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车展

新闻版>分析评论>正文

公车数量不公开 “治堵”就是“治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1日 08:26   经济观察网 字号:

  经济观察网 杨涛/文 记者独家获悉,北京市治堵方案的配套细则已经在制定中。据北京市交管局内部人士透露,此前公众关注的买车摇号、限购等治堵意见在细则中都有体现,或将在2011年1月正式施行。上述人士称,细则最后的定稿还需要北京市政府最后拍板。(经济观察网12月20日)

  “买车摇号、限购等治堵意见在细则中都有体现”,但是,造成北京道路拥堵的可不仅仅是公民的私车啊,公车也是“堵大头”。前不久,有关方面不也提出“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吗?

  可是,有些话说的到做不到,有些话说的听不的,既然要治理公车,公车数量不增长,那至少要让公众知道北京公车到底有多少辆,然后我们才知道,今后出现了多少辆公车,在现有的基础上,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然而,很遗憾,这是一个谜:今年4月份,北京市相关部门发文通报,目前本市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总量4.9万辆。而今年11月3日,央视披露北京公务用车已达70万辆,占本市机动车总量的近15%。并且,当记者就北京公车数量采访了本市多个部门,但相关部门均表示“不便”或“无法单方披露”,并透露“这个问题很敏感”。

  这就说明,有关部门真正要控制公车增长的决心是可疑的。既然要“治堵”,要控制公车增长,但当公车数量发生冲突时,居然认为“这个问题很敏感”,这那里有什么诚心?当北京市“每年将限发车牌15万辆,购车者将通过登记并摇号的方式获得车牌”,当公众开始享有“非北京市户口人士,需出示居住或纳税证明其在北京生活5年以上”的待遇时,公众连公车的准确数量都无法知情,一场轰轰烈烈的“治堵”恐成“治民”的把戏而已。

  因为,公权力机关可以利用让这种信息不对称,偷梁换柱,在暗地里不断增长公车数量,还声称自己在控制公车数量,是为“治堵”作出贡献,而实际上,则是利用此番“治堵”,让公民的私车为公车让道,道路更加畅通实质是公车更加畅通。“治堵”,公权力将成为最大的赢家。

  更可怕的是,纳税人依法交纳了税收,成就了公共财政,本身对财政的开支就有知情权、决策权。可是,公众至今对于公共财政的预算、决算的具体项目并不知情,对于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公车消费也是一头雾水,更不用说,官员的财产收入。如今,连“公车数量”都成为“敏感词”,我们不知,为何公权力一身都是“敏感”部位,但是我们清楚,在敏感词增多的背后,则是公众权利的虚置,是公众权利是空洞化,是权利与权力的不对称,是民主和法治的退步。

  如果公车数量不准确、定期地公布,那么控制公车增长就成为一句空话。而不控制公车的增长,则将演化成为针对公众权利限制的一场运动,而权力则将再次在限制权利中受益,“治堵”就成为“治民”。由此可见,“治堵”的核心和难点仍然在于“治权”,就是要治理公共权力,关键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并从知情公车数量成长为知情公共财政的开支,从知情公共财政的开支到参与决定公共财政的开支,则我们不仅为“治堵”作出贡献,更在民主财政上大大地前进。

(编辑:李芳芳)

转发此文至微博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