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捷豹的故事--用热情与理想打造的捷豹传说(7)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9日 19:19  新浪汽车

  1968-79XJ6型轿车和V12型发动机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捷豹在相对狭小的市场区间内已经拥有了很多的轿车车型。相应的,这些完美的车型也开始变得有点过时,是时候再度寻求自我突破的时候了。

  20XJ6于1968年问世,它就是捷豹长期以来追求的的一款新车。毫无疑问,它是迄今为止捷豹生产的最出色的轿车,它刚一上市便好评如潮。

  这款车的外型是里昂斯的另一杰作。在同一时代其他牌子的汽车正在开始失去它们个性的同时,捷豹却始终不遗余力地巩固着它自己的特性。不仅车的外表看上去气派华丽,Bob Knight高质量的开发工作使得XJ6在驾乘性能和车装设计上树立了新的豪华车标准和典范。XJ系列在其后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公司的主力车型,这也证明里昂斯爵士当初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开发一种新车型的决策是非常明智的。为了让同一款车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捷豹推出了两种不同的排量,分别是耳熟能详的4.2升XK发动机和新款2.8升发动机。实际上,顾客的需求大都集中在装有4.2升发动机的XJ6,而且低于2253英镑的价格也是相当吸引人的。

  XJ的命名是汽车史上的一个传奇--名为XJ的车最早因其内部项目号XJ4而著称。XJ在这里表示“eXperimental 捷豹”(即试验型捷豹),4没有特别的含意。该项目源自一份建议用四座GT型车来取代E-Type,以响应捷豹的美国重要市场。车体的样式由里昂斯爵士亲自指导,最初车头和车尾的特征很像E型车,车身也只有两个门。后来,随着项目的发展,重点转向一种新型轿车,于是又加上了后车门,车头和车尾被“切下来”,从而产生了典型的XJ外观,同时保持了捷豹一贯的传统风格和优雅风度。XJ的车头模仿了Mark X和420,隔栅更宽更低,有四个前灯。车内采用典型的捷豹风格,配有皮革木制装潢和全系列的仪器仪表。

  随着XJ系列轿车的问世,除了420G型暂时保留较低产量外,其他轿车车型都停止了生产。

  1969年,William Heynes从公司退休。1934年才32岁的他加入了当时的SS汽车公司,从那时起他就一直负责所有工程方面的事务,整合并指挥着一支杰出的团队。

  由于政府对汽车排量的控制和一些安全规则使E-Type失去了以往激情四溢的速度表现。因此,XJ系列也需要一款新的发动机来满足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捷豹在1963年收购了Climax公司,它在50和60年代曾经极其成功地设计出在杯赛中摘金夺银的发动机。Wally Hassan在50年代早期离开了捷豹转投Climax,并负责设计生产出了独霸全球的发动机。由于并购,现在他又重回捷豹,而且在那时已经没人比他更适合设计捷豹的新发动机了。Heynes和Claude Baily设计出了4凸轮赛车引擎以驱动XJ13。在他们两人退休之后,Hassan和他的搭档Harry Mundy对单凸轮轴引擎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最终打造出了他们的5.3升V12单凸轮轴引擎。这款新的V12发动机自1971年开始安装在E-Type车上。装配了V12引擎的E-Type,其外表也相应做了较大改动。原本光秃秃的通风口被格栅盖住了,以及一个外倾式的拱型车轮可用于应付拓宽的车道和更大的车胎。双门跑车车型(装有固定车顶)被放弃了,只有敞篷跑车和2+2的改版继续生产。敞蓬跑车现在采用了基于四座式的布局结构,从而使得该车第一次可以应用自动传输系统,动力方向盘已被作为标准应用于这两款车型上。V12发动机的性能因其如丝般的顺滑而惹人注目,它可以毫不费力地启动汽车,因而E-Type V12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与它的前任完全不同。他们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跑车,而是日益精密复杂的旅行工具。

  1972年,为该发动机而度身设计应用的车型终于发布了XJ12。XJ12堪称是一项更为完美的成功,它在很多方面都比XJ6要出色,后者只是对原有基础上的改进,而前者却是彻底的革新,这是里昂斯爵士最巅峰的成就。那些价格最为高昂的跑车,其操控性能未必如它光鲜的外观一般出色,而在确保性能绝佳的情况下,里昂斯便致力于在外观上向最高价格的跑车看齐。他现在出产的跑车在你所能想到的各个方面,包括外型、性能、内饰、舒适度以及传统材料的使用等等,都对其他声名显赫的汽车生产商们造成了极具威胁的价格竞争。毋庸置疑,XJ12的性能堪称完美。捷豹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声称XJ12是世界上迄今生产出厂的最快的四座式跑车,其最高时速将近140英里/小时,同时在7.4秒内的启动加速度可达60英里/小时。

  XJ12中有一款称为戴姆勒双六型(Double-Six)于1972年9月推出(此时戴姆勒已被捷豹收购)。这一款车比原本的XJ12车身长四寸,因为捷豹的XJ12遭人非议的一个缺点就是其车尾稍显狭窄,因此戴姆勒双六型(Double-Six)进入市场后反映良好,所以次月,捷豹的后继XJ12就干脆也推出普及型的长轴距车型,叫做XJ6L和XJ12L(L指加长型)。

  1972 年,71岁的里昂斯爵士退休并将捷豹移交给了Lofty England。在当时,公司已生存了50 年左右,并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瞩目的汽车公司。里昂斯这个略微有些“专制”的人,在行业的前沿一手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和一件广受拥戴的产品。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商人, 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最卓越的设计师之一。他的大多数设计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同时更是他对20世纪汽车历史发展的特殊贡献。

  1973年,新二系列的XJ车款在外观上进行了一番改进便在法兰克福车展上被推出了,在稍事修改之后有第三系列的XJ车款推出以承接第二系列的霸业。

  同样在法兰克福车展上, 捷豹发布了一款新的车型样式。这就是格外时髦的XJ 双门跑车。基本的车身外壳经改造,成了双门式、无窗架的结构。由于没有了中央的窗柱用来支撑车窗,门玻璃和后四分之一窗口就能降低方位,这样就具有了完全无柱支撑的效果。拥有这一外观的XJ6C和XJ12C(C代表Coupe)看起来非常赏心悦目且颇具运动感。造型美观的双门跑车在仅生产了相当少的数量之后, 捷豹就于1977 年11月无奈地决定中断制造这一短轴距、贝壳式的车型,而集中力量生产长轴距版本的豪华轿车。

  捷豹公司为代表英国礼兰公司出征欧洲轿车冠军联赛(ETC)的Broadspeed团队,准备了两部XJ V12跑车作为其比赛用车。尽管任用了像Derek Bell之流的顶级车手,但由于缺乏改进,该车在1976年并未取得成功。与此同时,在美国, E-Type V12在赛场上的表现却颇具冲击力,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Bob Tullius旗下的44小组成功地闯进由美国赛车俱乐部举办的冠军联赛和MG联赛,以事实证明了其捷豹的E系车无与伦比的竞争实力。捷豹决定赞助在东海岸的44小组,而在西海岸则赞助一个连续几年在MG联赛中获胜的车手Joe Huffaker。E-Type在其各自的区域性联赛中称霸长达二年之久,打破了雪佛兰Corvette车型在这方面的霸主地位。1975 年,Tullius轻松地赢取了B级锦标赛冠军。把这一历史放到全局中来看,还是值得回味的,因为雪佛兰Corvettes在先前的17年中赢得了14次冠军。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E-Type在1974年年底就停止了生产,而这种比赛的胜利恰恰证明了1961年的设计是如此之先进。当时生产出的约70,000辆最著名的跑车中有中近60%被运往美国。在美国,E-Type由原来的跑车被改装成了更近似于大型赛车的样子,这其中美国的法规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1975年9月发布的XJ-S是以XJ系列为基础发展出来的跑车型。XJS的血缘拥有悠久的历史,跟捷豹车厂第一部出产的车子SS Jaguar 90一样,有一点像是供大型车赛出赛用的车子,而不像是一部跑车,尽管一部分人对新车的整体外观形象持有争议, 但它的配置却无可挑剔。它采用喷油式V12 发动机,使得该车的性能极其出色。6.9 秒内可完成0-60英里/小时的加速,最高时速达到了150英里/小时。该车的做工更为精细,静音性能也大为提高,达到了高级豪华车型的标准,并将车内空调作为标配。最初,手动或自动变速都是可选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手动变速被舍弃不用了。

  随着XJ-S 的出现,44小组开创了参与Trans-AM专业车赛的先例。在1976的几次试探性的出征显示了捷豹在该项赛事上的潜力,接着一个针对1977赛季的完整计划便出炉了。44小组用他们的XJ-S与众多保时捷车型相抗衡,当时最新款的XJ-S车能达到540制动马力, Tullius以甲级Trans-AM联赛冠军的战绩结束了这个赛季。第二年,Tullius开着一辆全新的配备有560制动马力的轻便型赛车赢得了最后7站比赛并再度夺魁。XJ-S的设计师Brain??Fuerstenau也参加了1977年的比赛中最后三次赛事, 并同样为捷豹赢取了制造商冠军。

  在1979年,XJ的第三系列在原来第二系列的基础上得到了精细的重设,其车顶轮廓更显平缓,玻璃区域更为扩大,使该车呈现出更为明快的线条外观。再加上改进了的辅助设施使得车型更具时尚的视觉效果,并拓宽了后座的空间高度。这一车型样式几乎堪称永恒的经典了。

(编辑:张迪)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