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下乡”,这个时期汽车行业内最热的话题之一。3月13日汽车下乡细则公布之后,越来越多的赞同声、质疑声随之而来。那么,对于企业、经销商、消费者来说,汽车下乡到底得利多少?也许我们的调查会给出答案。
下乡协议迟迟未签 补贴还得等多久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下周一(3月23日)开始,符合汽车下乡的车企将陆续与财政部等七部委签署一份汽车下乡协议书,签订后就可以尽快给县一级政府提供一个明确的补贴清单。”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王都在3月19号召开的一个有关汽车下乡的座谈会上如是说。
不过,当场就有人提出疑虑,现在只有30家左右的车企计划在23日进行签约,等所有153家企业全部签完约,恐怕最快也得等到4月份。那么,汽车下乡最核心的“补贴”,最少也得晚一个月。
但是王都表示,现在《汽车下乡推广工作生产企业协议书》(简称《协议书》)的标准合同文本已经基本确定,只等企业和财政部签署,不会耽误太长时间。他还提醒说,只有签订此协议的车企,其下乡车才能获得国家补贴。换言之,农民如果购买了未签订此协议书的汽车厂家的下乡车,将无法领到国家给予的财政补贴。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王都预测的那么顺利。
3月27日,记者再次致电配合国家部委负责汽车下乡后续具体事务流通协会的副会长刁建申,他明确告诉记者,原计划本周30余家企业签约、缴纳50万元保证金一事还需时日。
刁建申解释说,没有签约并非如外界猜测的那样是由于各部委之间的意见不同,而是需要厂家再准备一些附件,包括其产品型号、具体价格、销售网点的布局等等,等这些材料准备齐全了,下周应该就可以签约了。
也就是说,问题还是出在《协议书》上。据了解,该协议书是由财政部起草,初衷模仿了家电下乡企业搞的责任书,目的是为了切实地避免出现家电下乡中的各种问题。可以说,“协议书是真正约束此次参与下乡活动的汽车厂商的法律文件。”刁建申说。
王都告诉记者,流通协会在获得该协议书的草案后,为了向财政部更好地反映问题,曾邀请了众多厂家参与讨论。根据汽车企业的建议,流通协会对《协议书》中一些不具有操作性的条款进行了修改。
事实上,在此之前下乡细则迟迟难出台,也是因为遇到类似的情况。1月14日开始,国务院通过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决定开展“汽车下乡“。1月17日,财政部与流通协会进行了沟通,委托流通协会就该活动提出实施的理论依据和数据上的支持。
王都回忆说,从1月19日第一次提供第一稿,直到整体实施方案的正式出台,总提供了5次整体报告,及若干个小的报告。但他也表示,频繁地修改并非因为七大部门的博弈,而是不断发现了问题,“即便如此,现在的这个政策也还是有一些还不够完善的地方”。
截至本刊发稿(3月28日),虽然财政部等相关部委仍未与企业签订协议书,但实际上,早在“汽车下乡”甫进入公众视线时,各大微车品牌的厂商便迅速行动,以抢占市场份额。在采访中,长安汽车、上海通用五菱、昌河汽车等经销商纷纷表示,除了宣传“汽车下乡”的补贴政策,他们即将到乡镇去推广自己经营的汽车品牌。
但也有不少问题随之出现,某些经销商借政策东风乱提价、非农户买家争食补贴、补贴程序在基层仍未启动等等,而这一切的产生是不是应追溯问题的源头——操作机制混乱、配套政策跟进慢呢?
当然,流通协会的副秘书长陈东升也表示,目前协会已经成立了“全国汽车下乡服务协调办公室”,组织协调汽车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相关部门,深入农村,向农民提供售前、售中、售后等全面的服务,保护农民的利益。
本刊记者 许艳清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