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江:脱去“马自达先生”的外套
宋家婷
“一汽待我不薄,我不会做对不起一汽的事。”情深意切的告别,也是于洪江对一汽的最后表白。
于洪江的微博停留在9月9日。此前,这个汽车界的时尚达人以日不间断的频率刷新着微博条数,也刷新着粉丝的数量。
在9月3日到9月6日的3天时间里,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但6日业内突然传出一条劲爆消息:有着营销“鬼才”之称的于洪江离职一汽马自达。
传闻不胫而走,很多人大呼意外。因为,在这个说话爽快、藏不住事的人身上,几乎看不到任何一点要离开的征兆,此前他还在积极奔走一汽马自达新的网络营销项目——网剧《在线爱》。
在他9月2日的微博上热情洋溢地评价了这一植入营销:“这就是互联网的效率,一个月前还在紧张地拍摄,今天就火热地开播了,是一汽马自达继《杜拉拉升职记》之后又一植入营销力作,也是一汽马自达第一次触电互联网视频营销大作。”在这条微博的最后,他还为新剧打了个广告:“敬请关注9月2日奇艺网《在线爱》。”
对于于洪江离职的原因和去向,业内人士有诸多猜测。“一汽待我不薄,我不会服务于任何一汽的竞争对手。这次要单干。”这是半个月以来,长于表达的于洪江对离职一事的惟一回应。在微博平台上。是情深意切的告别,也是对一汽的公开表白。
一个人,一款车
于洪江成名于营销。但更令业内瞩目的是,这么多年来,他手里只有马自达6一张主牌,却纵横江湖多年尤能使产品散发活力。
业内营销高手很多,但是像于洪江这样“专一”又玩得转的很少。在这个人的身上,能够看到很多“专一”的影子。
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一汽系统的于洪江,在一汽干了近20年,从技术员一路做到销售公司副总,没有挪过地儿。
2003年,一汽与马自达以“技术引进”的方式生产马自达6,时任一汽贸易轿车公司副总经理的于洪江,见证了马自达6从产品定位、价格策略到销量目标制定的全过程,既经历了马自达6在2003年的开门红,也经历了2004年大势之下的低迷。
2005年3月1日,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成立,有着丰富经验的于洪江当即成为新公司的掌舵人。应该说,从这个时间节点开始,于洪江和一汽马自达的命运融合在了一起。这其中,2008年是于洪江率领马自达6逆势突围的一年。
如果说2005年到2007年一汽马自达达成销量指标还有马自达3帮衬,那么到了2008年马自达3划归长安福特马自达销售后,一汽马自达就剩下马6一款主力车型了。
祸不单行。受困于全球金融危机,国内车市一片惨淡。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中,于洪江带着一汽马自达团队逆势而上,以“主攻2.0黄金排量”和“守B攻A”两大市场策略成功把住了市场的脉络,年终销售做到同比增长近30%,将一款卖了6年的“老车”硬生生地推上了行业第四的位子。
经此一役,马自达6在国内树立起了不容忽视的行业地位。
梳理各个年份的销量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08年马自达的主力销售车型和销量车型就是马自达6。业内评价,这样一款车型不但承载了创建和提升马自达在中国品牌形象的任务,也承担了拉升马自达在中国销量的任务。
2009年4月,马自达6二代车型睿翼的上市,结束了老马6长达6年的单一作战,也开启了马自达“两代同堂”的时代。
从2003年上市以来,几乎每年马自达6都会推出小改款或者衍生版车型,睿翼的推出,使得马自达6最终形成了鲜明的家族式脸谱。而从2003年到2009年,于洪江以马自达6成名业内,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马6先生”。
于氏“花样营销”
业内公认,于洪江思维灵活,在营销层面善于“与时俱进”,在其任内,一汽马自达在差异化营销、植入式营销、从网络媒体到新媒体营销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于洪江在营销上的业绩有目共睹,背后的原因不仅有敢拼敢打的勇气,还有破旧革新的头脑,有长远的眼光。
什么是眼光?就是看到别人当下看不到的未来趋势。从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到于洪江的眼光。
2006年,一汽马自达找到名导冯小刚执导高性能多功能轿车马自达Wagon电视广告,并联合新浪、新浪网、搜狐网、TOM网、腾讯网等网络媒体在全国选拔广告片女主人公。而在当时,网络营销并不是厂家选择的主流。
再看从马自达6的“弯道王”、Wagon的“一车多用”、马自达睿翼的“新老通吃”,再到马自达8的“无敌第二排”,各具特色的定位及slogan都令人过目不忘。
此外,于洪江是最早将植入营销提升到战略层面的营销老总。
最新马自达8植入“无敌第二排”的差异化定位,以及无论是《杜拉拉升职记》还是《在线爱》的影视植入营销,仅仅从去年到今年的一年时间里,一汽马自达系产品的曝光率和知名度陡然上升。
在新媒体方面,于洪江是最早一批开通微博的企业家,且并非形式上的“挂名”,“微”必躬亲,如今已有超过24万的粉丝。很多粉丝因他的微博特意跑去影院看电影,开始关注电影中的广告了,有时候还看过电影后回来“跟个帖”,评价评价广告中的马6表现。
即便是价格营销,于洪江也玩得荡气回肠,颇具看点。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2006年,广丰凯美瑞上市之初风头很劲,于洪江紧随其后在广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新马自达6降价,并称:“近日上市的某日系车型说自己没有竞争对手,那我们就来试试。”成为第一个公开挑战的对手,顺势将马自达6推上了“风口浪尖”。
2008年,一汽马自达提出“主攻2.0黄金排量”和“守B攻A”的市场双策略。前者针对当时各大厂家不甚重视的2.0排量,提出“捍卫20万元以内最佳性价比车型”的口号,将价格从21.98万元降到19.98万元,抢得了中高级车2.0排量的市场。此后,更是以“守B攻A”的策略令业内大惊。
所谓“守B攻A”,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A+1=B”,文字表述则为:A级车加1万,就等于马6,即用B级车的马6去攻占A级车市场。这在一些人的眼里简直是疯狂,但就是这样的疯狂,造就了马6满地跑的局面。
向上的瓶颈
正是曾有过创造“奇迹”的业绩,于洪江的离去让很多人不理解。在他们看来,2011年整体形势不好,企业销量下滑是正常态,胜负何须拘于一时?
但在少数细心人看来,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突然。
一位业内资深记者对《汽车人》回忆起这样一个细节:他4、5月份在成都遇见于洪江,上去打招呼,问于总来出差的么?于回答休假。当时他很纳闷,正是忙的时候,于总怎么这时候休假?
或许,那应该是于洪江最后的心理调试与斗争。
无论业界如何惋惜,现实问题仍旧是无法回避的。对于于洪江和一汽马自达而言,“向上的瓶颈”是他们共同的障碍。
日本马自达自身就存在产品线短的问题。自从马自达进入中国以来,战略的不清导致一汽马自达和长安福特马自达一直在打产品争夺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马3,2008年以前马3还是一汽马自达在售的两款主力车型之一,2008年销售划归长安福特马自达之后,一汽马自达的主力车型就只剩下老马6。从2008年开始,二者再为争夺马8而剑拔弩张。
2009年睿翼的上市是一个好的契机,与马6形成了高低搭配的格局。不过,受困于当时的产能,睿翼在综合评价极高的情况下,也未能达到理想的预期。2010年10月一汽马自达第二工厂的投产,使马6家族看到了打反击战的曙光。
不过,面临2011年车市整体示弱、新车轰炸式投放的趋势下,不止是一汽马自达,所有中高级车想要脱颖而出的难度立时加大。几近赤膊战的价格厮杀,让原本已经把价格降到底线的马6雪上加霜。
无论是产品,还是时机,一汽马自达都不占据优势。而对于于洪江,没有新产品,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下一站风景
放眼业界,今年以来营销老总离职,于洪江并不是个案。就在一个多月前,比亚迪营销副总夏治冰宣布辞职。这不由得让人开始反思:汽车业放缓会不会加剧营销人的流动?
作为营销人,销量是考核业绩的关键指标。因此,业内将各大车企的销售老总们戏称为“坐在火山口上的人”。这之中,不无酸涩之情。
事实上,销量是不是惟一的衡量标准呢?当然不是。
但就目前而言,它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无法改变规则,就只有适应规则”,再不然,只能破釜沉舟,跳出规则。
业内也有不少人表示,以于的营销能力,也是时候该出来“自己干一场”了。《汽车人》在从线上到线下的多方了解中,也发现多数人对其都表示了支持。
关于于洪江的下一步,人们给出了各种猜想。坊间传闻从国企到民企不一而足,其中包括北汽、吉利等。在于洪江发出要单干的声音后,知情者透露,于有可能到北京工作,开设一家名为金手套的售后服务公司,在流通领域继续推行其“于氏营销”。
对于失去于氏的一汽马自达,则将迎来新的转折期。
于洪江的接棒者田青久,原是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二者身上,有着颇多巧合之处:同年,同乡,哈工大不同时期的校友,以及毕业之始就进入一汽,并扎根一汽辛勤耕耘多年。
但二者行事风格迥然不同。于洪江惯以出奇制胜闻名业内,被誉为“怪才”、“鬼才”,田青久则以沉稳大气行走江湖,被誉为“儒将”。此外,后者履历上多了一份合资公司的经历。从2003年年初到2009年年初,田青久历任一汽丰田项目组大发业务负责人、一汽丰田销售公司售后服务部中方部长等职务。
业内人士分析,合资加自主品牌的履历和经验,或许会令田青久更快融入角色,提振一汽马自达士气。
此外,田青久在一汽吉林期间,提出“微车经营的十大理念”及“扩网、强网、靓网”渠道策略,都给人深刻印象。并且,通过落实“产品、服务、文化”三下乡活动, 开创性地植入了中国第一部微车话剧。
这让人看到,或许于氏营销策略亦有可能在田青久时代得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