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中国汽车60年人物之李安定:亲历中国汽车3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7日 10:10  新浪汽车
新中国汽车60年人物之李安定:亲历中国汽车30年

图为李安定

  编者按:熟悉李安定的人,都会留意过他的专栏,也会奇怪名字为什么叫做“门外车谭”。在一个阳光煦暖的初秋的午后,新浪汽车拜访了这位中国汽车界的资深评论家、国内媒体“呼吁轿车进入家庭第一人”,听他讲述从事汽车行业报道和评论的传奇经历和精彩故事。

  8月,李安定刚过完他的60岁生日。这位30年来都在为汽车行业奔走呼喊的著名专栏作家,新华社高级记者,谈起他的经历,依然精神矍铄、充满激情:“我是‘新中国同龄人’,而我开始从事记者职业,恰恰在改革开放的起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

  为“市场换技术”正名:自主开发只能是“第十个馒头”

  回忆中国汽车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李安定用“悲壮”形容。汽车企业从一片空白到现在,从起步到发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道路,克服了无数的困难。

  而一路走来,有关“市场换技术”得失的争论从未停止,而李安定一直坚定的认为,引进合资是改革开放最大的成果之一。李安定说:“这30年的改革开放最根本的变化,就是以邓小平提出的“和平和发展”这两大主题取代了过去30年“阶级斗争,解放全人类”的“对抗和斗争”的哲学。合资企业是中国改革开放一个很有特色的产物,最早由邓小平批准在汽车业实行,中方占有 50%以上的股份,而且这些企业受到了国家产业政策的严格控制。为汽车业今天成为中国最市场化、全球化的产业奠定了基础。”

  “如果去看一下上海大众第一任厂长马丁・波斯特写的《上海1000天:德国大众结缘中国传奇》,可以看到80年代的中国汽车厂厂是什么样子:大量的金属废料散乱地堆放在厂区地面上;车间还挂着工人洗的衣服;农民的牛车就从厂区中间走过去。然而,生产桑塔纳,德国人坚决要求按照合同,将上海大众的零部件送到狼堡认证。对此,当时有人说,这是帝国主义在卡我们的脖子。这件事朱?基亲自参与,一开始他也不理解,但当他看到了这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他明白必须要按照德国人说的干,不搞“瓜菜代”,否则我们合资达不到目的。很幸运,如果上海大众没坚持德国的高标准,恐怕中国汽车工业只是世界的二三流水平。”

  “20年的引进合资功不可没!也就是有了轿车业的第一个馒头、第二个馒头的逐年积累,中国人不但掌握了一流的轿车制造技术,也形成了庞大而配套的一流零部件产业。本土品牌奇瑞、吉利担纲的管理人和技术骨干大都有在第一代轿车合资企业中经受洗礼的经历。中国轿车业终归有了九个馒头垫底,自主品牌车企大多渡过了艰难的草创时期,修成正果。”不过李安定称,尽管中国今天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大国,严格来说,自主研发能力的“第十个馒头”还刚刚放到嘴边。

  为私家车呐喊:家庭轿车是一种权力

  1989年初,李安定一篇题为《但愿不是一个梦》的文章刊登在《了望》周刊,在全国媒体第一次提出了轿车进入中国人家庭的设想。

  而回忆当初,李安定不由感慨:“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想到轿车进入家庭在我有生之年能够实现,在20年前谈这个事,有人觉得我是一个疯子,甚至有人说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当时有的报纸总编辑提出来,不能登轿车进入家庭的文章,因为有提倡“高消费”之嫌” 。

  李安定说,新中国建立后,私人轿车不但被作为奢侈品,而且是敌对的意识形态的象征。从限制到文革中灭绝。轿车按严格规定,只有高级干部可以乘用。红旗轿车从1958年投产到1984年停产,25年间一共只生产了1500辆;唯一量产的上海牌轿车,年生产能力只有3000辆,不足国外汽车大厂商一天的产量。

  “最初,我从实现从调整产业结构;从抑制通货膨胀;从解决单一公车消费令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的考虑出发开始谈轿车进入家庭。到了后来,我认识到:家庭轿车是一种权力,是一个现代社会,尤其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老百姓应有的权力。这种权力的实现,不是政策压抑限制所能阻止,也不靠领导人明智善举所赐予。”李安定说。“今天私家车的保有量已经实现了从“零”到 “千万”级的突破。现在的年轻人觉得好像天生就应该拥有汽车,在二三十年前这是绝对不可能想象的。”

  出于对汽车的热爱,李安定对于业内的很多问题一向是仗义执言,如针对私家车的乱收费;强制加装电控补气装置;两厢车不许上长安街;交通事故中驾车人无责也要全赔的法律;奥运会后拟延续单双号限行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作法,李安定都公开发表质疑,使得调整相关政策取得明显的效果。报道汽车行业二十年来,李安定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提出很多建议,切实影响到政府部门一些重要决策和众多汽车企业的车型和市场战略。

  对自己所作的评价:我只是个门外汉

  关注汽车30年,看遍国内外几乎所有著名汽车大企业;试驾过大量全球最新车型;但是面对汽车文明的博大宽阔,李安定说:“对汽车了解越多,我越发觉得自己还是个门外汉,写东西越来越如履薄冰。”李安定的著名汽车专栏始终叫“门外车谭”。

  李安定笑言,“有人说你头30年鼓吹汽车进入家庭,后边应该怎么办?我说我后30年还要提倡绿色的汽车文化,轿车在中国短时间形成的市场井喷,也引发了预想不到的后果,最明显的就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和汽车文化的浮躁。因此,除了在发展中技术和管理的应对,怎么提高现在中国汽车的使用者、管理者的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李安定是新华社一位著名的经济记者,多年主管国内宏观经济的报道和评论部门,但是他对中国汽车业情有独钟:“我爱汽车业,一个原因是这个行业有众多充满献身精神的实干家。” 饶斌,李刚、陈祖涛、吕福源、何光远、耿昭杰、陈清泰……中国汽车界的许多前辈们都是他的挚友,当年彼此间几乎无话不谈。李安定多次在文章中写过饶斌1987年在一汽轿车生产的誓师会上的讲话:“我已经老了,不能和大家一起参加第三次创业了,即使我倒下,我也愿意化做一座桥,让大家踏着我的身躯走过,奋力去圆我们中国老百姓的轿车梦。”当时饶斌眼里充满泪水,台下鸦雀无声。李安定说:“这就是老一代中国汽车人的情怀。”

  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李安定神情恬淡,而眼中却饱含对汽车的深情。这个半生都和汽车系在一起的媒体人,何尝不也是汽车业曲折发展道路上的一座桥梁?(文/赵焕 路宁宁)



  声明:新浪汽车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路宁宁)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