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业评论》记者 陈雄亮 特约撰稿 王健 张军
当中国的轿车市场更多地被合资企业的品牌所占据时,客车市场和卡车市场更多地体现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力量
30年车事沉浮,车来车往,有多少车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又有多少车依然活跃在市场前沿。淡出的不一定会被人遗忘,现存的也未必前途光芒。
车事如人事,改革开放30年来,涌现了太多的车型,而真正在中国汽车业历史上写下重重一笔,在广大消费者心头抹之不去的车型,也不过寥寥数款而已。
尽管如此,《汽车商业评论》杂志的研究小组要在轿车、卡车和客车领域分别遴选十款难忘的代表车型,还是一种冒险。
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在产的基本乘用车(轿车、SUV和MPV)已经接近200个车型,近200个车型是什么概念?这将近是印度的4倍,与日本相当,比北美多出近30%。
要从中找出10个难忘的乘用车车型,很有大海捞针的意味。我们最终选择的这些车,它们在中国汽车市场大部分都有着第一个吃螃蟹的意味,有的非常成功,有的并不成功,但是无论成功与否,其所具有的韵味却是很难抹去。
这里要说声抱歉的是一汽大众的捷达(参数配置 图库)。无论如何,它是难忘车型,但是十大车型里已经没有多余位置。不如在这里简述之。
1991年下线的捷达最初并不好销售。1993年~1997年间,关于如何促进捷达的销售,一汽人尝试了个各种各样的促销办法。在运用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图等工具分析后,广告代理商们的一个结论就是,必须采用非常规的促进销售手段,才能够打开局面,在桑塔纳(参数配置 图库)一统河山的时局下,找到和确立自己的根据地和生存空间。
后来并没有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倒是广东的出租车市场悄然地翻开捷达销售新的一页。由于当时广东市场上捷达的备品备件大都是从台湾或者香港走私进口的,同时有一些是假冒件,被称为“水货”,而这些假冒件非常便宜,极大地降低了维修成本,深受出租车司机的欢迎,从而为捷达车的销售起到促进作用。
“皮实”的口碑是捷达声名不胫而走的名片,“买捷达的才是真正懂车的”是许多消费者的座右铭。1997年以后,捷达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上的主力车型。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汽车市场,当中国的轿车市场更多的被合资企业的品牌所占据时,客车市场和卡车市场更多地体现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力量。这里我们着重谈一下客车。
中国道路上的客车型号之多,无疑可以堪称世界之最。中国是全球客车制造中心之一,其产量超过欧盟国家的总和;中国市场上少有连续多年销售的单一车型,更是难得见到长期销售的经典车型。
一个典型的中国制造商大约有300~500种生产车型,一个典型的中国运营商大约有10~30种运营车型。要对近30年来的中国客车进行盘点,并推荐和点评其中10款车型,显然只能做一次里程碑式的标记,表单难免挂一漏万。
按欧洲客车行业的基本标准来选择,一款车型的销量达到3000辆就属于经典型,中国有许多车型的销量超过这一标准而不能称为经典型;按一款车型的销售时间来考虑,连续10年在生产和销售的也属于经典型,中国很多车型都只生产1~2年就停产了;按一款车型的技术水平来分析,中国能对行业产生影响的车型就是凤毛麟角了。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