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部长大我10岁,从相识到相知,我一直把他当成自己兄长,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吕部长这一生,是非常有成就的。本来,他正当盛年,完全可以开拓更多的事业,只可惜英年早逝,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无尽的哀思。
我真正认识吕部长大概是1990年春天,当时他是一汽副厂长,去德国谈判前,在北京向中汽总公司汇报情况。当时我是中汽总公司的一个中层干部,跟领导们一起听汇报,他留给我的最初印象是:思想敏锐,知识渊博,掌握的信息多。
1990年夏天,吕部长调到中汽总公司任副总经理,主管行业规划和外事,我是生产司副司长。尽管他不是我的直接上司,但我们老在一起开会,接触的机会慢慢多了起来。
50对50是底线
这期间我跟吕部长一起出过两次国。第一次是1992年随中国政府采购团到美国购买汽车和飞机,那次我们在美国待了半个月。代表团团长是原计委一位副主任,团员包括孙振宇(时任外经贸部美洲大洋洲司司长,1994年11月任外经贸部副部长,现为中国驻WTO大使)、杨洁篪(时任外交部美大司参赞兼处长、副司长,2005年2月任外交部副部长,现任外交部部长)、吕福源等。
按照计划,在其中一天的午餐会上,吕部长需要就美国人关心的汽车方面的一些问题做出回答。我记得当天早上,杨洁篪就给吕部长提供了一个信息:“今天中午美国人可能会问到广东湛江熊猫汽车的问题”。杨在美国待的时间较长,出访期间经常听美国新闻,看美国电视,信息比较灵通。
在午餐会上,像基辛格、伍德科克等为恢复中美外交关系做出贡献的人都在。果不其然,美国人当场就提到了熊猫汽车问题。
熊猫汽车的故事发生在1989年,美国一家公司宣布要在中国投资20亿美元,在广东惠州独资建设熊猫汽车厂,目标是从1995年开始,年产30万辆熊猫牌小轿车。中国政府有条件地批准了这个项目。
实际上熊猫汽车的背景是南韩的一个教会组织“统一教”。作为投资者,他们还在美国购买了汽车工厂,生产南斯拉夫的“红旗”轿车,档次不高。后来经过协调,他们同意从日本丰田引进新车型到惠州生产。
但就在这时,由于国内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外资纷纷从中国撤走,汽车出口也出不去了。熊猫汽车厂就想掉转头来开辟中国市场,要求30%产能在中国销售。但中国政府仍然坚持按照原来批示的文件精神,100%的外商独资,因此要求它必须100%出口外销。在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韩国人兴趣大减。没有过多的解释,熊猫就在中国流产了。
现在个别美国人重提这个事情,在我们看来,他们的目的无非两个:一是想对我们生事;二是也想借此看是否有机会打入中国市场。由于提前进行了准备和思考,吕部长很从容地进行了回答。他的原话我记不清楚了,主要意思就是表明中国政府的态度,坚持按照原来的承诺执行,并不因为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策略。
这种策略是正确的。你想想,如果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那我们50对50的股比底线,我们所设定的内销外销比例,都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实际上,我们从第一个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开始就一直坚守着这个底线。后来合资越来越多,我们也不做让步。尽管只是一个点,但让出这一个点,可就是实质性的变化,量变会导致质变。
所以为什么在熊猫汽车问题上,包括在其他问题上,我们守得这么死,就是这个道理。这么多年来,两个版本汽车产业政策都没有在这方面让步。在WTO谈判时,其他方面我们都可以让,关税非关税措施可以让,但在50%股比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让——WTO条款并没有对这一点做出严格限定,没有说外方可以控股,我们在WTO谈判中也没做出任何承诺。
回过头来讲,第二次出国是跟吕部长去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回来时,他的行李里除了书还是书,而且肯定超重。我们随行的几位同志就分摊着帮他背。当时吕部长住在中汽总公司位于右安门的老宿舍里,并且是最高层——六楼,我们就从一楼背到六楼,个个气喘吁吁。
尽管事情过去了那么多年,但吕部长嗜书如命的习惯和他家累积而成的“书山”,仍然历历在目。毫不夸张地说,书,不但成就了吕部长的学识,也成就了他后来的事业。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