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史其信:不应把强制限行常态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7日 01:26  新浪汽车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史其信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史其信:

    不应把强制限行常态化

  因为我是专门研究交通问题的,从我们这个角度来看,我有这么一个估计——不管是2009年的汽车市场将来是乐观还是悲观,我们要从市场规律和市场的角度科学的分析。今天这个会很好,把不同的观点拿出来探讨,再进行分析,再做一些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今后的市场会不会会像头几年的市场那么火爆,会不会更好,这个我没有研究。但是目前遇到的情况和头几年遇到的相当大的因素就是一个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这个前提下可能多少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包括汽车的销售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我也考虑到是不是因为这些因素,我们国家也会想办法应对目前我们国际上这些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呢,所以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被套得那么牢,所以也在想办法,其中一条就是扩大内需。

  作为内需来讲,有可能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宏观政策应该灵活放宽,同时激发我们市场的销售,从这一点上来讲可能会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有益处,这是我的一个分析。但是是怎么个有利法,我想应该是在以前的这种发展的趋势上,可能是趋于平缓。像北京,北京是比较早的实行开放,大家有购买的需求,所以到现在有可能,特别是经历了这一段奥运会这个阶段以后,各种各样的环境也可能使我们对于购车、用车和车辆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出行,在政府、老百姓头脑里可能有惬清晰的认识。从这个认识的角度,他会对购车也好,会采取更理性的看法。所以我想,可能是市场不会太大,但是也不能估计比原来还要好,应该是比较平稳的。

  下面我想谈一下关于我们国家实行单双号限行,包括现在有的提出来准备总量控制,我作为交通管理研究人员,我也想谈谈自己的想法。首先,奥运会期间北京实行了单双号限行政策,两个月下来北京市民切身感受到北京的天气变化、蓝天、环境好了,车辆的拥堵状况缓解了,大家很满意。所以在奥运会以后,到底要不要延长或者是常态化引起了好多讨论。我认为单双号限行是交通管理的长期的,常态的一种管理政策,他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一些特殊的方式、方法。但是你要变成常态化以后就带来了很多很多可能牵扯到这个政策怎么执行,要很好的搞清楚。所以我建议,不要把它直接的作为一个强行的政策,作为一个政府的决定继续常态化。还应该变为整个全社会大家可能倡导的有车族也好,无车族也好,从北京环境的改善这个角度尽可能树立起我们出行尽量采用绿色出行的方式。

  从政府来讲,我们要加大提高我们公交出行的服务,也不是说一天两天我们公交服务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程度,但是不管怎么说,奥运会期间就是因为我们采用了单双号行使的政策,使得我们公交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如果有一半的汽车不出行,这些人要转乘公交系统。包括地铁换乘、车辆的运行间隔缩短,所以我说,这个政策实际上也是推动了北京市整个的基础设施建设。奥运会很重要的遗产,一个是老百姓感受到了绿色出行的理念,第二,我们公交系统在这个期间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按照这个模式,再有十年、八年北京市能否打造出一个非常完善的公交系统,包括换乘、停车。从政府角度、市民角度大家共同来创造这么一个今后更好的环境。

  总量控制的问题我一直觉得这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特别是北京市如果真是提出这样的政策的话,可能在座的大家都关心市场、销售,我感觉他的出发点如果一年可以发十万辆车牌,他的目的是要缓解交通拥堵,我估计不太现实。如果这个政策真的是要执行的话,要从政府认真的研究,尤其是北京,如果要想收回紧缩的政策的话,一定要拿出充分的理由。

  如果要说一个城市现在一开始就采用了这种比如说我限制用什么方式,像上海一直是用拍卖的方式来发牌。实际这种方式也没有完全控制住在上海的拥堵情况,很多的车是在江苏、浙江有一些城市买的车,在那边上的牌,结果还是在上海使用。这个趋势是每个家庭希望都有一辆车,结果我现在该买的限制我买了,他毕竟要逼着他要考虑这个车不在北京买,我可能要去买一辆别的地方牌子的车在北京使用。这就无形当中给我们的交通管理增加了成本,你出了这条政策,一没有限制住,二还要想办法补充你的这一套政策,拿出一套的人力物力来研究这个。

  所以我觉得这个政策要出台,一定要考虑认认真真的研究,所以我倡议,不要说车辆总量控制这个概念现在是从发牌就是销售总量上,每年要控制多少辆车卖出去,我觉得不要做这个。不如你把它改成是车辆出行的总量控制。出行这一块你想办法能不能让他少开车,这样的政策可能我们政府的工作也有了,思路也有了,该干的事也明确了,老百姓自己也会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步逐步的通过公交系统的完善,自己也逐步的改善,虽然我有车了,但是我是不是必须每天要开车,那个时候可能是更理性。

  从汽车拥有量的角度我们北京虽然是350万辆,但是大大的不如人家发达国家。我们九几年我们跟日本一起搞一个研究,东京的人口和土地面积跟北京相差不多,他们在东京选择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在北京选择了西单路口,我们来看一下在高峰期间我们的通行能力到底多大。结果我们发现,我们的通行能力不如人家。可是日本当时的机动车拥有量是我们的七倍,说明什么?不是说我们交通拥堵,是因为车多了的因素,是因为我们管理上的因素,或者是我们的基础设施该做的没有跟上去。这些年来正是因为北京市三年半左右就有100万辆车,逼着政府下大决心改善交通环境。如果没有这些车辆的发展,很多人也不会认认真真的研究车的问题,这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个问题,是一个客观的问题,不是以人的位置为转移的客观问题。所以我们只能是根据社会的需求,经济的发展。

  原来老百姓生活体现在哪儿?改革开放以后80年代是冰箱、彩电、音响,现在这个时期就是汽车、房子、理财,到了这个阶段了。到了这个阶段以后我们就要考虑了。我们觉得在这个情况下能够采用一些政策,用一些措施能够鼓励大家有车,但是不一定每天都开车。国外机动车拥有量比我们大的多,可是国外的机动车使用量比我们少得多。国外的车从家里开到地铁站或者是开到火车站,他把车存那儿了,这一天就不开了,回家再开。或者是礼拜六、礼拜天开车出去了。可是我们不是,我们从家门到学校到办公室,一天老开这个车,我们用的多。如果我们的环境创造的好了,大家都有这样的出行条件以后,北京市的地铁建设在2012年要达到300公里,2015年可能要达到400公里,这个地铁网再加上快速公交系统跟上去,再加上小区有公交线路,我想大家有车是必然的了,不一定用车也是必然的了。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