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版>分析评论>正文

驰援江铃 福特“尴尬的平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2日 08:31   经济观察报 字号: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杨小林 今年福特中国前三季度41万辆销量中,其中有13多万辆来自江铃汽车。对于急需销量撑门面的福特中国来说,将江铃的销量纳入报表成为一个有趣的数字游戏。对于福特业绩贡献增大的江铃,也开始希望得到更多的车型与资源。

  “我们正在争取将一款福特的2.0T汽油发动机拿过来,未来将装配在驭胜(配置 图库 口碑)汽油版车型上。目前这个事还在洽谈当中,可能很快就会有结果。”接近江铃汽车高层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江铃汽车希望通过自主SUV车型“驭胜”的打造,可以将福特更多的乘用车资源吸引过来。

  而在与另一合资伙伴长安汽车的“互动”中,一个投资5亿美元(约30亿元人民币)年产40万台发动机的新项目已经敲定。有消息表明,这个明年开建、2013年投产的新发动机工厂,将把福特最先进的Eco-Boost发动机带到中国生产。当然,直接受益者将会是长安。

  对于福特而言,如何微妙平衡两个合资伙伴对车型和技术的需求,是一个颇具挑战的平衡木游戏。

  江铃造自主

  10月18日,江铃“驭胜”在江铃股份南昌基地正式下线,首批下线的“驭胜”搭载的是排量2.4L的福特Puma柴油发动机。虽然这款发动机同样搭载在最新款的全顺轻客上,但是与全顺悬挂福特LOGO不同的是,“驭胜”悬挂的是江铃汽车的“X字”形全新自主乘用车标识。

  对于与江铃合资了15年的福特汽车而言,允许江铃利用自己的技术打造一款自主品牌乘用车产品,这算是福特的一次大胆尝试。因为按照福特此前的中国战略,与长安组建的合资企业长安福特马自达主攻乘用车产品,而江铃则将市场开拓的重点放在全顺等商用车产品上。

  不过据记者了解,如果“驭胜”项目运作成功,福特将考虑将更多的乘用车资源向江铃倾斜。

  “后续将导入的福特产品已经在做规划,江铃未来将由以商用车为核心业务转向兼顾SUV和MPV等乘用车业务,同时不排除向更积极的业务领域拓展。”在江铃“驭胜”下线仪式上,江铃股份总裁陈远清表示。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沈远清所说的“更积极的业务领域”指的就是福特品牌的SUV或者轿车产品。目前,对于福特而言,从技术上扶持江铃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像“驭胜”一样退居幕后只是输出一些技术,更高调的方式是车型导入甚至福特品牌乘用车产品的全面导入。

  在江铃汽车股份的股权结构中,占股比第一大的股东为江铃控股(持股40%),第二大股东则为福特汽车(持股30%),由于江铃控股是江铃集团和长安集团50%比50%组建的合资企业,因此江铃集团间接持有股份只有20%,所以实际意义上的最大股东是福特汽车。

  江铃汽车一位不愿具名的高层告诉记者,实际上自从2005年江铃与长安组建江铃控股,致使福特汽车上升至合资公司的最大股东以来,江铃股份的实际控制权已经掌握在外方福特手中。“现在除了市场和销售由江铃人任职,财务、采购、研发、生产和管理等关键岗位都由福特派人担任。”

  尴尬的平衡木

  虽然福特已经全盘掌控江铃股份,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然表现低调,尤其是在涉及福特新产品和技术的导入上,福特总是要“三思而后行”,其中福特一个最大顾虑就是害怕因向江铃资源倾斜过多,从而引起长安方面的不满。

  到目前为止,福特与长安即将在重庆合资兴建的发动机新工厂,同样没有确定导入哪几款具体的发动机产品。福特中国负责媒体传播的副总裁李英告诉记者,福特在重庆新建发动机工厂的事确实已经敲定,但是具体生产哪几款发动机还尚待论证。

  一个相对合理的猜测是,长安同样对于这款同时具备可变正时(DVVT)、缸内直喷(GDI)以及涡轮增压(TCI)三项先进技术的发动机“垂涎三尺”。因此,对于福特而言,将先进发动机技术引进中国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同时去平衡两个合资伙伴的各自需求。

  作为在华最早成立的合资整车企业,江铃股份因在高端轻客和皮卡产品上长期占据细分市场领先地位,从而连续十几年为福特持续稳定地贡献投资收益。

  江铃汽车上月底公布的前三季报告显示,公司1-9月实现营业收入116.42亿元,同比上升55%;实现净利润14.53亿元,同比上升89%。基于销量大幅增长的预期,江铃汽车预计,公司2010年净利润约为1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约60%。

  对比之下,福特在长安的合资项目进展远不能称作顺利。从赢利能力上讲,做轿车的长安福特的盈利能力甚至赶不上做商用车的江铃汽车。

  江铃股份董事长王锡高告诉记者,由于江铃汽车长期以来业绩稳健,从今年4月27日起,以严格会计制度著称的福特,竟然主动要求将江铃汽车旗下JMC品牌皮卡和轻卡产品销量纳入到福特全球销量报表中去。

  从目前来看,还很难看出福特会在不刺激长安的前提下,对于江铃到底会倾注多少乘用车资源。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福特已经开始重新评估这两个合资伙伴的“潜质”,且在福特真正亮出底牌之前,两个中方合资伙伴针对福特的车型和技术资源的争夺,仍会持续下去。

(编辑:路宁宁)

转发此文至微博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