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吉利现象--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道路研讨会(11)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 14:59  新浪汽车

  郭孔辉:

  我的角度可能和刚才各位领导的角度不太一样,我是长期做技术工作的,我的官最大做到长春汽车研究所总工程师,也是技术官,也没管过行政。但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的话,有时候和领导的角度就不一样了。

  我记得汽车工业50周年在长春开过一个庆祝大会,让我也去,前面几位领导讲了一些五十周年的成绩,后来让我去讲,我就讲了一个不大相同的声音,我说“五十周年成绩固然应该看,更主要的应该看到五十年的问题”,我说五十周年说分四、五、六个阶段,我说我就分两个阶段,一个是改革开放之前,一个是改革开放之后,这是我的概念。改革开放之前是计划经济,那时候汽车根本没必要改进,我在一汽劳动,那时候知识分子劳动都是后半夜那班,就是第三班,最艰苦的一班,在发动机厂劳动,那时候他们告诉我出点废品没事儿,我们希望你出点废品。为什么呢?出点废品我们可以拿来去换大米、换猪肉,要没有废品我们职工福利还不好办呢,是这样的情况。废品的车身拿过来留下分配,要是合格的车身国家都拿走。所以像一汽这样的汽车业没有积累再开发,所有的利润都拿走,这就说明改革开放之前客观上根本没有什么改进,创新更谈不上了,甚至于说生产质量比较好的产品这种要求都没有。那么我说这是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基本上是引进合资,开始提口号是“引进消化”,那时候还没有创新这个概念,就根本不敢提创新。我那时候做具体工作就觉得引进是真的,消化是假的,根本没有消化,只有引进的钱,没有消化,后来我才知道,日本、韩国引进一美元起码消化四、五美元,我们根据一美元都不元。就根本没有消化,我记得当初引进一款发动机的时候,我们研究所还建议是不是就照着488的图纸自己再开发一下,看看我们做出来的东西跟人家对比对比,看看有什么问题然后我们再改,但是上面的人就不同意。

  那时候我就说了我们现在由于是只引进不消化,合资形成了两个怪圈,一个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就一直兜圈;还有一个是能力弱依赖外方,越依赖越弱,越弱越依赖外方。这两个怪圈就是我们引进和消化没有完全配合好,这个责任在谁呢?我想我是一个普通技术人员,责任不在我,我总想消化、创新,但是各层领导有各层领导的苦衷。当时他们就是这个思想,觉得引进就好,各级领导由于政绩指标的驱动,再加上我们是国有企业,企业领导多多少少都是短期行为,不会考虑太多,政绩指标就是合资越多越好,引进外资引进越多越好,这表明了你的开放。这样的结果就使得我们没有消化、创新的动力,就变成了引进是真的,消化是假的,不消化就慢慢演进成现在的地步。

  我觉得一直到了最近几年,我才觉得我看到了希望,我从哪儿看到了希望呢?我最近到了安徽,我在安徽看到了希望,奇瑞、新马,前两个星期我又到了吉利,我在那里也看到了希望,我觉得这些企业才真的是在延着引进、创新的路在走。这样干下去我们有竞争,不是没有竞争,不是说国外竞争,像有的高层领导在WTO前一年就讲我们搞什么汽车?WTO以后全垮,当时听了已经我就很有气,但是人家是高层领导,在院士大会上讲话,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汽车行业的领导甚至机械部的领导可能也没办法……你上面官大啊,他要你这么办你不能不这么办啊。所以这也是没办法的。

  但我觉得现在像奇瑞、安徽的几个企业我去得比较多,包括去了吉利,给我的感触也很深,我就在这些企业里,我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希望,真是能创新,不是不能创新,真是能与国外抗衡,这不是假的。

  我觉得从经济型小车做起这个路子走得对。我们像小孩学走路一样,路还不会走呢,就想学跑,你先要会站,站完了会走,走完了会跑,然后才可以和人家竞争,学书法先描嘛,描完了以后先楷书嘛,然后行云流水之后才有行书、草书嘛,书法才能自成一格。

  我觉得现在我们只有从小车做起,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观,节能,我们中国是一个不富裕的国家,是一个能源贫乏的国家,是一个人口相对密集的国家,从各个方面我们不应该提倡高大车,应该提倡高小车,小车的市场应该是大的,从世界上来看,从可持续发展来看,也应该搞小车,小车比较简单,比较容易搞。小车跨国公司和我们竞争不了,事实证明跨国公司不敢在小车上和我们竞争,这是我们的长项,所以从小车开始逐渐地我们把腿骨练硬了,逐渐我们进入中档、技术高的我们也可以逐渐在做,我们可以慢慢赶上。

  很多大企业领导出国也出多了,和人家合资以后依赖人家也依赖惯了,总觉得不依赖恐怕不行,总是这样想,一到国外看,觉得人家太先进了,我们哪能和人家比?!根本不可以和人家比,总是说不行。我们现在提倡自主品牌、自主开发,我们也干,怎么干呢?首先想到去买,买产品不行的话我就买公司嘛,买一个公司不行,这个国家公司不行我就买那个国家的公司,总是在买公司这里兜圈子,总是想不到靠自己的力量走路,不要光想着买公司,你想竞争力能买出来吗?能力能买出来吗?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买出来的。

  也有很多其他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的人觉得汽车技术太复杂了,像您刚才说的汽车是零部件以万计、保有辆以万计的很复杂的产品,好像总觉得很难自己去创新、赶上人家,一看人家就吓坏了。我到处和人家说,我说不要被表面现象吓住,你看历史上很多都是后来居上的,开始它在其他的时候总是有很多庞然大物挡着它,但是历史发展总是后来居上的。从汽车发展开始是奔驰,后来到福特,福特后来又到通用,后来现在日本超过美国,所以总是后来居上,总是弱小的战胜强大的,再说很多复杂的东西,我觉得不要把它看得太重,我刚才就说,你把它分细了,我说你先做微分,再作积分,很多问题也就解决了。

  你说汽车这么多万件,三万多件,我们中国有三万多人口,把懂技术的人弄起来恐怕也有一把吧,你任何艰难、困难的问题,你有任何难关被13亿一除算什么?都是小事一桩。所以我们一定要组织我们的技术人员去突破,你看在吉利一做很快就能做出来。

  现在搞AT,当然现在AT还不算最新、最好的东西,AT还是以前的东西,但是它是一个三档的涡轮驱动,但是三档你做好以后,四档你就做出来了,你也不要限于搞车身,你这个人搞车身,那个人搞一个仪表板,发动机中那个搞涡轮驱动,一分中国这么多人还搞不过来?你中国这么多人一分什么难题解决不了?!

  为什么像现在美国通用要我们给他做轮胎建模?就是我们有些水平已经超过人家了,我们的水平不在人家之下,就是我们只要专心致志搞我们的一小部分我们就搞好了,就超过人家了,这是很自然的,所以有些同志就是被一些表面现象吓住了,好像一提自主创新就怕得要死,一讲自主开发就想起码要20年以后,说这些话的其实都是老外,没干过具体开发,要干过具体开发他就不相信20年搞不出来。

  所以我觉得前途还是非常美好的,像我们有吉利这样的企业,有像安徽这样的企业,再一促进促进那些、刺激刺激国有老企业,国有老企业不刺激我看还动不了,适当刺激一下还是有必要的,然后逐渐逐渐大家就都动起来了,大家都动起来问题就好办了。

  当然对于刚才说的合资是不是要全盘否定的问题,我在很多情况下,应该说我的基本观点和金老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合资的问题上我说还是要慎重的,我首先还是肯定了合资的成绩,合资还是有一定成绩的,要没有合资我们可能也没有现在的水平,可能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现在很多比较负责的人说现在汽车产量能到500万辆,这是一个最大的成绩,这个成绩和合资是紧密相关的,我想我不否定这样的说法。

  但是引进、合资这是对了,但后来的消化、创新根本就割掉了,那就错误了,没有及早地从引进合资尽快转到消化、自主创新,我觉得这个应该在十年以前早就开始的。我记得我提出要强调自助开发,那是IBC结束那个会那时候胡亮局长在的时候,我那时候是在IBC(太平洋地区汽车工业会),会完了以后我们就召集一些记者留下来讨论怎么样搞我们的汽车工业,怎么样创造自己的自主品牌,后来很多人也说不支持。后来有一次在上海的技术研讨会上,我也参加了,那时候上还是路齐安,那时候我写了一篇怎么样逐渐过渡到自主开发的提纲,航天部也一个同志就觉得这个问题很值得注意,但是陆齐安就说这个自主开发他说上海话“为时过早”。说明那时候还是他觉得这个合资这条路他们可能能赚很多钱,那时候还是比较穷困,上海那时候赚钱赚得比较多,所以在那儿他出钱开这个会。所以在合资的时候就想在外方身上赚钱赚很多,赚了多了以后就赚上瘾了,丧失斗志了。所以在很多地方我就说中国汽车工业两大经验的话毛泽东总结的时候有一句话“我们不要忘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赫鲁晓夫”,不是他掐着我们的脖子我们还不能搞出这么一个“两大一新”,因为汽车我们能引进就引进了。所以有时候我说句话就说我们汽车工业就是缺赫鲁晓夫,我模仿一个诗句说“生命承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改了叫“资金承可贵,机制价更高,若是没志气横竖都糟糕”,关键是说到资金和机制,我觉得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志气。

(编辑:郭海霞)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