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车谭
现 场PK
    正方:《京华时报》汽车主编 张利东、《中国青年报》汽车副主编 武卫强
 
    反方:新浪汽车评论员莫言清风、汽车营销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田毅。
正方:降价潮聊胜于无,对消费者总是好事。
支持正方

《京华时报》张利东:厂家除了商业利益以外,也有责任把最好的技术用最低的价格卖出去,让老百姓能买得起。[全文]

《中国青年报》副主编武卫强:降价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来说是一个持续往下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青蛙在跳一样。[全文]

支持反方
反方:降价名不符实,消费者没有得到实惠

市场专家田毅:我要提醒消费者提高警惕,降价是不是圈套是不是有诚意,即便得到了好处,好处是否能够长远。[全文]

评论员莫言清风:经销商已经在终端执行了那么长的低价格,企业官方降价之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反而落空。[全文]

博客对话

       此次降价,在汽车厂家降价前后,终端售价似乎并没有降低多少甚至还高了,消费者是过段出手还是继续观望?合资企业降价大军压上,自主品牌企业是紧跟其上还是独善其身?降价过程中出现的降价减配置现象,对消费者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厂家的降价经销商的境况又受到什么影响?

       在新浪汽车的博客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欢迎大家发表观点开通博客,参与讨论。开通新浪博客

    投稿信箱:

    zhaohuan@staff.sina.com.cn

正方:这轮降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评论员刘士剑:汽车降价,如这春天到了树木要抽新枝花草要吐新绿一样成了规律,如这四季更替一样不可阻挡,从有“降价年”之称的2004年开始,汽车降价就显得稀松平常……[全文]

    评论员蓝畔:降价出现三大新特征 以一汽-大众“突破07行动”为例,一汽-大众之降,对老用户,没有什么心理伤害,给新用户带来了实惠。这是有序降价最典型的例子。[全文]

    吴晓飞博客:中级车降价、自主品牌流血 针对国内3月份前所未有的降价浪潮,我要说的是不管值不值,面对合资品牌的降价压力,自主品牌即使流血也要迎头赶上。[全文]

    杨威博客:汽车降价—到底值不值一文?就目前的形式,降价分很多种,有些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有些却是价格战的牺牲品。[全文]

反方:这轮降价太没技术含量了!

评论员马峰山:面对降价 自主品牌可以说不在追求价廉物美的过程中,自主品牌与同类产品保持相同甚至略高价位,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全文]

  • 评论员陈希:除了降价,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愈演愈烈的价格大战正蚕食着刚刚起步的中国汽车业。降价,没有最终的赢家。降价,我们都是受害者。[全文]
  • 罗凌云博客:降价并未带动销量,汽车厂商意欲何为?虽然多年来的汽车降价并没有建立在“提升价值”的基础上,降价还是或多或少为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实惠。[全文]
  • 评论员莫言清风:汽车降价这么多年来一文不值!近年来的价格战并没有为客户创造真正的价值,企业也没有调控好价格战的方式.初级阶段的价格战都没有打好……[全文]
媒体交锋
正方:降价潮引发购车热
  • 《北京参考》降价潮引发购车热 一季度轿车销量增3成 记者上周在走访京城各大汽车市场时发现,受上月一波接一波的降价潮的影响,进入4月后车市的人气较上月呈稳步增长的态势。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从3月中旬开始来车市看车的人流明显增多,“这主要是受到多个品牌在短时期内集中降价的影响”。[全文]
  • 《南方日报》降价风暴将给车市带来什么 近两年各厂家在成本控制方面都下了功夫,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降价对厂家也不会形成很大的压力。现在的消费者心态远较2004年时稳定,降价已经司空见惯,应不会在市场上形成越降价越没人买的恶性循环。[全文]
反方:价格战背后隐忧颇多
  • 《京华时报》警惕降价的市场负面影响再现 恶性价格战不可取 消费者与市场一样张开双手欢迎降价潮的到来,但消费者希望享受降价的前提是“疯狂国产化”和“规模扩大化”带来低成本的结果,而不是盲目恶性竞争的价格战。到目前为止,国内几乎所有的大品牌汽车都进行了一轮降价,但市场好像在兴奋后,已经开始出现疲软迹象。[全文]
  • 《羊城晚报》小心!以官方降价的名义涨价官方降价后市场上车价不但没降下来反而提价了, 个别厂家真的玩起了“假降价”的把戏,其具体做法是高调宣布“官方降价”,之后则严控全国各地经销商原来的降价促销行为,最终使得汽车的市场价不降反升。[全文]
消费者表态
  • 消费者:有的消费者选择出手,因为他觉得这恰恰说明了目前汽车的优惠幅度已经很大;而有的消费者则选择继续等待,因为还期待着经销商能够在新价格基础上继续跟进优惠。但是大多数人都已经显得非常理性,不会因为厂家的一个降价口号而匆忙下单。和商场服装一样,打折的都是那些不畅销的换季商品,。[全文]
正方:降了总比不降好
  • 杨先生:我很在意车价的高低,毕竟买车不是买大白菜,价格的变动也不是一两块钱的事。我觉得在这个高利润行业里,即使厂家降价他还是会有很高的利润。但是对我们消费者来说降了又总比不降的好。[全文]
  • 王劲:原本还希望通过降价能买到一辆更高级别的车,但现在我已经改变主意了。我觉得价格这东西很难摸准,选车还是得看品质。[全文]
  • 陈女士:汽车跟任何产品一样,都会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不断降价。你永远等不到一个历史最低价。所以我觉着只要你有需求就可以出手,没必要等降价,降的那几个钱比起整车的价钱实在是九牛一毛。[全文]
反方:降价没有实际作用
  • 孙女士:厂家宣布价格调整对我而言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目前的车价还是偏高,许多厂家在新车上市时就设想到了后面的降价跟风,因此车价定得很高,而这次的降价潮只不过是把之前的价格泡沫挤掉了一些而已。[全文]
  • 关女士:其实我觉得汽车降价和商场打折是一样的,换季的时候各个品牌看起来打折都挺厉害,但新款永远都不在打折之列。[全文]
  • 蒋先生:近期汽车厂家一个接一个降价,但是很不巧,我想买的这几款车都还没有涉及到,而降价的那些车型我都不是很喜欢。虽然如此,我还是打算把买车的时间向后推迟,再等一等。[全文]
经销商观点
  • 经销商:价格之争将进一步激烈,而经销商自然是有喜也有忧。今年以来的大规模降价风潮并没有给厂家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加重了消费者的持币待购,以及对其他同档次车型的降价预期。然而这一切在经销商眼里看来并没有什么意外。对于新加入降价队伍的品牌而言,消费者的关注度明显提升,但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而对于那些已经降价多日的品牌而言,真正达到刺激销量增长目的的并不多。[全文]
正方:降价意料之中,为旺季销售做铺垫

  厂家把原先终端优惠促销价格进行明示,以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因而市场的平淡反应早在意料之中。“更为实质的内容是为4月份、5月份的传统销售旺季做铺垫。”[全文]

  • 东风标致经销商:效果十分明显尽管东风标致此次调整后的价格与实际销售价格并无差异,甚至有所提高,但效果还是十分明显。从周二开始,店内的电话咨询客户数量几乎每天都在成倍增长。[全文]
  • 东风雪铁龙:对新品促销效果明显 由于车型不多,东风雪铁龙的销售一直不是太旺,降价的意义更多是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因而新品对销售的促进作用将会比较明显。[全文]
反方:担忧降价“负作用”

  有经销商对厂家的降价表示担忧:“降价实在不是促销手段,无休止降价不仅损害经销商的利益,也使得消费者摇摆不定,影响购车决策。”[全文]

  • 上海大众:持币待购心理增加 由于上海大众3月份的降价幅度不大,涉及车型也不多,因而销售并无明显提升。此外,一汽大众先于上海大众降价,抢占了先机,影响了上海大众的降价效果。
  • 日产汽车:销量变化不大 东风日产全系降价对消费者并未起到促进作用,销量也无太大变化。此前已有很大优惠,调整后的指导价与实际价格无异甚至还有所回升。[全文]
厂家分析
  • 和去年全年厂家在价格举动上的遮遮掩掩、欲盖弥彰相比,今年初,许多汽车生产企业不再“扭捏”,直接投入到全系列车型价格调整中。在东南汽车打响第一枪之后,上海通用、南北大众、东风日产、北京现代,销量前10名的主流轿车价格悉数下调。这让人感觉到今年上半年中国车市的竞争又将再次陷入价格战旋涡,而围绕价格战的血腥味道也越来越浓。诸多原因造成了目前市场上价格混乱的局面,而价格体系的再次动摇也增加了市场上的持币待购现象。[全文]
正方:降的各有各自的理由

上海通用降价留后手:企业官方调整后的价格与春节前终端市场的促销价格相差不大,这股降价潮很有可能还会在上海通用的经销商中间持续下去。[全文]

一汽大众为迈腾开路:为了给迈腾一个理想的价格区间,速腾主动跌进20万元以内。也是对明锐上市的一种防备,早有风声称明锐会低价上市,这对速腾是一种威胁。[全文]

东风日产降价应对竞争:在这段时间多款新车的上市或下线,极大地分散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因此,东风日产的降价一定因素是为了缓解因为新车效应而对消费所造成影响。[全文]

反方:不降的都有不同的对策

凯美瑞 吉利等表示不降价近期的众多品牌降价均集中在10万-15万元之间的车型,吉利车型并不在此区间内,受到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而厂家在近几个月内降价可能性很小。[全文]

广州本田官方不宣布降价 经销商终端降价不断 广州本田始终没有宣布官方降价的信息,但是在终端销售中,雅阁最高的降幅已经达到了3万多,甚至最高降幅达到了4.2万元。[全文]

一汽丰田厂家称多款车型供不应求没有降价理由 一汽丰田依然会根据一贯的原则,以静制动,既不会进行公开降价,也不会通过经销商暗补进行暗降。[全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