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巨头云集逐鹿中国汽车 上汽运筹帷幄布新局(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 10:26  《全球财经观察》
第三篇:

  作为上汽着力培育的自主品牌试验田,仪征基地被上汽寄予厚望,它能否被改造成功,对上汽的自主品牌战略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个自主品牌基地的诞生

  文| 杨晓宇 发自江苏仪征

  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仪征分公司位于江苏省仪征市北,宁通高速公路的南面。在冬天阳光的照耀下,大门上的金字黄灿灿地闪着光。然而和车来车往的公路相比,厂区却是安静的。到2005年1月,上汽仪征已经放假快一个月了,厂区里人不多,只偶尔有几个工人走出工厂大门取了自行车回家。

  “我们已经完成了2004年的任务,到2月1日才上班呢。”一个工人这样说。

  在工厂大门口停着一辆深蓝色的客货两用车“赛宝”,这辆上汽仪征生产的自主品牌轿车似乎表明,与中国大多数热火朝天的汽车生产线不同,这个工厂承担着一些特殊的使命。

  收购

  上汽仪征前身为江苏仪征汽车制造厂,1993年前后该厂生产的“黎明”牌吉普红火一时,曾创下年产销汽车3万辆的高峰纪录、年利税高达1.9亿元的惊人业绩。可是,到了1995年,由于受到产品更新换代、企业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发展势头逐渐趋缓。

  “‘黎明’车卖得好的时候,我们工人的收入并不比现在差。”一位十多年来一直呆在这个厂里的工人说。

  1999年,根据国家鼓励汽车行业兼并重组盘活资产的相关政策,江苏仪征市无偿划拨转让了67%的股份给上汽集团,并于当年4月1日成立上汽集团仪征汽车有限公司。可是事实上,当时上汽收购仪征汽车并没有确切地把这里作为自主品牌的基地。2000年,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上汽集团全面收购了剩余股份。

  在仪征市副市长周农生的记忆中,仪征市早在1997年的时候就开始与上汽接触。仪征汽车制造厂要重生必须要大量的技术来支撑,可是仪征市做不到,只能通过与上汽的合作来盘活这个濒临倒闭的市属企业。“当时,在合同上,我们无偿划拨的资产总价值为5.5亿,这也是得到上汽的认可的。”周农生对《全球财经观察》说,“这其中包括了仪征汽车制造厂两个厂区的土地价值。”

  2003年1月11日,上海仪征把其中一个厂区划给上海汇众。

  “这一块问题对于上汽其实蛮尴尬的,至于为什么最终上汽会收购仪征汽车,可能与地方利益有关。”申银万国行业分析师王智慧说。

  无论当时上汽集团接手仪征汽车制造厂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上汽最终收购了仪征汽车制造厂。2003年,依托着上汽仪征的招牌,仪征市被划为沿江开发规划中的一部分,并开始建设“汽车工业园”。然而,在仪征易主之后,该厂的经营状况并没有立即得到改善。有报告说2000年上汽仪征的产量仅为411辆,销量为233辆。

  改造

  2001年,上汽集团宣布上汽仪征成为上汽自主品牌基地,并开始着手对其进行改造。通过谈判,上汽仪征投资3.5亿元人民币引进了美国通用欧宝1994年开始投放市场的多用途轻型客车。这个后来被命名为“赛宝”的汽车由原机械部内燃机研究所改组成的上汽集团汽车工业研究院研制。一位曾经参与设计的工程师表示,当时“赛宝”的车型是借鉴国外客货两用车的模式,认为中国可能会有需求,希望能够占领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市场的这个细分市场的份额,售价为6万左右。

  2001年6月底,上汽仪征公司开始进行新项目的自主建设,8月24日首笔资金到位,项目终于正式启动。

  “保留了原来的大部分工人,大家都被送到上海去学习。”上汽仪征的职工回忆说,“后来,一批技术人员也来了,我们开始制造新车了。”

  按照上汽集团的统一规划,这一项目对上汽仪征公司的汽车一厂、二厂、底盘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仪征公司的原有设施,并形成了冲压、车身、涂装、总装、后桥等生产线。其生产目标为双班2万辆,生产节拍为5辆/小时。

  其实,在上汽仪征当时的总经理冯鸣树看来,原仪征厂的落后还不仅仅在厂房、设备上,而是人的观念和知识技术素质的落后。他曾经感慨说,这里的生产工人原来不少都是农民工和征地工,全公司2400名员工中只有200人、不足10%有中专以上学历,一半以上学历都在初中以下,许多人根本不懂汽车却在造汽车。对于原有工人的培训成了上汽仪征几年来的一个重点。冯鸣树说,这二三年里,他的最大目标就是把工厂建成“学习型组织”,把上汽的企业理念和与世界同步的新观念传播给员工。与此同时,上汽一些高水准的技术人员也源源不断地被送进了仪征厂。

  2002年7月,首辆乳白色的“赛宝”多用途新型乘用车正式下线,同年10月28日批量生产。

  第一辆赛宝车下线的时候,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表现得信心十足,他说:“将来我们把整个仪征生产的产品作为我们上汽自主产品开发研究研制生产的一个基地来建设。”在上汽集团五年规划的三大目标中,其中一项就是到2007年自主开发汽车5万辆。在胡茂元的计划中,将来上汽仪征生产的车型主要是为进入家庭服务的,但它的技术完全可以消化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包括利用世界资源自主开发产品。仪征的零部件也将遵循全球采购的原则,确保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然而,新车下线之后,却没能得到市场的响应,仪征汽车的业绩依然平平。统计显示,2003年2月其生产汽车仅为27辆,比1月份增长64.47%,销售量为12辆,比上月增长55.56%。2004年上汽仪征的产销计划为2000辆,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上汽仪征是否已经完成了这个计划。

  “上汽仪征每年上税,不多,好像几百万吧。”周农生轻松地说,“这个并不重要。上汽有上汽的规划,既然已经全部划拨给上汽,我们能做的就只是服务了。”

  收购仪征汽车,原本是要将其作为上汽集团自主品牌研发生产基地,但是很显然上汽的这个意图受到了阻碍。2003年3月26日,仪征再度易主,上市公司“上海汽车”发布公告,以近3亿元人民币收购上汽仪征99%的股权。

  2004年12月,上海汽车(股份)公司成立,上汽仪征正式更名为“上海汽车(股份)公司仪征分公司”。

  发展

  因为没有合适的车型,江苏仪征并入上汽后迟迟摆脱不了困境。上汽仪征对于上汽而言,永远是个尴尬的隐痛。上汽员工不愿意主动谈论“赛宝”,大众、通用员工提到上汽仪征的时候多半都会惊讶地问:“上汽仪征在生产什么车来着?”

  然而,事实上,在上汽仪征的发展中不停地出现着大众、通用甚至韩国双龙的影子。

  赛宝几乎是欧宝的翻版。同时,从项目启动开始,上汽集团就确定了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和上海汇众汽车制造公司为该项目的支持公司。而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在“整车和车桥制造的企业管理、生产组织、人才培训、技术改造等诸多方面经验都很丰富”。但是原本被委托为上汽仪征开发新车型的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却并没有能够为他们服务。

  “目前来说,通用与上汽集团合作项目很多,泛亚还没有办法为其他公司的项目提供服务,因为仅仅是通用的项目就已经让泛亚忙不过来了。”美国通用董事长瓦格纳又补充了一句说,“不过长远来看,不排除这种可能。”

  在第一辆赛宝下线一年后,2003年10月,普通型桑塔纳轿车的总装线搬到了上汽仪征。事实上,通过3.5亿元人民币的投入,上海汽车不仅拥有仪征公司32万平方米的厂区和四个工厂以及一个销售公司,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仪征汽车是一家整车生产厂家,上海汽车等于买到了一张进入整车生产的通行证。

  “上汽仪征是一条整车生产线,总装普通型桑塔纳是不成问题的。而且那里人工低廉,成本可以节约不少。” 民族证券汽车分析师曹鹤说。上海工业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胡宁说得很直接:“如果赛宝销量不好,工人总是要生活的。”

  2003年1月11日,上汽仪征的一个厂区划给了上汽与上实合资的上海汇众公司。上海汇众购买了韩国双龙转让的奔驰MB100商务客车的整条流水生产线,并将其“移植”到位于江苏仪征的上汽仪征工厂生产。厂区内高高地竖起了伊思坦纳(ISTNA)商务车的广告牌。2004年3月,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ISTNA 12座商务用车正式下线,两种车型售价分别为19.98万元和19.68万元。这是继“赛宝”车后上汽集团在仪征下线的又一型整车,也标志着上汽集团向商用车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然而,与赛宝一样,2004年伊斯坦纳的销量也并不理想。

  有消息说,如果上汽收购罗孚成功,那么,按照最新规划,上汽计划将双龙和罗孚作为自主品牌全部归入上海汇众汽车制造公司,将汇众打造成自主品牌的生产厂。

  “上汽现在正在寻找一条好的路子。但这条道路是否能走得通,还得拭目以待。”曹鹤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