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东风有限来说,一年的周期似乎只有不到10个月。
和去年用10个月就完成全年目标一样,到今年10月底,100万辆目标再度提前实现,而且这一写进“2008年~2012年中期事业计划”的目标,提前了两年多完成。日前,东风有限宣布,鉴于上述目标提前完成,将中期事业计划中2012年的100万辆产销目标提升至150万辆。
然而,东风有限产销高歌猛进的背后,却是产能不断“透支”的尴尬。其中,尤以发展最为迅猛的东风日产表现明显。现有产能46万辆,今年就要冲刺65万辆产销目标的东风日产,在母公司东风有限双方股东协调下,开始借郑州日产产能“东风”,代工生产热销车型。
“亲兄弟,明算账”,作为东风有限旗下股权最为复杂,且因为轻型商用车定位一直偏离主流的郑州日产,在迎来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能否真正成为主流企业的关键时期——在东风日产2012年新工厂产能上来前,借助这一年代工的敏感时期,成为集产销一体化的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综合性公司,实现真正的升级。
“只要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单元,肯定都有自己的价值,付出肯定有所得,所得肯定要有付出,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同时,一切变化都可能会有。” 郑州日产总经理郭振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给出了颇具哲学意味的回答。
产能“透支”
2003年7月正式运营的东风有限旗下四大板块最近几年始终处于高速增长期。截至今年10月底,东风有限整体实现销售达105万辆,同比增长41%。其中东风商用车公司实现汽车销售超过25万辆,同比增长66%;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实现汽车销售55万辆,同比增长30%;东风股份实现汽车销售24万辆,同比增长43%;零部件和装备两大事业板块的营业收入也都超过了合资七年来的最好水平。
按照东风有限2008年发布的第二个2008~2012中期事业计划——“1的三次方中期事业计划”,2012年的产销目标是100万辆。但目前来看,这一计划已经提前两年多实现,并规划了最新的目标为150万辆。
鉴于目前的市场增长,外界并不太担心高达50万辆的销售目标的提升。但产能却是个问题。相比很多企业的未雨绸缪,近几年大幅扩张产能,一向谨慎的日产与稳健的东风搭档,扩张相对保守,产能“透支”明显。
以东风日产为例,东风日产位于花都的工厂产能为36万辆,襄樊的工厂为9万辆,总计45万辆。工人加班加点,年产50余万辆已达此两个工厂的产能极限。但去年东风日产的销量就已经突破50万辆,今年的目标更是瞄准了65万辆。
为缓解产能紧张,东风有限今年开始了旗下板块的扩产。今年5月,东风日产投资50亿元奠基兴建产能为24万辆的花都第二工厂;同时,年产能一期为4万辆的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在十堰奠基;9月,完全以日产全球制造标准设计并建设的郑州日产第二工厂竣工投产;10月,常州微型车基地奠基。一系列产能扩张,为东风有限实现150万辆目标作准备。
敏感的郑州日产
在东风有限一系列扩张中,两个月前竣工投产的郑州第二工厂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这个郑州日产第二工厂,实为东风日产而建,日产全球总裁戈恩、东风高层等悉数出席了当时的竣工仪式。
之所以敏感,与郑州日产的历史相关。郑州日产本是日产在中国第一家整车合资企业,主打皮卡等轻型商用车。2003年东风和日产合资组建东风有限后,日产在华重点随即转向东风有限,郑州日产不仅车型少,且是非主流乘用车型。
2004年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斥资3.52亿元收购郑州日产51%股权,使其成为东风有限旗下企业,但仍因缺乏主流车型徘徊在边缘。前两年,为谋求发展,郑州日产在企业内实行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双线运营,情况有所好转。
真正让郑州日产迎来发展机遇的是东风日产的超速发展,因产能紧缺,在多方协调下,总投资约10亿元的郑州日产第二工厂于今年9月份建成。该工厂设计产能为18万辆,一期实现14万辆产能(两班制)。郑州日产年产能也由此前的6万辆上升至20万辆。2012年二期扩建结束后,郑州日产年总产能将达到24万辆,是新工厂投建前的4倍。
按这样的规划,郑州日产成为日产汽车在中国的第二大生产基地。其第二工厂目前主要任务是代工生产奇骏(配置 图库 口碑 论坛)、逍客(配置 图库 口碑 论坛)以缓解后者产能不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郑州日产第二工厂的投产,成为东风日产2012年花都第二工厂建成前产能的有效补充。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虽然借此郑州日产大有跃升成主流汽车公司之势,但其尴尬在于第二工厂代工的身份。众所周知,一个整车制造企业,利润来自于生产、销售、零配套等多个领域,代工的利润有限。正如郭振甫所言,只要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单元,肯定需要有自己的价值,况且由于历史原因,郑州日产股权相对复杂,还有着20%的小股东利益需要兼顾。
有消息称,郑州日产有意将代工车型纳入到自身营销体系,同时与日产沟通获得更多车型,完善盈利结构,目前正在与各股东沟通。对于这点,郭振甫并没有正面回答本报的提问,只表示“一切皆有可能”。
事实上,如果该消息属实,2011年对郑州日产来说是一个最佳谈判时机。一方面,东风日产新产能2012年上量,这一年恐怕更多要仰仗郑州日产第二工厂的产能。另一方面,未来即使东风日产花都第二工厂上量,总共产能也只有70万辆,对于超速发展的东风日产来说,郑州日产无疑是个敏感“棋子”。
王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