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兼并重组只有企业自己说了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30日 20:06  新浪汽车

  你提到谁主导,现在大家说有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有的人说政府作用是关键,过去不成功就是因为政府,有的说市场说了算,市场份额有了,就会走到一起了。我想这都有点儿偏,按我的观察,企业是主导。企业有这样一个心思,或者是用一种战略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特别是零部件企业,我也在跟他们交流这个事。一个零件几百个厂生产,现在大家有饭吃,因为中国市场太大了,弄几十个人也可以赚钱、也可以吃饭,但是以后怎么办?到时候吃不了饭就来不及了。我们列的公告里现在还有80多家企业,原来是100多家,实际上在集团里面归类的,我统计了一下40多个,将近50个。统计跟我们现行的规则可能不一样,是按照企业的公告来出现的。

  事在人为,还是企业,企业没有这个想法怎么拉也不行。份额再大,假如说占了10%几、20%的份额,再上去恐怕困难了,要想进30%就得考虑兼并重组。

  但是兼并重组有一个很大的前提应该是互补的、共赢的,这都是从发展战略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这步棋比较长远,也可能不是你这个领导班子、你这一层、这一届领导能够做得完的,这就需要眼光放远了。他们完全是从大局考虑的,南汽再不走的话,已经晚了几年了,那是在07年,到08年也会走不下去的,这里面有诸多的问题,不管怎么说产能利用了,把原来搞不起来的菲亚特的厂子上海大众作为分厂,这不是很好,低成本扩张嘛,像这样的事情应该多做。

  包括零部件也是这样的,浙江有一个零部件,土地涨价了,水电供应有困难了,流程有问题了,结果跑到上海、跑到安徽再去建厂,当然是好事,但是只是重复的复制,原来做什么还做什么,我觉得那个危险。尽管现在还有一些事可做,但是时间不行了。包括海外市场,金融危机一来就受冲击了,所以事情一定要一起做。

  这个事情就像国家政策里所提到的那样,作为一个核心的主导的政策,保增长、拉内需、调结构,这是要相配套的。保增长、拉内需不调结构还是有问题的。所以这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决策。

  尽管这个决策倡导的还比较早,又那么难,因为体制性的缺陷,为什么我回顾历史,从托拉斯到联营到集团,过去在计划经济脱离不开“六统一”,后来用经济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还有一个体制性的适应性,中国特色,而且要倡导区域发展。假如说处理的好,对大家都有利,这个事情就解决了,关键是有没有互补性、有没有共赢的战略。不管自己的集团里是不是有外资企业,我想外资企业那一块单独说。兼并重组的不是外资那一块,是国有、民营、股份制这一块,我想大家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现在大家都在做,像大旗一汽、二汽都是主副分离开始做的,国家有政策,减轻负担。第二是零部件放虎下山,不但可以为我配套,还可以为社会服务等等,让每一个生产细胞都有活力,这是很重要的。我想兼并重组应该是企业主导,是大家更积极地去做的事情,而不要消极地等。我想等的来重组的也有,另外各个方面要多一些宽松的环境,不要太多地报道谁跟谁在谈了,谈的怎么样,又不成功怎么,杂音要少一点。另外在兼并充足的问题上,政府支持扶持的力度还要多考虑一下,解决一些现在的难点,实际上政府也是在这样做的。

  国有跟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可能会好一点,因为都是中央财政,只不过划到地方了。地方财政跟中央财政,像南汽跟上海合作就很难,要经过财政部。将来影响不影响省里的指标等等,要看到这些问题。不管怎么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吧。作为当任的领导,应该更积极一点,不要有太多的想法“吃亏了”、“罪人”了。什么叫吃亏?眼前来看你可能吃一点亏,但是长远来看是好的。或者说眼前也并不吃亏,有得有失。

  新浪汽车:您认为企业的兼并重组行为有没有时机的概念?如果有的话,什么时候是比较好的时机呢?金融危机影响了整个汽车行业内企业的发展,有的销量还是保持增长,但是有的还是降了,人们就说这是一个兼并重组的机会,强者更强,弱者没法生存。

  滕伯乐:时机应该存在,但是不是你刚才说的那种状况,而是审时度势。我知道英国的汽车产业发展一百多年,我参加过他们一百年的活动,英国有一个观点“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我是在英国生产的,我把厂子都卖掉,你在我这里生产的就是我的。所以英国现在没有汽车厂了,都卖的差不多了,兼并的差不多了。

  美国和其他地方的合作分分合合,可能也有利害关系、资金关系等等,我们知道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文化的融合,这个很重要。所以你说的时机也要从更多的方面来分析,客观的从各个环节中瞄准可操作性,而不是看国家政策的时机,或者说看危机来了的时机。只要看准了,是互补的、双赢的、有战略的就可以谈了,一步步来。或者是先是小范围的,技术方面、配套方面、营销方面、人员交流方面等等都可以做起来。成熟不成熟、时机到不到就看双方磋商的结果了。我想时机应该是这么看的。

  外面因素有没有?有的,内因是主导、是动力,我想应该在这里,而不是在外面。有的说想去抄底,我不大赞成这个说法,你抄得了人家,是很便宜,买来后你运行得了吗?周围一条人家的工会比我们的工会厉害得多,你解决得了那个问题吗?烫手得很。

  再说人家的一套技术、一套管理你适应得了吗?人家的产品你能够用吗?过去有一段时间为了走的快一点,买技术、买设备,买来之后装配出来就卖车,这个时间已经过去了,现在不是这个时候了。你看现在我们的技术和装备跟国外相比有差距,因为人家还在发展,实际上这个差距是在缩短的。再一个我们这一批海归也好,专业人才也好,都在往国内投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财富。尽管他在国外的经历跟国内不好比,而他所从事的学科很专,不会综合发挥,但不管怎么样,我们有这样的人才还是很难得的。这些方面因素很多。

(编辑:赵文杰)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