不大。
“而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并不会因此给上汽带来核心技术。”贾新光评价上汽恐怕不能真正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开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资产,一部分是人,资产可以实现,但人呢?”
但如果按照上文提到的国际知名咨询公司汽车分析人士的逻辑,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中国汽车企业海外收购也并非一定是为技术,有时候更多是为了品牌。”如果要自己去建立一个“罗孚”,那需要的是上百年时间。他认为,“收购了品牌,实际上也就等于是中国的自主品牌,如果自主品牌一定是一个产业链从头到尾建立的概念,那显然是过于狭隘了。”钱学峰对此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但贾新光认为,上汽如果最终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包揽生产线上的所有工作恐怕是它绕不开的成本。“要做自己的品牌与开发,不能盼着合资公司。外资将帮助你搞开发?这纯粹是蒙人的。开发不一定自己全做?这也是蒙人的。”
尽管业界对上汽寻求自主品牌的方式有颇多争议,但几乎没有人会否定上汽尝试寻求的勇气。“不然,中国就成了国外汽车的竞争市场。”
香港正大企业国际公司副总裁CFA岳峥在接受《全球财经观察》采访时认为,无论上汽采用何种方式进军自主品牌,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恐怕还是政府的支持力度。“取决于上汽集团将用多少钱去砸。你可以收编国内企业、国外企业,或者收编车型、一个厂,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整车厂上的工人是否会按图纸生产。假设上汽只为了有5万辆自主品牌的整车目标,而不需要运转收编后的整个公司,那么事情也并不是太难。”
运气和技巧也显得很重要。“这还取决于国际汽车工业的大规模重组,比如他们突然甩出了一些车厂。” 岳峥认为,三菱很有可能会被甩出,但日本人恐怕不一定会舍得卖。(作者:杨琳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