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当中国汽车业开始走上合资道路时,初衷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市场换技术”,通过技术外溢和学习效应,提升本土汽车汽车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再逐步进行乘用车自主研发和生产,实现产业升级。
实践证明,27年后的今天,本土汽车企业通过合资企业的技术外溢和学习效应,开始不断奏响“自主”的篇章,如今我们既不缺资金,也能从国际市场上买到技术,还需要与跨国汽车巨头们合资吗?
当前,国内汽车企业已经掌握了部分核心技术,特别是在电动车动力总成、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和电池等领域,但在自动变速箱、电控等方面仍远远不如欧美日,本土汽车企业虽然不能通过合资拿到汽车核心技术,但本土车企还是能通过合资学到一些东西,如能消化吸收自己再创新,也能实现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在合资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另外,20多年的合资之路,中国本土汽车企业(以一汽、上汽、东风、广汽等国有车企)基本上完成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再加上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这带给了本土汽车企业巨大的议价能力去面对他们的外国合作伙伴,中方渴望掌握话语权、技术和外方追求市场利润之间的合资博弈再次升级。
今年2月份,上汽正式从通用汽车公司手中收购上海通用汽车公司1%的股权,从而持有上海通用51%的股份,这被为在汽车业合资中中方话语权加强的象征,然而事实真如此吗?
所谓“话语权”就是主导权,在合资企业,谁掌握产品和技术,谁就拥有合资企业的话语权,单纯改变股比只能是为上汽财务报表添加一笔而已,在目前单方面使用通用汽车产品、技术和品牌的前提下,不可能有所谓的平等话语权的。
近年来合资企业纷纷计划推出,广汽本田是最早提出“合资企业自主品牌”概念的合资企业,并在2010年北京车展上发布了自主品牌理念(EVERUS),其量产车将计划在广州车展亮相,但合资企业自主品牌能有助于中方掌握核心技术和品牌吗?
答案肯定是否认的,在绝大多数的中国合资车企里,中方在技术方面并不占有优势,仍然非常依赖外方,跨国公司技术人员仍主导研发部门,为防止技术扩散,往往对技术进行分级,基础性研发项目由跨国公司总部负责,合资企业里的技术部门仅负责本土设计改进,可以预见,诸如“理念”这类合资企业自主品牌并不能改变中方在核心技术方面的缺失。
纵观中国汽车业27年合资之路,既是中国汽车业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过程,也是跨国汽车巨头在华分化成领跑者和落伍者的过程。领跑者有与中国本土汽车企精诚合作的通用、大众、日产、本田等,落伍者有对合资伙伴缺乏对等的信任的菲亚特、标致雪铁龙、雷诺等。
面对领跑者,中国本土汽车如何才能做到其在合资公司利益最大化呢?中方控股合资企业未来是否会成为常态呢?
面对落伍者,特别是希冀再次获得合资机会的跨国汽车巨头,中国本土汽车企业有必要再接这个绣球吗?谁有将是合资企业最大赢家呢?
带着这些疑问,新浪汽车频道将启动2010年年度命题“探寻汽车强国路”,我们将深入到汽车企业了解合资企业发展现状,遍访汽车行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合资公司当前存在的必要性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探索通过合资能否实现中国汽车工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