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在中国汽车市场所获回报率是内资的三倍、国企的十倍以上。内资与外资的资本规模2:1,盈利情况正好相反呈1:2的格局。
银行信贷紧缩、一轮又一轮的降价、油价上涨……每一个都足以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在2004年齐齐砸向中国汽车业,高速行驶的“中国汽车”不得不紧急刹车慢了下来。
权威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1-9月汽车行业销售总量达到373万辆,同比增长18.36%,增速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而拉动汽车销售的主要力量—轿车,1-9月销量为170万辆,同比仅增长21%,与2002年销量同比增长57%和2003年销量同比增长75%令人振奋的数字相比,显得格外令人触目惊心。
通过对汽车企业上市公司有关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2004年汽车行业出现的几个新趋势值得关注。一是行业集中度高、轿车企业销量增速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仅有7家、利润进一步流向优势企业等;二是随之而来的行业整合必将加速。根据我们的研究,外资仍然是主导中国汽车业整合的首要力量,并在未来发展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行业集中度高、轿车企业分化明显、利润流向优势企业三大现象值得关注
一是轿车排名前十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据行业总销量的75%以上,集中度较高。
从主要企业的情况看,2004年1-9月大众系(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市场份额下降显著,从34.6%下降至27%,这主要与南北大众的产品相互重叠、售价偏高、部分产品配置偏低和主力车型相对陈旧有着密切关系,消费者好像更喜欢新鲜的东西。上海通用、北京现代和广州本田市场份额承续2003年的上升势头,继续攀升,但三者所倚仗的利器则各不相同,北京现代凭借的是产品的高性价比及2004年初新引进车型伊兰特而表现突出;广州本田虽然雅阁系列仍然畅销,但FIT二厢及三厢车的推出则成为公司高速增长的另一助推器;上海通用虽然市场份额仅略微增长2%,其在2004年5月实施的“别克跨越2005”计划应该功不可没,从而一举超越一汽大众,排名行业第二。
相比之下,一汽夏利、神龙汽车和长安铃木的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3.34%、1.86%和0.39%。可以说这些企业市场份额的下降与其自身企业素质有明显关系,车型陈旧,性价比缺乏吸引购买者的兴趣,比如夏利2000和老夏利1.3L及神龙爱丽舍本身就是2003年库存率最高的几款车型。随着类似竞争车型价格竞争力的不断凸显,今后的市场将更加艰难。
国联安基金管理公司分析师于晖认为:“从北京现代和广州本田与这些企业经营的强烈反差可以看出目前企业并不缺少市场而缺少适销对路的产品。除此之外,一些企业凭借其细分车型的定位及新推出的独门暗器也占有一席之地。总体而言,汽车行业将逐渐走向整合,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今后将体现得更为明显。”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