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车展

产业版>交通>正文

北京治堵征集意见结束 路权合理分配受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1日 08:24   经济观察报 字号: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鹏 实习记者 李论 日前,《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征集意见已经结束。在为期一周的意见征集过程中,市民可通过信函和传真方式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将由交通部门汇总。

  但北京市交通委并未公开市民提出的建议,其新闻发言人也未接听记者电话。公众只能通过交通委网站的“建议咨询信箱”管窥市民对于《征求意见稿》的看法和建议。

  在一周时间内,这个信箱共收到22条治堵建议。网民表达了对改革公交、地铁、公车等方面的意见。同时有五位网民提到了“小汽车乘员”问题,认为“拼车”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应该合理化。这显示民众十分关注,公共路权资源应该得到合理充分运用的愿望。

  网民姜威说,国外的实践证明,拼车是个比较好的方法,既提高了车辆的有效使用率,又可以使在买车与不买车之间徘徊的人,考虑暂时不买车……切忌动不动就以“黑车”论处, 使有心做好事的人不敢做。

  丁滨元建议,小汽车出行,乘员多的与只一个驾驶员的,(应)给出不同的政策。例如:小汽车在二环上和二环以内,在拥堵时段,车上只有驾驶员一人的禁止通行;含驾驶员二人的,收取拥堵费;含驾驶员三人及以上的不收费。在其他时段,车上只有驾驶员一人的收取拥堵费;含驾驶员二人及以上的不收费。

  此外还有市民认为,“星期一至星期四,二、三、四环主路早晚高峰时间禁止机动上一人进入主路,必须两人或两人以上”;“ 小车占用道路资源太多,分配不公平”;“ 大力鼓励机动车拼车出行”,因为“明明能坐4个人的车,多数情况下只坐一个人。其他的人宁可再开3部车,也不拼车。如果都这样利用交通工具,过于奢侈了!”

  北京工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教授陈艳艳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也认为“应该支持拼车”,但需要政府承担更多的监管责任和引入商业保险的经济手段来规避其中的风险。“拼车可以提高小汽车的使用效率,但是目前拼车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这也使得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无法得到保障。政府可以提供一个信息平台,市民注册登记身份信息,保障过程的规范化,然后保险公司与市民签订协议承担事故风险等。此外,拼车可以收费,大家分摊用车成本,但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她说。

  值得注意的是,市民提出建议中,很多涉及运用行政命令手段限制私家车和公车的使用,而不是采用更灵活更具有弹性的经济调节手段。

  陈艳艳指出,行政性手段只能在短期内使用而不适合长期使用,买车和用车的选择权应该更多的掌握在公众手中,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调整小汽车的成本,让公交出行更具优势。长期的政策要根据交通需求情况、交通压力来动态调整。比如停车收费可以阶段性的调整,根据交通的实际情况或者升高,或者降低。同时,将长期措施和短期措施结合运用,改变交通拥堵的现状。

  据了解,市民不愿采用公交出行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北京的公交系统不够好,不够方便。网民侯勇说“如果我们的公共交通准时、舒适(现在是拥挤、乱)的话,没几个人会开车的,除了公车。”他认为公交优先发展,应该:一,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让大家有车坐、便利乘坐;二,提高公共交通的准时性,“别总是一等就半个小时,在马路上不是被晒死就是被冻死”;三,提高公共交通的舒适性和服务态度;四,提高公共交通的换乘效率。他认为,现在的地铁和公交换乘不便利。

  对于,征集意见之后,《征求意见稿》可能发生的改动,陈艳艳表示,“摇号上牌”是控制规模最直接的办法,短期内可以采取。但是对外地户籍人士购车用车的限制值得商榷,“北京这个城市应该是具有包容性的,应该允许有需求的外地人买车、用车,不能违背城市一体化的方向。”她说,从反应来看有争议的点可能会被改动,比如外地户籍(限购)和限行。在短期内政府为了控制规模也可能重提实施限制购买。

(编辑:李芳芳)

转发此文至微博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