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讯 由《汽车商业评论》杂志联合《汽车消费报告》杂志和中国汽车 工业咨询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于2010年4月9日在北京举行。近百位中国汽车业的实践者,将纵论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寻找中国 汽车工业的强大之路。
新浪汽车作为本次活动的独家网络合作伙伴对此进行了图文直播,并第一时间发来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海洋、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国际销售部总经理邢文林、思迈汽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监张豫,科尔泥管理顾问公司全球合伙人及亚太区其核心组总经理孙健,以及河北中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超“中国汽车如何应对海外的发展”的话题研讨实录。
主持人张超:我和张豫是同事,因为我们都是《汽车商业评论》的评论员,张豫写的文章非常漂亮,高屋建瓴,逐渐我就觉得相形见绌,不怎么理他了。但是我想说,张豫对国内外大形式把握比较准,我想请你讲一讲,中国汽车到海外市场去的话,中国国内政策环境和大环境是否能够支撑?有什么样的问题?
张豫:谢谢张总抬爱,张总有一段时间没写了,我那边也停了好几个月了。
在中国汽车出口这一块,政策层面,尤其是金融业还没有走出去,这对于承诺我们汽车产业出去的过程更加艰难一些。但是,从现在这一个过程来看,我觉得国家政策扶植还不一定是对汽车行业出口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我们有很多其他的产业现在做出口,应该说推出了一个基本的政策,我想汽车行业同样能够享受到这个最基本的政策。
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都是这么做的,因为规模很小,不可能很快走出去,在海外有工厂,在本土生产。但是我想像董总那边做的更多的是B2C,这有点不一样。如果我们再往下走就不一样了,最开始还是贸易的形式走出去,我们看到全球有这么多的国家,这个市场怎么看待?如果看全球,不包括中国的话,其中人口小于500万、人均收入低于1000万美元的国家有79个,减掉这些国家以后,我们真正面对的有市场国家是124个,这124个中按照它的潜力大小和进入难度高低,又可以简单分成四块,有一些又小进入难度又高的市场,显然我们是不愿意去出口的,类似像瑞士、新加坡这样一些地方,这些国家加起来全球连1%的市场都不到,我们也起一个名字,叫做仙人掌市场,长着刺,很难触碰的市场。相对于这样一个市场还有规模非常大,比较成熟的市场,同样它的进入难度非常高。这样的市场,我们很多自主品牌都在考虑,他们的进入难度是不是太大了?侥幸进入以后可能会带来很大的风险,这样一个市场,我们也给它起了一个比较容易记的名字“河豚市场”,味道鲜美,但是一不小心就会中毒。再有一些是规模不是特别大,发展潜力不错,进入难度也不是特别高的,比如从几万台一直到四、五十万台规模的市场应该是不少的,至少有40-50个国家的规模。这样一些国家单独来看,可能就几万到十几万辆,要一个一个设置经销网络付出的代价也不少,我们把这种国家比喻成“鸡肋”。现在看中国出口的这些地区和国家,尤其从2008-2009年排名前十位的目标市场多数是这一“鸡肋”市场。我们再看一些市场潜力增长比较快,类似像“金砖四国”远超过50万辆,这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不是难到不可触碰的,这种国家是我们要认真面对的,不是用一个出口贸易来攻占的地区。
这样几个市场按照市场份额预计来看,全球应该是2500万辆,到2015年应该能够达到7100万辆左右,到时候按照这种划分,仙人掌市场可能只占1%,特别不发达的那些国家可能也只到2%,河豚市场发达国家这块还是占到了50%的市场规模,而鸡肋市场最多只能占到7-8%,就是500-600万辆的规模,如果你花了很大的精力,最终只能拿到其中的一部分,中国在几十个国家中拿到100万辆的规模就很不错了,但是花费的代价却很大。进入难度不高,可能我们继续会用出口贸易的形式。但是我们说到的剩下的几个很有潜力的市场,可能占有20%的市场份额,和我们中国区市场份额加起来会差不多,这一块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一块我们怎样来考虑,可能会前进到那里设厂,真正进入到当地市场,更深入的了解当地市场的特点,我们把这种市场叫做“土豆”市场,好消化、营养相对比较丰富。这样的话,整个看起来,四种不同的市场分类,有一些小的,我们只做贸易,而有一部分我们一开始就要有全局的战略,在那边考虑建厂或者是更长远的打算,甚至是五到十年以后我们技术水平能够达到发达市场水平,我们就应该提前考虑有一个步骤进入真正的大市场。
主持人张超:真的是学习了,专家就是学习,值得我们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