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的价格上涨,也是弥补一部分成本。我们认为它不会对销售造成影响。因为消费者买的是产品的价值,买的不是产品的价格。江淮公司将通过迅猛提升江淮宾悦的品质、性能、水准,让消费者更加感觉到购买江淮宾悦物超所值。 [更多] |
刘科强:重卡对钢材价格的上涨非常敏感,春节前后每辆车成本增加6千到8千,一个车也就20多万,成本比例增加非常高。一方面企业自己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就要市场消化,3月12号全线产品提价3500到6000之间,用户也表示理解。 [更多] |
许国祯:物价上涨不可能不反映到成本,但是否反映到售价上不见得。比如我成本上升了,但一旦反映在售价上面,消费者立刻抬起头来去看看别的还有什么品牌可以选,他跳过你了。车企没有涨价的条件,还要自己想办法消化成本。 [更多] |
赵慧侠:对于汽车,特别是出口方面,成本压力包括两大层面。一个是生产成本,还有一个就是人民币一直在升值。这个压力可能会比成本上升来得更大。消化成本压力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技术研发,通过提高产量、加大规模来降低成本。 [更多] |
郭红军:应该说涨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郑州日产现在采购都是集团出击,谈判能力比较强,但尽最大努力消化,但是最终如果成本还在涨,肯定未来的涨价就像现在的家电市场一样,原来一直在降,现在有涨的势头,未来是难免的。 [更多] |
朱华荣:作为一个理性的汽车公司应该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利润。汽车从研发开始就应该对此成本有所考虑,成本核算会让一款车有被否决的可能。如果车企比较理性的话,降价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更多] |
王惟:今年成本上涨厉害,钢铁三次要求我们调整价格,给企业带来实质性压力。我曾分析中国小排量车已低于全球价格水平,价格相对稳定,不会大降但不排除上涨可能。但我们通过企业内部节约成本,要让消费者买到性价比更高的车。 [更多] |
夏治冰:我们的策略就是别人涨价的时候,我们会通过价格的下降抢夺市场。因为我们现在是属于市场的后来者,需要增加自己的份额。成本上涨肯定影响到利润方面。但我们能够自己消化,承担这种波动,把成本整合转化成市场竞争力。 [更多] |
李峰:我们依然努力地通过其它市场策略的调整,包括对市场细分之后的产品定位、产品价格的部分微调等一系列降低成本措施来综合消化,使成本尽量不要转嫁给消费者,但也不排除个别车型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定比较小幅价格的微调。 [更多] |
张群:成本上涨确实给企业特别是整车生产企业带来很大压力。但天津一汽这样的企业是做自主品牌经济型小排量的轿车,这个市场的用户对价格非常敏感。目前为止,我们还是尽可能通过管理上更精细化,提升规模,把成本压力内部消化。[更多] |
曾林堂:如果你从汇率来说雷克萨斯是日本进口的,从日元兑人民币来讲,其实改变不大。我们一直采取比较稳定的价格,也是对自己产品的信心,也能够传达给消费者,买一个雷克萨斯是买一个安心,一个信心,不是买一个担心。 [更多] |
王向银:加大了结构调整的步伐,把中级产品尽量压缩,加大开发高端产品力度。高端产品对原材料涨价的消化能力应该是比较强的,还有提高效率从某种程度上也降低成本。如果提价会给产品高附加值以提升用户购车感受。[更多] |
刘裕和:现在中国所有东西都涨价,就是车不涨还降价。成本上涨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又是激烈竞争的市场,车企能做的就是不把价格转嫁给消费者,自己努力消化。我们不会以涨价来应对,还是要控制成本,赢得市场竞争。 [更多] |
王海:原材料上涨对制造成本来讲是有影响的,我们会在内部成本控制上加强,通过挖掘成本优势来弥补。价格不是说企业定什么价就是什么价,应该由市场规律来决定。在没有特殊的情况下,特意的直接涨价不太可取,消费者不容易接受。 [更多] |
李书福:吉利要通过改善工艺、提升技术等措施减少各方面的成本,其次通过高附加值的、高技术含量的、高品质的新产品投放,寻求一个系统的平衡。通过这两个办法就会吸收和消化全球性的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 [更多] |
郑畅镐:其实前两年因为韩币升值带来原材料上升的成本压力,但是已经挺过那段时间,现在可能其他厂商会感觉到压力,我们还可以。而且现代集团内有自己的专业钢材公司,所以原材料上升的成本我们自然而然有一部分内部消化了。 [更多] |
祁玉民:不要简单的转嫁这个成本,汽车市场总体来说竞争在加剧,把成本转移了以后对市场很大的影响,压力下你去简单的转移成本是应该的,但是不策略,华晨不想转移。自主品牌必须通过扩大规模,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来消化。 [更多] |
谭继民:我们没有涨价的想法,一些车型还在降价。回顾世界汽车发展史,过去一百年的物价一直上涨但汽车价格没有普遍上涨,我想中国汽车产业也不例外,不会进入全面上涨的局面,厂家还是会通过技术创新来内部消化成本压力。 [更多] |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