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大银行退出个人车贷 “烫手山芋”谁来接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4日 09:33  解放日报

  高利润的消费类车贷一直是银行的主营业务。今年以来,受国内车价大跌影响,车贷的违约还款率随之高涨,四大国有银行被迫停止了这项业务。随之而来,一些厂商与经销商却在第一时间盯住了这块难得的市场空地。

  1000亿元的资金负累

  中国人民银行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年初,我国个人汽车消费贷款额已达到1800亿元,而汽车贷款的呆坏账已高达近1000亿元。其中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了呆坏账总份额的81%左右。

  3月31日,中国保监会要求各保险公司现行车贷险条款费率一律废止,并重新制定车贷险条款费率,规范车贷险业务。之前,中国人保、平安财产保险等保险公司的车贷险业务已经放缓了速度。

  10月1日,新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开始实行,要求借款人拥有稳定的合法收入,或足够偿还贷款本息的个人合法资产;专门设立“风险管理”一章,要求贷款人建立借款人资信评级系统和汽车贷款预警监测体系,完善审贷分离制度,对汽车贷款实行分类监控以及建立汽车贷款信息交流制度等。其实,早在立法规避由于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而产生不良贷款之前几个月,多家银行就已经根据各自的情况,率先有所行动,部分条款甚至被行内的“土政策”所架空,已经难觅车贷首付20%的“踪影”。对于二手车,多家银行索性罢手不接贷款业务。甚至,今年以来在车市销量滑坡、汽车价格频跌和银行利率上调的多重影响下,各大银行对于汽车个人贷款审核几近苛刻,以致车贷比率明显下降。国内一家权威咨询机构提供的数据表明,今年通过贷款购车仅占汽车总销量的5%。而在前两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20%左右。

  2004岁末将至,四大国有银行终于承受不起这1000亿元人民币的负累,对汽车个人信贷全面叫停。四大银行内部更是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各行都把突击清算车贷坏账摆在工作首位,争取在最后3个月内突击整治车贷坏账。

  车贷险和主要银行的退出,使得汽车个人信贷面临前所未有的萧条,已然达到停盘的节点。然而,在另外一些银行和厂商、经销商眼里,这却是一块虽然危险却又十分诱人的市场空地。

  “零利率”和“零担保”

  诚如美国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所言:“如此庞大的市场,对于任何一家汽车制造商或是提供汽车消费贷款的金融机构来说,都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在四大银行对个人汽车信贷全面叫停后的几天,有人在“市场的诱惑”下,很快接下了这块“烫手山芋”。

  11月13日,深圳发展银行宣布,该行与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共同面向个人购车者推出直客式按揭贷款新模式“信贷通”。改变由汽车分期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和前期客户信用调查的方式,由银行直接对购车贷款者进行信用审核,发放最高达七成的按揭贷款,贷款期限最高可达5年。“信贷通”业务由客户直接将所购汽车抵押给银行,银行工作人员直接对客户进行信用审核并提供贷款。

  上海大众此举意在银行止步不前的时候,凭借厂家实力铺设一条可行之路。毕竟,目前我国汽车个人信贷5%的比率离发达国家的40%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如果在厂商、银行和个人三方之间能够建立起足够制衡又安全可行的运作方式,厂商无疑可以因此开辟不小的市场地盘。

  而经销商为了争食市场,也一样不遗余力。近日,南京和成都等地又纷纷出现“零利率贷款买车”的促销活动。所谓“零利率”车贷,据介绍是指贷款买车时,购车者只需支付本金,车贷产生的银行利息则由汽车经销商来支付。

  由经销商发起的“零利率”促销,可谓正中车价频降导致汽车不良贷款率上升的要害,在车市眼花缭乱的促销迷阵中,取得了不小收效。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聪明的做法一方面使得银行可以再次启动几近死亡的车贷业务,应对汽车金融公司的崛起,而利息回收率通过经销商得以保证,减少了坏账的可能;另一方面,在消费者对于“瞬息万变”的车价心有余悸,追求保值成为一种普遍消费心理的时候,无息贷款方式对于贷款者犹如一粒“定心丸”,因此,号召力自然比无休止的价格战要大。

  利益与风险的权衡

  虽然,经销商与厂商在市场份额与利益的驱使下,在汽车信贷业务上趋之若骛并且绞尽脑汁,然而在经济领域,无论什么时候利益总与风险并存。尤其在中国这个尚未成熟的汽车市场,孕育着无限商机的同时也暗藏着难以预测的风险。

  2004年,包括通用、丰田在内的外国汽车金融公司全面进入中国汽车信贷市场。与此前有些人猜度的中国将迎来汽车贷款消费春天的局面大相径庭,目前汽车金融公司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大经销商业务上,在个人车贷业务上几乎停步不前。这当然与《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锁定汽车金融机构发放汽车贷款利率在“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利率基础上,上下浮动10%至30%”而使其丧失了利率优势有关。而据金融公司有关人士透露,在个人车贷业务上,金融公司本身宁愿选择一种循序渐进而非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目前国内还缺乏一套与贷款消费有关的法规制度,如果贷款的用户不能按时还贷,厂商就需要相应的法规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通过合法的途径将用户的汽车收回以减少损失,而这一点目前的法规还难以保证。另一个问题是,贷款利率缺乏灵活性。在美国,不同客户在贷款时获得的利率可能相差很远。信用良好的顾客,贷款利率可能是6%,而对于信用状况不佳的顾客,贷款利率可能高达16%至18%,因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要作为坏账准备金提留。“只有收取了足够的坏账准备金,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才能制定更为开放的贷款规则,让更多的消费者有机会获得贷款。”

  那么,在主要银行对个人车贷全面叫停、汽车金融公司弃快求稳的大背景下,仍有厂商、经销商甘冒风险接手这块“烫手山芋”,他们是否作好了经受可能接踵而来的考验,是否已经权衡好了得失?

  无论如何,对于那些打算贷款的买车人来说,厂商、经销商的这一冒险举动,在一些银行向他们关上大门的时候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也许,这也正是冒险者们所追求的。

  黄蕾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汽车金融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