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Humphrey
轻型车是未来主流
在过去这些年全球的汽车行业所发生的变化,比过去20年都要多。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在全球经济下滑期间,汽车行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轻型汽车销量方面,2007年到2010年之间,考虑到美国经济的下滑以及西欧地区经济下滑,这些市场的汽车行业也出现了大幅度缩水。但是中国政府采取了经济刺激计划,并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下滑,并且使中国2009年汽车销量创历史新高。
轻型车发展已经不是来自于过去的传统发达市场,利润主要增长不在这些发达市场。但是到2015年发达国家仍然会发展,北美地区现在竞争力非常强。亚太地区从2005年到2015年之间份额不断增长,那么中国肯定是这个地区的重要引擎,另外在印度和泰国也是增长态势,因为日本销量还会不断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人口下降等一些因素导致的。
到2015年欧洲的水平将会高于2005年,但是这个市场的分布将会非常的不均匀。它和美国的情况是相似的,也就是它会出现一种零和,有的赢就有的输。但是现在全球市场上大多数增长还是会出现在亚太地区。这个增长前景是好的,而且这些增长主要都来自于新兴市场。或许一些消费者还不太了解这样一些情况,很多跨国公司也没有做好准备来迎接这样的变化,这样一种体制结构也会关注全球的市场,它会看到一个发展的增长趋势。
全球轻型车市场现在保持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水平,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情况有所不同。有一些跨国公司他们以前是从欧洲、美国和日本这样的地区获得大的增长,但是在未来他们需要重新来分配资源,而来适应这样的一种行业慢慢进入细分市场的变化。
中国市场的趋势变化
下面我们来回顾全球市场发展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我刚才提到,利润增长的地域分布将会持续变化,新兴市场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且向更多区域分布。现在汽车产业越来越偏向小型车和低利润,尽管在这个行业当中已经趋于合理,但是产能过剩仍然是一个问题。
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以及市场监管加大了这个行业的复杂性,而且替代燃料内燃机还在不断发展,但是还是没有达成一个一致性。即便是在全球还有本地市场还没有达成一致性,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能够逐鹿汽车市场呢?我们需要通过合资企业通过合并和收购的方式来建立。
尽管全球经济出现下滑,但是中国在2009年的汽车销量由于中国的刺激计划通过借贷还有补贴等等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出现了销量增长,而且在未来中国是否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增速呢?我们能否扫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呢?
很明显,汽车制造商都必须要加紧来适应这个市场,我们来回顾一些趋势在未来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强劲经济增势以及比较小的汽车保有量,就是非常好的经济发展机遇,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机遇,中国拥有巨大的成长和发展空间,尽管遇到一些结构问题。
我们认为销售增长将会保持强劲增势,但是产品还会激增,而且在这个行业缺少必须的整合。产能过剩将会导致价格和利润的下跌。另外这些销售也会不断的扩展到二、三、四线城市,因此必须要优化销售的网络和资源的配置。要寻找合格的经销商,并且针对新顾客建立品牌、销售和市场战略,这些都是重要的挑战。另外我们也发现在本土和国外合资品牌,在未来还可能存在一些摩擦。而且不断发展和复杂化的顾客将会来决定这些行业到底谁胜谁负。
世界上没有一个市场能够比得上中国,在这样短时间出现这么强劲增势。而与此同时,汽车销量在增长,竞争也在加剧,现在随着市场的开放,产品也在不断增加,现在有34个主流模型,这是根据WTO标准来计算的。现在他们有35个标准,而且对消费者可以选择的模型有35个,因此这样强劲激烈的竞争就迫使厂商重新来反思市场当中存在的情况。另外这也使消费者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顾客是最终决定者。
这个行业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2000年以前中国只有11个品牌,现在品牌数量达到了44个,还有一些比较小型的品牌。我们预测在这个行业将会存在更大程度的整合,而且也是符合大家愿望的。
尽管地区存在着这样一种就业、收入还有一些投入、收入回报等一些方面的预期,我们预测这种整合还是会加剧。在未来可能会遇到一些影响,比如说对我们的价格和利润,因为市场上竞争越激烈,有一些市场参与者他们会保持一种盈利率。
中国汽车行业带来了机会,需要厂商们对市场进行大量投资,2009年中国市场仍然保持非常强劲增势,那么2010年可能会存在增速降温的情况。汽车制造商会遇到很大压力,在未来一些年集中率会不断增强。
我之前提到在中国有产能过剩的问题,在未来这个产能过剩问题可能进一步加剧,所以看到这个价格趋势,我们可以预测下面中美市场之间销量的一个对比。很多人说中国是一个很大的汽车市场,而事实上中国销售的汽车主要是小型汽车。在中国,紧凑型中型车比较受欢迎,而在美国大一些的或者SUV更加受欢迎,在中国的二、三线城市销量将进一步的上升,客户的爱好主要是紧凑型的和小型的车,小型车的销量将进一步上升。因此全球的汽车厂商将面临着更大的一个挑战和激烈竞争。
经销商网络也在进一步的扩张,在很短的时间内网络在扩张,深入内线城市,这在二、三线城市都将出现的现象,在选择地点和资源整合行销、广告等等方面对汽车厂商来说都是挑战。
虽然去年中国销量很大,但是还是有些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在美国经销商主要依靠保险等等其他业务来获取利润,或者维修保养都是他们利润主要来源,所以优化维修和其他服务是经销商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
中国本土品牌和国外品牌在质量方面差距在缩小,而且这个差距随着时间推移还在不断缩小。近几年国外品牌在质量方面还会占据一定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外品牌的优势会慢慢减少和消失。而且营销策略还会存在一些趋势,建造这些市场必须要满足发达国家关于标准、安全等方面的一些规定。
本报记者 邓林奕 俞凌琳 北京报道
《21世纪》:你预计中国汽车市场未来几年内,会呈现出哪些新的特征?
John Humphrey:首先,当然销售仍然会是一个强劲增长的态势,包括产品激增但存在缺乏必要的整合及产能过剩给价格利润带来的不良影响。事实上,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汽车乘用车品牌,2000年是14个,但到了2009年这一数字提高超过40个;其二,销售将扩张至二三四线城市,销售网络的质量会越来越重要;其三,本土品牌及合资品牌的摩擦将进一步加剧;另外顾客群也在不断复杂化。
《21世纪》:说到自主品牌及合资品牌之间的摩擦加剧,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John Humphrey:多年前汽车跨国企业就以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最有效的企业模式,但适合中国市场。从我们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可以看出国内自主品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故障率方面与国外品牌质量差距渐趋缩小。如果技术及质量优势消失的话,就得看设计,整体性能、燃油性等其他方面,但我们看到差距一直在缩小。
合资企业的优势在于管理及技术,但中国人学得很快,加之国内自主品牌更了解本土市场和顾客,他们也更具野心,发展的也更快。如此一来,他们之前的竞争必然加剧,摩擦也是必然。
《21世纪》:上汽与通用之间的1%换股及成立新合资公司进军亚洲新兴市场,广汽本田宣布在中国进行合资自主品牌试验,合资公司这一系列新的战略安排,你如何看?
John Humphrey:我认为上述的做法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商业公司都在寻求不同的市场机会,不管今年或者去年的销售记录如何,他们经营的最基本的原则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想在事业发展中变得更加灵活。
现今,汽车市场正经历巨大变化,厂商利润更多的来自新兴市场,而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及创新技术也需要厂商建立更多的灵活性的新型伙伴关系。
《21世纪》:你如何看吉利收购沃尔沃这一案例及中国汽车国际化问题?
John Humphrey:吉利是一家真正私营的中国汽车企业,在技术及管理上相对困难一些,但他们主打价格牌,这也不错。国内企业要走向国际需要很多的努力,要重要估计自己的水平然后进入市场,这并不容易。中国需要发展一种新的企业模式帮助他们进入全球市场。资源、市场、技术正在发生变化,我们不能只依赖欧美市场,可能有些有利的东西在印度或者巴西,我们得想办法获取。
《21世纪》:中国顾客群的复杂性体现在哪些地方?
John Humphrey:特别是中国市场远不同与其他市场,数据显示中国第一次购车的比例仍是全球最高的,较低的品牌倾向导致较高的市场成本。消费者热衷于交叉购物,甚至是同一品牌的经销商在服务等很多环节也面临如何适应不同中国消费者的挑战。
另一方面,汽车购买原因,价格因素并不如以前那么重要,质量及款式变得更受关注。
《21世纪》:中国汽车产能过剩的问题什么情况下会出现?
John Humphrey:我们预测2010年产能过剩将日渐成为问题,当然这并不是所有厂商会面临的问题,有些也会存在产能不足。产能利用率在80%时,是合理的。产能利用率在65%-70%,激烈竞争将带来价格战,没人愿意看到这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