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颠覆自己改写市场 上海通用君威再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6日 14:54  新闻晚报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2003年上海通用发布别克君威时的每一幕,新国际博览中心展馆的正厅里,伴随着圣歌般雄壮的进行曲,一字排开的别克君威闪着耀眼的前灯,缓缓从幕后驶向前台,带给台下观众的,是犹如科幻大片般地心灵震撼。随后的数年间,君威也身如其名般君临了国内车市,凭借其“宁静思远,志在千里”的品牌口号,开创了国内中高级车的细分市场。

泛 亚 设 计 总 监FriedhelmEngler英福瑞  

    一晃眼五年过去,越来越成熟的中国车市,却造就了越来越复杂的品牌纷争,似乎一个品牌一款车独步市场的时代已经远去,上海通用的别克君威品牌,也带着它过往的荣耀逐渐消失在公众的视线,留给市场和对手的,只有上海通用副总经理孙晓东一句:“君威不会消失,它会在合适的时候回来! ”

  (文/周展)

  为“志行千里”而颠覆

通用汽车全球总工程师、通用汽车中级车平台总监JimFederico费德科  

    2008年10月底,在德国吕赛尔斯海姆的通用欧洲设计中心,一辆神秘的红色的B级轿车首次在国内媒体面前曝光,通体充满运动感的设计似乎一反上海通用以往的沉稳风格,在车头格栅上,赫然镌刻着别克品牌的三盾logo,同样还是孙晓东,同样是轻轻巧巧地抛出一句话“这就是新君威”!是的,就如同《终结者》里施瓦辛格的T800喊出的一句:“I’llbeback”,别克君威也实现了它当初的诺言,带着全新的设计理念再次出击中国车市。如果说初代君威带给上海通用的是“创造”,那么新一代君威的意义就是“颠覆”,一向被外界认为最善于营销的上海通用,似乎要通过君威的这种“颠覆”,向人们证明他们更善于造车。

  也许是产品层面的优势在国内被压制了太久,新君威首先打破的就是别克的品牌定义,“宁静致远,志在千里”变成了“宁静致远,志行千里”,一个字的小小改动,却意味着整个别克在中国发展方向的变化,从“在”到“行”,更多的动感要素被注入到品牌中,也注定了别克新君威将一款以驾驶感和操控感见长的车型,这在随后的长途试驾中,也的确给了我们深刻的感受。

  强调操控的欧洲血统

  也许是为了迎合国内消费者对于欧洲技术的崇拜,又或是为了向目前深得国内媒体好评的德系汽车挑战,上海通用联合通用中国破天荒地向来自中国的媒体开放了位于德国的通用欧洲设计中心,并在这里展现新君威的德国血统。在事先的产品说明会上,新上任的通用中国副总裁刘曰海状态宛如又回到了当年君威发布的那一刻,踌躇满志地在三维立体设计室内,向我们展示了别克君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通用欧洲设计中心所在的德国Mainz地区,是欧宝Opel的生产中心,上海通用选择在这里作新君威的首次亮相,其实就暗示了这款车和Opel的血脉关系,而事实上,我们眼前的这辆暗红色的新车,无论从外观还是内饰,都可以看到欧宝7月份刚刚在伦敦首发的新威达Insignia的影子,只不过在前脸等关键部位注入了别克的品牌DNA。而作为原汁原味的德系轿车,欧宝一直享有着在操控和驾驭方面的盛名,上海通用别克的这次转型似乎正是依托了这一平台,通用汽车全球化设计和生产的理念,也将随着这款新君威的发布,而在中国市场得到更好的诠释。

  更具针对性的双车型战略

上海通用汽车副总经理孙晓东

上海通用汽车副总经理刘曰海  

    按照刘曰海的介绍,首先被投放中国市场的,将有新君威的2.4L和2.0L两款车型,随后还有更具 “杀伤力”的2.0T涡轮增压版。相比于目前国内同级别轿车火并激烈的2.4L或2.5L的排量区间,上海通用此次倒似乎更愿意在2.0L排量级别有所建树,因为这个排量恰恰是目前上海通用车型序列的空白。为了实现这一意图,上海通用的品牌规划专家们已经彻底将新君威定义成了一辆私人轿车,而淡化了其过去公商务用车的形象,特别强化的发动机、底盘、变速箱等核心构建,也正是为了满足国内这部分购车者的需求。而对于目前国内利润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公商务车市场,刘曰海淡定地说了一句:“在这个市场,等着我们的新君越吧。 ”原来,上海通用别克在国内B级车领域将实行分别针对商务和私人的双车型战略,而所用的技术将全面转向通用欧洲更强调汽车性能的欧宝平台。这也正是别克品牌从“志在千里”到“志行千里”的战略转型。

(编辑:二马)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车型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