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企业生产车间 耿慧丽 摄
许国祯 福特汽车(中国)公司副总裁
12月7日下午,许国祯在福特中国北京的办公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三个小时之后,他又要飞回上海。
自2004年福特中国总部从北京迁往上海后,许国祯经常这样往返于两地。当然,包括许国祯在内的福特中国高层人士的脚步绝不仅仅局限于这两个城市。上海、北京、南京、南昌,还有欧洲、日本,都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地。2001年底,长安福特重庆工厂破土动工,当时中国轿车年销量只有70万辆,还不到福特集团年销量的十分之一。2006年,截止到10月底,福特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总销量(不包含马自达品牌)已达127392辆,同比增长101%。11月17日,在北京国际车展新闻发布会上,福特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程美玮宣布了一项最新投资,将在中国设立福特汽车研发和工程中心,第一阶段投资2.2亿元人民币。
在许国祯看来,中国加入WTO五年来,福特在中国的最新战略变化可以概括为: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演变。也就是说,在中国生产汽车这一步逐渐成熟之后,要把更多的设计、研发工作拿到中国来做。“让中国成为福特在全球市场的基石。”许国祯这样表述。
其实,不少跨国公司都在酝酿或实现着类似福特这样的转变。这种改变来自加入WTO五年来中国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当然也包括中国车市的巨变。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呈现的是更开放的状态,许国祯认为,良好的商业氛围是福特能够这样做、并有信心把新战略顺利推进的基础。不过,有一点也是不言自明的,那就是———加入WTO后,中国车市越来越残酷的竞争格局逼迫福特等跨国公司必须不断调整战略。
回想起2001年中国加入WTO前的那段时间,作为一直负责公司与WTO相关一些事项的许国祯说,那时福特的主管们常常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官员研究有关中国加入WTO的一些问题,也陪同他们到国外进行实地考察。“中国能否加入WTO,其实与福特对中国的投资并没有直接联系,当然像福特这样的跨国公司更习惯于在有‘游戏规则’的环境下生存。”许国祯说:“2001年之前,福特已经确定了与中国伙伴很长远的合作计划。”彼时,大众已占据中国市场约三分之一的份额,后起直追的通用也占到了10%。“那时我们的确已经落后别人很远了。”许国祯对此并没有避讳。他说,1995年福特在竞争上海项目失利后,就一直在寻找新的机会。
中国加入WTO后,福特的脚步明显加快了。2003年,福特第一款国产轿车正式下线。2006年的今天,福特投资的重庆、南昌两地的伙伴工厂都在加速运转,南京两座规模巨大的总装和发动机工厂也在加紧建设,即将于明年陆续投产。福特、马自达、沃尔沃三个品牌五个车型系列同时在国内生产,销量以超过行业增长的速度快速上升,今年福特各个品牌的总销量预计将达到30万辆。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和江铃汽车的总产能明年更将超过50万辆。
五年,任何人、任何事都会改变。不过,福特在中国一定要加快脚步的心情似乎始终没有变。接受采访的许国祯不时流露出这种愿望。对于有媒体表述的“福特的目标是中国市场销量第三”,许国祯纠正道:准确地说是“前三甲”。
跨国公司在中国设厂或扩产
加入WTO之后,中国新设立的生产乘用车的合资企业有东风日产、东风本田、长安福特马自达、北京奔驰-戴克、华晨宝马、东风标致、广州丰田、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等。在中国生产的乘用车品牌还有马自达、标致、凯迪拉克、雪佛兰等。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潜力,吸引了全球各大汽车公司。
李书福 吉利集团董事长
“没有入世,就没有吉利”,这是近段时期在很多回顾加入WTO五周年的活动中李书福常说的一句话。李书福一直认为吉利是中国加入WTO的最大受益者。当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到吉利视察,李书福“斗胆”告诉他自己正在造汽车,并得到了“不反对吉利造汽车”的答复。提起此事,李书福如今仍难掩激动。吉利拿到准生证的日期是2001年11月9日,这一天恰好是WTO审议中国加入WTO决定的前一天。难怪李书福提起五年前中国加入WTO仍很兴奋。
无论在什么时候、从哪些方面比较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竞争力,被称为“造车狂人”的李书福永远相信,吉利自有吉利的生存空间。五年后的今天,自主品牌的发展前景已勿庸置疑,吉利也开始迈向国际。
自主品牌稳健起步
加入WTO五年来,自主品牌的起步令世人瞩目。奇瑞、吉利、华晨等国内企业近几年推出的自主研发车型日益增多,研发能力也大大增强,已拥有了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
一汽、上汽、长安等大型集团,在与国际汽车企业合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制造水平,形成自己的研发能力,推出了消化、吸收后的自主品牌产品。
张向东 宋凤珠
行业盘点:
保护期结束石化行业面临压力
钢铁行业快速发展市场盘点:
相关评论:
入世五年感言:惊喜之余的思考
回顾入世五年 中国汽车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果没有“入世” 汽车业将受冲击最大
加入WTO五年 中国车企在逆境中自立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