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中旬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西德州轻质油(WTI)价格不仅突破了一年以来的最高点每桶80美元,而且稳定在每桶85美元之上,大有向每桶90美元进军的势头。虽然,自从2008年末原油价格跌破每桶40美元之后,油价就一直在稳步回升,但国际原油价格最大幅度的反弹则是从2010年第一季度末期开始的,令人惊讶的是,在价格急速上涨的同一时期,主要产油国政局平稳,原油生产稳定,供求均无太大波动。那么,究竟是谁推高了油价?
是产油国通过减少供给推高了油价么?从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开始,产油国,特别是欧佩克的限产行动一直是推动历次原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产油国经常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或者政治目的而减少石油供给,抬高石油价格,获取暴利的同时打击以OECD为主的发达国家。
然而这一次,欧佩克等产油国并不应该承担太多责任。三月末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能源论坛上,世界各主要产油国石油部长、国际能源巨头CEO等共同发布了《坎昆宣言》,希望集合全体的力量,避免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使国际原油价格稳定在每桶70至80美元之间,以便满足产油国和消费国双方的共同利益。然而这个每桶70至80美元的“舒适区”在坎昆会议尚未闭幕便被突破,想必诸位产油国的石油部长们定是脸上无光。
除了纸面上的宣言之外,欧佩克各国其实在近阶段还增加了原油供给。以最大产油国沙特为例,从2010年1月开始,沙特就逐步增加了石油产量和石油出口,特别是对东亚市场即中国和印度的石油供给。得利于去年夏天投产的库勒斯油田,沙特新增原油供给能力高达每天120万桶——高于整个德州的产量。而这一切不禁让我们想起,上一次当欧佩克增加供给,原油价格仍然飙升的情况出现在2008年,在那个疯狂的夏天,单单沙特的原油供给量就达到创纪录的日产1250万桶,而油价却突破了每桶140美元。
那么,是消费国的需求增加在推高油价么?根据国际能源组织(IEA)的数据表明,即使在世界经济逐渐复苏的背景下,主要发达国家OECD组织成员的能源消费量仍略有下滑,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位于东亚市场的中国和南亚市场的印度原油需求量增幅较大。在世界原油需求总量小幅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和印度成为主要的需求增长点。
仅以中国为例,由于强劲的经济复苏和去年国内汽车市场的创纪录销量,中国2010年2月份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58%,达到每日485万桶,并有继续增长的可能。然而单独以此为证据认为是中国的需求推高了世界原油价格的观点却并不充分,因为中国每日新增的170多万桶需求完全能够被中东地区的新增供给所满足,中国的需求并没有从客观上推动原油价格上涨。
虽然单独看来,供求两个基本面都没有对原油价格产生上行的压力,然而中国和印度的需求却与中东地区的政治局势一起引发了一个新问题。在刚刚进行的核问题峰会上,奥巴马政府竭力沟通,全力营造氛围,试图将制裁伊朗问题提上具体日程,并尽早付诸实施。虽然伊朗的命运尚不明朗,但是由此国际政治波动预期而引发的市场恐慌已经形成。而作为中东地区主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伊朗石油的主要市场在东亚,特别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由于担心伊朗局势变化而引发的石油供给中断,东亚国家目前已经寻找其他的稳定油源。当中国、印度等亚洲东部国家的石油需求迅速增长预期与其主要供给者伊朗局势可能出现波动的可能性叠加在一起时,国际原油市场在供给实质上增加的情况下“被主观地减少了”。
此外,除了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因素,国际能源投机商也对目前原油价格的增长负有一定责任。当基本面分析表明原油价格并不应该突破每桶85美元,并继续上冲时,投机因素需要被考虑在内。经验分析表明,每到季度末期,大宗商品的期货价格就有习惯性的冲高,大量买进操作会通过推高价格而使交易商的帐面情况和季度报告变得漂亮——至于这次,很可能是交易商为了使自己的期货业绩好于股市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