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记者在腾讯的郎咸平博客上看到了一篇题为《日本再陷美国式狙击》的文章,文中细致描述了此次丰田召回事件的内幕情节。然而,郎教授的秘书告诉记者,网上所有的博客都不是郎教授写的。有意思的是,记者对比3月7日郎教授在广东卫视播出的第65期《郎眼财经》的谈话内容,发现二者的内容惊人相似。
对于此次丰田事件,向来以大胆言论著称的郎教授同样提出了独特的看法,比舆论界所谓的美国“阴谋论”更加细致入微。真的是美国一手策划的“阴谋”吗?还是丰田自己质量出了问题?是正常的贸易摩擦还是日美贸易由来已久的积怨?中美贸易摩擦是怎样的情况?中国汽车企业又该从中得到什么教训和启示?为此,本期特邀各界人士一起来探讨是否存在所谓的美国“阴谋论”。
郎咸平视角
“这是一场贸易大战的开始。我们研究发现,整个过程和电视剧《潜伏》的情节一模一样!”
“丰田召回事件就是福特、美国政府和比勒律师之间默契操纵的结果。精心策划打倒日本企业之后,是美国人对日本汽车产生憎恶感,这是从根本上解决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问题。”
“丰田犯了致命的错误:以为只要有好律师就没问题。而在美国人眼里,车子质量可以有问题,但不能隐瞒。”
“我们要认清楚:美国可能在2010年开始对我国展开类似的汇率大战和贸易大战。”——节录自《郎眼财经》第65期
日本再陷美国式狙击
20多年前,一纸广场协议,日本经济陷入了20年的衰退,至今没有恢复元气,而广场协议的主导者美国,借助金融工具和高科技,成功拉开步步紧逼的日本数个身位。25年后,日本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也是成功超越通用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商的丰田陷入召回门。
潜伏
为什么美国媒体穷追猛打丰田呢?因为丰田美国前雇员Dimitrios P. Biller源源不断地向媒体提供独家猛料,他成了福特扭转时局的关键。而这个局,前面是一场悄无声息的“潜伏战”,后面又是一场招招毙命的“狙击战”。
潜伏战的第一步,物色人物。比勒在高等法院帮福特汽车辩护了几个大案,得到赏识,受邀参加“下一代诉讼律师训练计划”,这是福特的“黄埔军校”,每年只选16名。
第二步,全面培养。福特专门给他安排了三个月时间在福特全球总部的法务部,专门研究汽车相关的法律问题。
第三步,准备潜伏。老谋深算的福特竟然没有将这位聪明的律师留在自己的法务部,而是让他回到律师事务所,遇到案子时才委托他。所以丰田看到这个人帮福特打官司一打一个准,而且对各种汽车事故都了解得非常清楚。所以,2003年礼聘比勒加盟丰田。
第四步,打入内部,窃取机密。表面上来看,他算是相当尽职尽责,三年里应战12场官司,每战必胜。实际上呢?比勒收集和备份了300起翻车事故的相关数据,他并不急于借此要挟丰田,他在等待时机。
等待
成功的狙击讲求三个要素,时机、时机、还是时机。
第一个时机就是要麻痹敌人,放松警惕。所以,比勒2007年离开丰田,却在2009年7月24日才把75页厚的诉讼书提交给了加利福尼亚中部地方法院。为什么出问题的汽车主要都是比勒在职和离职以后?因为比勒让丰田相信福特的质量也是马马虎虎,而在美国这种马马虎虎是无所谓的,只要丰田手里有比勒这样优秀的律师。
第二个时机就是对自己最有力的时机。为什么不在2008年狙击?因为那时福特重组尚未完成。而现在福特的两大美国竞争对手都在经济危机中受到重创,拦路的只有丰田。所以,去年福特选择了一个最好的时机给丰田布下狙击圈。
出击
正面狙击。7月,启动诉讼。诉讼不是目的,而是蒙住丰田脑袋,让它无暇兼顾。
催泪弹。8月,福特把重点转移到媒体。发生的雷克萨斯ES(配置 图库 口碑 论坛)350撞车事故,加州公路巡逻队长一家无一生还。福特动员媒体公关,美国媒体铺天盖地都是这个新闻,让大家都觉得这位队长生前尽职尽责,渲染这个事故多么惨烈。
政府出面,背后冷枪。9月14日,加州法院第一次听证,丰田全部精力都投在听证会上,对于加州撞车惨案,丰田还在麻痹之中,觉得靠律师就能摆平,所以拒绝道歉,拒绝承认自己的车有质量问题。可是福特却疏通美国调查部门,在背后开冷枪。美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总局公布了初步调查报告,就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目的就是要打压丰田。
媒体扫射。9月30日,丰田宣布召回380万辆“脚垫门”汽车,原以为低头认错就可以息事宁人,而狙击点又转向了丰田车的其它问题,甚至从美国扫向日本。
专家出马。11月,狙击点再次转移,美国ABC电视台采访美国汽车安全专家,他们说丰田的维修方案治标不治本。同时,美国交通部连续发出三次新闻公告,严重关切丰田的问题。
12月,丰田又召回380万辆车。而此时,美国已经把这件事情升级到贸易战层面。不幸的是,丰田高管去国会山似乎仍没有摆正心态,没意识到他们是来被羞辱的,仍在为系列事故极力辩解。9个小时的听证会,完全是美国国会议员设计好的。人家不是听你道歉,开听证会就是为了损你,所以人家故意准备了很多细致的工程问题,你还不能撒谎,所以唯一的答复就是“不知道”,这样美国老百姓看到的就是一个支支吾吾、啥也不知道的丰田章男。
大企业背后的博弈都不仅仅是企业层面,我国的铁矿石谈判、轮胎特保案,无一不是如此。我国的企业家不要只看到丰田今天所遇到的困难,而更要知道丰田为什么能强大到这个地步、要真正了解丰田及日本制造的精髓。
(节选自郎咸平腾讯博客)
本刊视角
关键是不要让阴谋得逞
丰田召回事件受美国操控论似乎有了细节上的支持,不久前以郎咸平名义发表的《日本再陷美国式阻击》披露的内幕,又引起了不少的议论。是不是郎咸平写的?所说内幕是否真实?一时各有说法,我无意参加这方面的“考证”,但想阐述一个引申的看法,那就是对当事人来说,关键是不要让阴谋得逞。
有人会说,你这样不就是认可了丰田召回事件的阴谋说了吗?其实,对当事者而言,是不是受到阴谋的加害不应成为采取对策的依据。当一件事来临时,当事人惟独要考虑的是如何采取最佳对策,至于这件事背后有没有阴谋,其实并不重要。也就是说,不要让阴谋得逞所采取的对策与没有阴谋所采取的对策应该是一样的。再明确点说,对事件结果而言,决定因素是当事者的对策。我之所以说不要让阴谋得逞是想强调,不要因为可能是阴谋受害者就放弃了自己应采取的对策,而乞灵于第三方的公正和阴谋者的适可而止。
在这方面,历史提供了很多借鉴。上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曾发动了两起阴谋事件,由于当事方对策的不同,其结果迥然各异,并深刻影响了当时的世界格局。
一件是众所周知的1931年“九一八”事件,这一天至今仍作为“国耻日”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中。毫无疑问,“九一八”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阴谋发动的,但它之所以能够顺利得逞,却是我们的软弱对策造成的。尽管有许多人在拿当时中国的贫弱作理由,但这样的事实无论如何让我们感到的不仅仅是中国的贫弱吧:当时,日本关东军在东三省的全部兵力只有一万人,而中国军队光在辽宁就有6个旅的驻军。我们当时的军队真的没有抵抗能力吗?看看日本人的缴获:12万枝枪、3000多门炮、260多架飞机,等等。日本帝国主义并没有因我们的软弱适可而止,反而变本加厉。我们不能重新设想80年前的历史,但这样的历史不值得我们反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