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7月份车市的销量报表再度呈现出“难看”之势时,并已明显给整个销售网络带来威胁性的负荷时,2008年已经走过了一大半。虽然这个月厂家和经销商的促销力度达到今年最高的水平,但也成为1-7月市场销量下滑幅度最大的月份,真正逆市上扬的企业仅仅只是少数。
7月中旬,乘用车信息联席会召开的年中会议传出了不好的消息:根据各大厂家上报的上半年销售数据,除了7家企业外,其余乘用车企业都未能做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有些厂家甚至仅完成了计划量的12%左右。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饶达发出了警示:“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次出现连续5个月销量下降的情形,形势非常严峻。”
越来越多的厂家在清醒深思,它们开始减少对经销商的任务指标,制定相关的资金扶持政策……虽然被行业人士评价为“暂时性的过度措施,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的矛盾”,但无论如何,它们还是做出了相应的努力。“现在我们的销量任务减轻了一些,虽然不同品牌减少的程度不一样,但至少说明厂家开始理性对待了,不会将销量压力直接转嫁了。”一位北京经销商如是说。
2008上半年,庞大的产销计划与萎缩的消费市场形成了明显落差,中国车市现有销售模式的机制在“销量魔咒”下遭遇到了一场大清扫。完全无力抵御者已经做好黯然退出的准备;继续苦撑者只能期待接下来的市场能够有所好转;而具备更强抗风险能力、更大投资回报率、拥有更多对话平等权的集团化4S店,虽被看作中国汽车经销模式的必然转变,但目前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也还在刚刚起步壮大……当然,并不能就此判断这场“清扫”必然是一件坏事,在车市整体走势依然平稳的情况下,所谓大批经销商死亡的相关预测多少也显得有些夸张,而还未完全规范化的中国车市也应该需要这样的震荡过程。
国际经济的危机、国内宏观政策调控和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在2008年促成了这场新一轮震荡的必然时机,但这还仅仅只是中国车市成长时期的一个结点。客观环境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因素,只是深陷其中的经营主体,包括厂家和经销商,在车市已经显现出一些不乐观迹象的端倪之时,可否用打破传统的思维进行适时调整,而不必因为长时间追求销量数字付出太多没有必要的内耗?单纯冲量,毁掉的也将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渠道和环境。究竟该如何评估并预防2008年冲量的风险,确保销售渠道的安全性,则完全听凭各大厂家自己的决定了。
2008车市,虽然不会全面爆发4年前的价格大战,但它却直接撼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旧有经销体系,经历1000万辆产销目标的“风波”,更优化的经销商网络将会出现在中国车市。不少厂家开始逐步放开4S店的固定模式,比如出现单一销售功能的“城市展厅”、单一保养功能的“快修店”、同品牌联合协办的“地区钣喷中心”、带有区域管理功能的“旗舰店”等等。从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一汽丰田等厂家的表现来看,类型复合的经销商网络结构明显更加适合国内汽车市场的发展。
自救,产业分化调整加剧
到目前为止,尽管上半年的任务完成得并不理想,相关机构也在呼吁企业调低自己的产销目标,但少有厂家站出来公开表态自己的调整措施。
针对中国汽车产业现状,销量仍然是企业生存壮大的重要基点,因此,对销量的追求,长期被当做了一种“常规的合理规则”。然而,在历经2000年以来消费潜力的迅速释放之后,中国车市已经不能被“井喷”时代的特有激情推向更高潮,而市场也没有足够的新增容量来维持企业的利润增长,就如同今天的股票市场被忧虑所笼罩一般。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