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些年汽车产业飞速发展令人们目瞪口呆,整个中国汽车行业规模结构升级至今,暴露的问题与方法也直指根源,睿智的行业从业者们开始将寻找答案之路推向靶心——是什么问题使中国汽车产业所向披靡时总觉缚手缚脚?是什么问题使中国汽车产业在茁壮发育的今天总感营养不良?作为媒体,作为新浪汽车,要在当下这个四轮驱动大潮中,擦亮后视镜,需找变革中的答案,一直向前、再向前。[详细]

新浪汽车产业年度命题简介

利用新浪产业舆论航母的优势,对每一年汽车行业发展的最重要核心命题进行提炼,并通过有组织有策划的的报道,力图通过独特角度的深入报道,在还原当年行业发展现状,勾勒出产业发展真实原貌的同时,找到最能接近真相的问题解决思路,并提出有建设性的预判总结。[详细]

沃尔沃被合资一事,勾勒出了一副高速发展的中国汽车行业被固步自封的体制政策捆绑手脚的尴尬画面。哪些边界应该设,哪些可以调整,无论是敢想不敢言企业,还是敢想也该言的媒体,都要策划和行动了。

吴迎秋:政策环境变革要适应市场需要 全文>>

寰球汽车传媒总出版人 吴迎秋

从2001年我们做了一件事情,我们把一个没落管理给它变了,这里有媒体的功劳,也有企业的功劳,特别是李书福为首的这些后进的人推动了变革,但是从那天以后到今天,什么都没有变,这肯定是不正常的,我觉得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现在的行业管理到底在管什么?我们是给外资给的多,给内资给的少,给利益者的多,给那些真正去靠自己打拼的竞争者的少,规定的多,引导的少,等等问题。[详细]

张宇星:市场机制决定未来中国汽车 全文>>

《国际商报》汽车周刊执行主编 张宇星

我相信从去年开始,之前我们一直看到的,或者是预见到的,大浪淘沙也好,或叫产业兼并重组整合也好,这个时候才刚刚出现。从1200万辆成长到1800万辆的话,一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未来一定是微增长的趋势。未来会是一种靠市场机制决定市场的景象,不再是以前政府要怎么兼并重组,就怎样整合的局面,我坚信这样的观点。[详细]

丛刚:变革应从制度细节入手 全文>>

《每日经济新闻》汽车周刊主编 丛刚

我们很多政策、审批,我觉得还有很多问题,眼前现实一些东西,我们能够推动去做,至少能对企业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就比如说像出口,两会期间就谈过,咱们对欧洲的出口,欧5、欧6的排放标准,中国商务部出了很多年的我们搭建出口服务的平台,但是中国目前没有这样的机构,可以在出口之前把欧5、欧6的标准做了,我觉得一些政府部门在这些方面,一些细微的政策方面就没有把服务工作做好。[详细]

陈喆:行业政策应以引导代替参与 全文>>

《中国经济时报》汽车周刊主编 陈喆

政策的制定不应该由于政策导致市场的大起大落,我们09年的振兴规划也许是在一个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是在预期中国汽车市场可能走弱的一个振兴计划,结果导致了10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一个井喷,然后鼓励政策退出又导致了2011年车市的低迷,这种政策导致车市大起大落的情况是应该避免的。另外,不应该过多的是一个市场参与者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在宏观上的,对整个市场的一个公平竞争环境的引导。[详细]

从2002年中国车市井喷以来,十年的光景造就了汽车产销大国,但在当前销售出现瓶颈,高增长不在的境况下,是否应该反思,我们究竟获得了什么?过去的十年是买车的十年,那么未来的十年会是以什么为主题?

王政:中国汽车业像别人的经销商

中国汽车产业就像是别人的制造商和经销商,除了我们说的就业、税收这些东西是留在了本地,但是这个产业的自主的程度,或者说对核心技术把控的程度,这么多年来没有什么质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再一味地发展汽车,可能更多、更大的利益是被外方拿走了。 [详细]

徐锋:市场先做大然后做减法

我觉得中国汽车其实是面临怎么做减法的问题,做加法容易,做减法很难,全球公司都在做减法,减法是哪方面需要做,哪方面是要扩张。大众是典型例子,他们的战略很明智,中国企业成本已经到了做减法,缩减整个研发成本,其实中国的研发成本不低,因为它卖得少。[详细]

张耀东:自主研发过去是抄现在改拿

以前自主品牌三个阶段,一是抄,二是买,三是拿,现在是堂而皇之地拿,国家队出手肯定不好意思抄,肯定是拿,拿回来是什么效果?效果是把长安、奇瑞这些曾经一度想做开发的企业彻底不想做了,都想拿。中国的自主品牌开发历史一定会被无限推长。 [详细]

刘世瑜:自主品牌发展仍需战略眼光

现在自主品牌就是这个问题,当他发展越来越强的时候,不管是营销和战略上,不缺乏战术家,缺乏战略家。吉利08年发展得挺好的,虽然没有完成当年的销售目标,但是利润已经不错了。但是发展两年又不行了,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一个长远的规划。[详细]

程晓东:技术没换来 市场开展了

我认为我们这些多年技术确实没有换来很多,但是市场确实是有效展开了,这一块我这么认为,对于咱们这种中国汽车市场来说,尤其是自主品牌,从零开始,从最开始一穷二白的角度,然后一下子注重品牌、注重研发,放弃短期的利益从长远考虑,这确实不太可能。[详细]

张志勇:低速增长恰为自主品牌的机遇

大家都觉得低速成长是危机,但是我觉得是机会,我们现在自主面临的窘境,恰恰是过去过高的机会让我们自主的机会越来越少,假如过去汽车市场都是以10%的速度增长的话,中国假如是三千万辆目标的话,可能会有更长时间提供给自主品牌去转型和壮大。[详细]

合资企业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起到了不可代替永不磨灭的作用,但无论合资企业做得再大,只要外方不给好的车型,就掐住了合资企业的脖子,无论是如日中天的南北大众,还是日薄西山的神龙汽车,都像是国际汽车巨头在中国最大的经销商。在盘子越做越大的今天,合资企业的经营模式如何彻底升级,合资自主就是最好的出路吗?如何在新形势下重新定位,到了深刻思考的时候。

程远:合资企业还是装配厂

在1985年开的汽车工业会议,李鹏问陈祖涛,说你们能不能造出五千块钱的车?陈洪涛说,能!如果当时我们造出五千块钱的车那现在绝对不是这样子。但这次公务车采购把秘密暴露了,合资企业没有一个搞研发的,他们根本不提取研发费用,他们是什么?装配厂。[详细]

贾可:中方不做强 合资就被牵着走

未来合资这一块,我觉得只有合资的中方做强才行,合资中方不做强,这个合资肯定被别人牵着走,如果做强的话,我有时候有个遐想,现在整个全球的汽车工业,汽车公司都是在联盟,如果中方做强的话,实际上可以跟合资公司结盟。[详细]

李潮:合资自主压抑行业原创性

合资自主的车型,对于原创性更加压抑,如果在一个合资自主的同时也有其他自主的集团夹在中间,它的队伍会更加强劲。基于中国现在这样的竞争压力,同时也是寻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中国现在的合资品牌可能成为外资低端产品的一个补充,甚至是成为一个低端产品。[详细]

罗磊:合资企业会因政策产生自主冲动

我想凡是进入中国市场的这些外资企业,都有这种合资自主的冲动,合资自主会享受到地方政府的落地的支持,或者是中国政策的支持。例如日产聆风,在中国要造一个合资自主的电动车,它能够利用我们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这种扶持,迅速使它的产品打开市场。[详细]

张红:合资自主比自主品牌生存压力更大

现在合资自主是把原来的老车型进行重新包装拿来,就是说用骨头榨一次油,可能刚开始还有一定消费者,有一定市场,如果合资企业不进行研发,那么他的研发实力,大的国际巨头是不会拿钱出来的,合资企业能投多少呢?他的生存压力比自主品牌更难。[详细]

关囡: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是敌我矛盾

什么事情都有一个敌我矛盾和内部矛盾,我觉得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之间绝对是敌我矛盾,实际上我觉得敌我矛盾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比如说这次参加展馆的时候我看到了大众单独的展馆,而那些小的自主品牌他们蜷缩在展馆一角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详细]

现场图集

2011汽车产业年度命题:突·围 创变新格局 更多>>

2011汽车产业年度命题:突·围 创变新格局
2011汽车产业年度命题:突·围 创变新格局

要圆中国汽车的强国梦,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的响当当的企业和品牌;二是游刃有余地掌控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三是持有汽车业的核心技术和洞悉汽车业未来发展趋势。

2010汽车产业年度命题:探寻产业强国之路 更多>>

2010汽车产业年度命题:探寻产业强国之路
2010汽车产业年度命题:探寻产业强国之路

“2010新浪汽车产业年度命题”主题为“探寻汽车强国路”。据了解,“探寻汽车强国路”系列报道共分为5个命题:海归断层透视、新能源元年开启、产业博弈升级、制造强国之殇、变局中的机会。

标题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