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全球下一个零部件制造中心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3日 17:18  新财富

  趋势 : 2010年中国的零部件生产规模将达到8000亿元左右。

  政策背景:《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即将出台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将成为引导跨国公司实施零部件产品本地化生产的“经济杠杆”,同时也将成为本土零部件企业的重大发展契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2003年销售收入为3003亿元,整车销售收入为4576亿元,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汽车行业整车与零部件规模的比例可达到1:1.7左右,由此推算,中国零部件市场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据毕博管理咨询公司最近的市场调研显示,随着德尔福、 Tenneco、伟世通、TRW 和 Lear 等一大批全球主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对中国的投资扩展计划,2010年中国将在现有零部件行业销售规模的基础上增长165%,达到约8000亿左右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零部件市场之一。

  巨大的发展空间成为全球零部件企业布阵中国的原始动力

  目前,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已在中国建立了众多的零部件合资或独资企业(见附表),在零部件市场特别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端市场已占有了很高份额,分享了中国汽车产业高增长的成果。目前各大零部件巨头在中国已不单纯是生产制造,而且日渐重视研发,纷纷在中国建立技术中心。

  美国最大的零部件供应商德尔福公司在中国拥有14家零部件制造工厂,总投资超过4.5亿美元,生产40多个大类的产品,其中国业务2003财政年度的销售额达到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约50%,除为几乎所有中国主要整车生产商供货外,还大量出口欧美等海外市场。不仅如此,德尔福(中国)正努力实现从单纯生产到生产、研发并重的战略性转变,其在中国的第一个研发中心-德尔福(中国)科技研发有限公司首期工程已经启动,预计2005年6月完工,届时将吸纳500多名员工,为中国本土及外资汽车制造商提供应用系统工程支持,还可为全球客户研发零部件。

  北美另一家汽车零部件巨头伟世通公司在上海设有合资企业-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投资总额为 2.23亿美元,在上海安亭拥有生产基地,还控股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延锋伟世通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延锋伟世通(重庆)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延锋伟世通(北京)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为中国各大轿车公司提供内饰件、汽车电子配套服务。其亚太区总部于去年在上海成立,今年4月,伟世通联手上汽集团、东风集团在上海成立东风伟世通合资公司。

  德国博世公司是最早进入中国的零部件巨头之一,已在中国设立了有十家代表处、四家贸易公司和一家贸易代表处、七家独资企业以及十家合资企业,广泛涉足于汽车零部件、包装技术、控制和传动系统等多个领域。博世还与威孚高科合资设立博世汽车柴油系统公司,投资6亿欧元于欧III排放柴油喷射系统项目,投资5000万欧元建造世界水平的技术中心。2003年博世在华企业的销售额(包括出口)增长到13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25%。

  日本汽车零部件厂商大多是汽车集团的配套产品供应商。由于日本汽车厂商大举进军中国市场,零部件商也跟随整车厂的脚步,向中国转移生产基地。如丰田公司在天津设立合资公司后,其配套的零部件厂商Denso Corp、Aisin Seiki及Toyoda Gosei等也纷纷在天津建立工厂;本田公司在广州设立合资企业后,大批日本零部件公司在广东惠州设立了生产基地;而在东风、日产合资后,原与日产配套的日本零部件公司也随即大举进入湖北等省,设厂为东风日产合资公司生产配套的零部件。

  新产业政策加快了国际厂商向中国转移的步伐

  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用整车状态管理办法替代了原先的国产化比例不低于40%的要求-所谓整车状态管理办法,是指汽车生产企业凡用进口零部件生产汽车构成整车特征的,必须按照整车关税税率纳税。而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关承诺,到2006年7月1日之后中国整车关税税率为25%,而零部件关税税率只有10%。这15%的税率差,将成为引导跨国公司实施零部件产品本地化生产的“经济杠杆”。

  宝马汽车在中国制造后,由于其零部件绝大部分来自进口,以整车关税税率纳税使国产宝马价格高企,并没有表现出对进口车应有的价格优势。在2004年6月1日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颁布后,宝马随即在当月下旬召集来自全球各国200多家零部件供应商沈阳集会,华晨宝马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普莱斯勒在会上号召宝马的全球供应商到中国来扩大投资。据悉华晨宝马的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宝马集团的全球供应商在中国的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和中资企业三大基石上,公司在2005年初以前将把其在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商数目从目前的30家至少增至100家,以达到新政策规定的国产化程度的要求。

  成本压力助推国际厂商将生产基地转向中国

  毕博管理咨询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陈荣祥认为,“全球性采购已促使零部件企业从整车企业中愈来愈多独立出来。”从全球范围看,国际上汽车零部件公司正走向独立化、规模化的强势发展之路,北美以德尔福和伟世通分别从通用福特公司剥离独立出来,从单纯为一家汽车公司供货的零部件厂商转变为面向全球的零部件公司,业务规模全面扩大,如德尔福在独立以前为通用配套业务占总业务90%以上,现在已经降到65%,2003年其营业收入达到280亿美元,排名500强企业的第160位。

  同时在钢铁、石油石化产品等原材料大幅上扬后,国外零部件制造商生产成本大幅提升,而又无法将成本转嫁给整车制造商,难逃亏损的结局。德尔福公司今年第三季度就报亏1.14亿美元。“在汽车产业链全球化愈加凸现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零部件行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大量转移。”陈荣祥说。

  中国本土汽车市场巨大的发展前景,以及低成本产品的竞争优势,使国外零部件向中国转移生产基地成为可行选择,而众多合资或独资零部件企业,如博世在中国的成功更是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美国俄亥俄丹曼轮胎制造公司也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其副总裁司各特.塔克德认为,几年前公司把部份企业转移到中国是最佳选择,“中国生产轮胎的成本在美国市场很有竞争力。即使把运输成本计算在内,中国生产的轮胎的零售价格仍然比在俄亥俄生产的出厂价格还要低。”

  据统计,目前外商在中国投资的零部件企业已接近500家,国际著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虽然目前这些公司还是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但随着其在中国本土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研发能力的提高,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的规模也在日益扩大。

  政策扶持、全球采购是本土零部件企业的重大发展机遇

  相比国外的巨无霸零部件企业,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多年来定位于汽车集团内部配套或服务于地方区域市场,国内竞争不充分,发展明显落后于整车。根据汽车工业协会有关数据,目前汽车零部件企业大约为4600多家。数量众多,但规模小、成本高、技术含量低、研发能力不足是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明显的欠缺,在沪深两地上市的公司中有超过30家是从事汽车零部件业务的,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最高的上海汽车不过69亿元,其余均在40亿元以下。

  然而,“国内零部件企业也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平安证券分析师袁青认为。首先,有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最近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明确规定,国家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努力提高汽车产品本地化生产能力,带动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进步,发展汽车制造业。过去引进汽车产品必须40%国产化率要求,因不符合WTO规则而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整车特征认定-汽车整车特征的认定范围为车身(含驾驶室)总成、发动机总成、变速器总成、驱动桥总成、非驱动桥总成、车架总成、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在六大总成中,凡是按照汽车整车特征的认定范围达到“进口车身(含驾驶室)、发动机两大总成装车的”;“进口车身(含驾驶室)和发动机两大总成之一及其余三个总成(含)以上装车的”;“进口除车身(含驾驶室)和发动机两大总成以外其余五个总成(含)以上装车的”三种状态,视为构成整车特征,按照整车关税税率纳税。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更有效的国产化率要求,从零部件的进口管理上入手,遏制CKD装车模式,提高本地化生产能力。但这也对零部件企业的引进消化能力、配套速度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整车进口关税和零部件进口关税差额的缩小使CKD组装利润空间减小。在入世初年,整车进口关税在50%,零部件进口关税平均在25%,有25%的税差,这成了CKD整车组装企业的直接利润来源。到2006年整车进口最终税率是25%,零部件平均是10%,税差缩小到15%,加上配额取消,整车进口和CKD组装价格已极为接近。为了应付日益激烈的价格竞争和扩大利润空间,厂商寻求更大比例的零部件国产化率成为必然选择。

  与此同时,在降低采购成本的压力下,跨国公司国际采购将目光转向中国。目前,世界知名汽车生产厂商纷纷在中国设立其全球采购中心,通用、福特、大众等跨国公司都已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2003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零部件采购额达到50亿美元,大部分是提供给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也有部分用在跨国公司本土企业。日前,美国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又分别宣布了近期内打算在中国采购上百亿美元零部件的方案。

  而国内众多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如万向、福耀玻璃等也已挤入了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系统。万向前潮生产底盘系统零部件为主,如万向节、制动器、传动轴等,出口额已占到总销售额的30%,部分产品通过OEM进入配套市场;福耀玻璃生产的汽车玻璃大量出口北美市场,出口额占总销售额的25%;上海汽车在实施走出去工程后,变速器等零部件出口额有快速上升趋势;威孚高科与博世公司签订协议,欧II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喷射系统零部件全部由威孚生产,以博世品牌销往世界其他各地有需求的市场。

  “巨大的发展空间、全球零部件企业向中国转移生产基地、本土零部件企业的崛起必将推动中国成为世界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之一。”袁青说。

  附文一

  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优势企业少

  统计2003年和2004年上半年汽车行业上市公司报告数据,可以看出零部件公司整体盈利能力远低于整车公司。2003年整车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3元,而零部件公司为0.10元,仅为整车公司的1/4。今年上半年,汽车整车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合计同比增长27.31%,汽车零部件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合计同比增长28.15%,与整车行业增幅接近,净利润增幅45%,高于收入增幅,这得益于少数零部件公司如上柴股份、福耀玻璃、威孚高科等的超高速增长,零部件公司承受整车价格下降传导的降价压力,毛利率不同程度下降,使多数零部件公司利润下滑。

  2003年在利润主要来源于汽车零部件业务的公司中,净利润最高的三家依次是福耀玻璃、威孚高科、万向钱潮,这与几家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相当,即盈利能力强的是行业地位突出、具有高市场份额的优势公司。但目前上市公司中这样的公司还太少。

  附文二

  国际汽车零部件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美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现状

  总体来说, 美国的整车制造商正在越来越多的向零部件供应商外包其关键零部件的设计与生产,这一趋势使得整车制造商们将更多的资本集中于开发具有革命性创新的车型。根据毕博与商业智能集团(Business Intelligence Group)的最新调研:

  ●Volvo(沃尔沃)已经同知名的零部件供应商的Dana(德纳)和Getrag(盖瑞特)成立了合资企业共同开发,研制新一代的4轮驱动和底盘系统。

  ●Getrag与Ford(盖瑞特-福特)成立的一家合资企业已经接管负责开发,研制Volvo的新型手排档变速箱系统。

  ●Nissan(日产)已经赋予INERGY美国公司全权负责开发、研制新型的塑料油箱(plastic fuel tanks),同时有权负责挑选其二级供应商。

  ●BMW(宝马)正在对外外包其座椅和Mini驾驶座舱,并寻求针对其小型车平台更多的模块化设计。

  另外,根据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的最新市场调研显示,到2010年随着汽车零部件行业在东欧和东南亚的迅速崛起,北美及西欧地区将减少将近11%的全球供应市场份额。

  欧洲汽车零部件行业现状

  根据2004年第一季度的市场调研分析,欧洲的汽车生产趋势依然呈现负增长,其行业的复兴前景继续看淡。尽管AutoLiv和Continental在2004年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有一定的改善,但法国的一些主要公司如Valeo和Faurecia在第一季度的表现依旧是小幅下降或者最多持平而无法做到增长。

  ●新的一轮重组以应对来自客户需求的压力。为此,GKN正在重组其在US Sinter旗下的金属业务并通过向低成本国家转移25%的合资企业的生产量来调整其动力传动系统的业务。

  ●1.1%库存量的降低导致欧洲产量的下降。在2004年第一季度,欧洲整车制造商适度地降低了其总体的库存量。欧洲总体产量在2004年第一季度为3.803百万辆,小于同期销售数量10万台。

  ●近期德国大众集团(VW AG)明确期望其零部件供应商需要考虑由于欧洲日益增加的电力成本而将那些节能产品,比如铝铸件的生产逐步加快转移到像阿联酋的阿布扎比(ABU DHABI)一类的中东国家进行生产。另据欧洲行业协会的警示,新制定的欧洲二氧化碳排放规定对于降低污染的要求将进一步迫使汽车行业制造商加快寻求新的、更低成本的生产地点。

  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的关系

  由于新的竞争环境的形成,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全球性汽车产业链正在逐步构成一个新型的汽车工业零整关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汽车零部件企业正纷纷从整车企业中独立出来, 这极大地改变了原有汽车产业的垂直一体化分工协作模式,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形成了对等合作、战略伙伴的互动协作关系。根据Ward's AutoWorld的最新调研表明,以本田、丰田、日产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业在近几年来通过建立起一种以追求团队精神和协调意识,运用战略联盟或外包的形式,加强与供应商和承销商之间合作的新型零整体系显得尤为富有成效。经由细致的功能与成本比较,研究自身优势所在,或有可能建立起的竞争优势,并集中力量发展这种优势;同时,从维护企业品牌角度研究企业的核心环节,保留并增强这些环节上的能力,把不具有优势的或非核心的一些环节分离出去,同时不断寻求能与之达到协同的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价值链的全过程。日本企业的做法,摆脱了“纵向一体化”的负面影响,将资源得以外延,借助零部件企业的资源达到快速响应市场的目的,于是出现了这一新型的“横向一体化”模式。

  根据目前发展的趋势,我们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种汽车零整发展模式:

  1. 以德尔福、韦世通为代表的独立/分离式汽车零部件集团模式;

  2. 把集团内部众多而凌乱的零部件公司整合集中起来,统一协调管理。这种集中式模式使这类零部件集团仍然附属于整车集团,还属于依附式发展模式。其代表包括上汽集团零部件集团、一汽富奥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和东风有限公司零部件事业部等;

  3. 独立发展,不依附于任何整车集团但又为多家整车企业提供配套供应及服务的独立式零部件集团模式。其典型代表为万向集团,它是国内独立式零部件企业集团发展的典范;

  4. 以湘火炬为代表的兼并式零部件集团模式。兼并式零部件集团模式是依靠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兼并重组其它汽车零部件企业,快速扩大本企业的规模与实力,形成大的零部件集团。

    相关链接:

    汽车产业链:逼近本相 做大两端

    中国汽车 外资驾驶

    汽车销售外资逐步控制营销网络

    后市场 中国汽车业的第二桶金

    汽车金融 5000亿元的诱惑

    上海通用超越车市极限时刻

    日本汽车业如何积累深层竞争力

    轮胎企业做足中低端扩张高端

    奇瑞董事长尹同耀:有信心做强民族品牌

    “928意见稿”出台汽车销售酝酿重大变局

    李书福低价秘诀:控股超过50%的供应商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