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轿车降价潮来势汹汹。到目前为止,国内15万元以下价位的中低档轿车品牌除了一汽捷达的态度尚不明朗以外,其他厂家都悉数加入了降价阵营。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谈论“中国汽车工业要不要打价格战”的问题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经部部长刘世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要中国发展汽车业并继续市场化进程,未来几年里,“价格战”就难以避免。他认为,价格竞争是目前中
国汽车企业竞争的最有力手段。“没有充分的市场竞争就不可能真正发展中国汽车业”,这是他一直坚持的观点。
说到“价格战”,人们会马上想到家电企业的“价格战”。从以前家电企业“价格战”的情况看,价格战应该有三大特征:一是针对竞争对手采取价格行动;二是不惜血本地抛售;三是它的结果是抢占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或把对手吃掉。
刘世锦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应由企业自主决策。以何种方式参与竞争,是否降价,降多少,也是策略性很强的行为。但是,从我国“入世”后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看,从国内消费需求增长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看,更重要的是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在今后可预见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汽车产业的价格竞争既是必需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这不是某个方面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客观经济规律在起作用。
刘世锦说,短期看,汽车价格与某个企业的决策有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价格最终要由相关企业及其竞争对手与消费者共同决定。价格竞争会有输赢,也会有一些副作用,但对全体消费者来说,对整个产业发展和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来说,利远大于弊。
以家电为代表的一批产业之所以发展得好,最重要的是因为经历了一个市场开放和充分竞争的过程
刘世锦说,在中国现有的诸多产业中,汽车产业是一个发展不够快、竞争力不够强的产业。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撇开对外开放方面的因素不论,仅从国内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有不少体制和政策问题需要分析和反思。这一点通过与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相比会看得更为清晰。
他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一批发展迅速的产业,其中以家电产业为代表。这批产业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供求缺口很大,进入障碍较小,生产者大量进入;(2)供求缺口逐步减小,竞争强度增加;(3)供求基本平衡乃至供过于求,以价格竞争为主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分化显现,生产和销售向优势企业集中;(4)在价格竞争的同时,质量、品种、服务竞争的重要性增强,行业平均利润率继续下降,企业间的购并、联合和其他形式的重组加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他说,尽管这批产业也存在着某些问题,但总体上是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在产品更新、技术进步、质量和服务、消费者受益等方面比其他产业表现得更为突出,也是中国“入世”后最具竞争力的产业。这批产业之所以发展得较好,最重要的是经历了一个市场开放和充分竞争的过程。
优势企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封或由政府指定的,必须经历一个市场竞争的“筛选”过程才能被“发现”
刘世锦说,市场导向的充分竞争解决了对一个产业发展至为关键的三个问题:
第一,优势企业“发现”问题。优势企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封或由政府指定的,必须经历一个市场竞争的“筛选”过程才能被“发现”。任何个人和包括政府在内的组织不能事先预知哪个企业是优势企业,今天的优势企业昨天或前天也不可能知道自己能够成功。这是必须经过市场竞争才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企业竞争力的学习和培养问题。“竞争力是通过竞争获得的”是一条基本原理。企业的营销、管理、研发、融资等等能力,只有在市场竞争的曲折经历中才能真正学到并积累下来,企业的组织、机制和制度才能随之逐步完善。所谓“企业规模”及其竞争力,并不仅仅是技术概念,主要是体制和机制概念。
第三,市场潜力的发掘和利用问题。竞争促进企业降低成本和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从而增加消费者剩余,促进新产品普及,使大量的潜在需求得以转化为现实需求。
刘世锦认为,汽车产业与家电产业同属组装加工制造类产业,在技术和市场结构性质上相近,如垄断竞争型的市场结构、对规模经济有较高要求、经过市场竞争后较高的产业集中度等。然而,汽车产业并没有表现出家电产业那种积极的发展态势和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经历一个市场开放和充分竞争的过程。
他说,从政策的角度说,尤其值得检讨和反思的是严格的市场进入管制政策和抑制性消费政策。由于严格的进入限制,加上产品品种和价格管制,形式上看中国有一百多家整车厂,但竞争是很不充分和受到扭曲的。抑制性的消费政策使已有的市场需求得不到释放,同时也使事实上并不充裕的生产能力处于过剩状态。有理由设想,如果市场进入政策和消费政策较为合理的话,中国的汽车工业可能出现大不相同的局面,优势企业的发现、企业竞争力的培育和市场潜力的发掘等问题都可能得到较好解决。
没有重复建设就没有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失败者会被淘汰出局,这个过程无法替代和省略
“对通过竞争促进汽车产业进步的主张,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这些观点或看法又涉及到产业发展的基本问题,有必要加以讨论和澄清。”
刘世锦说,以往采取严格进入限制的一个主要考虑是防止“重复建设”。市场经济的一个常识是,竞争要有一个以上的进入者。而一个以上就是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重复建设就没有市场竞争。重复不是没有代价,市场竞争的失败者会被淘汰出局。但是,这个过程无法替代和“省略”,好的情况下只可能被缩短,否则不可能解决前述的优势企业发现、企业竞争力培育、市场潜力发掘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问题。与其他方式相比,这种方式可能是代价最低的。
当然,在中国既有的体制状态和发展阶段下,重复建设不是不存在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刘世锦说,这些问题一是行政性的重复建设,这种行为基于与传统体制下“投资饥渴症”相同的动机,拿着公家特别是政府的钱,主要关心上项目(只要上了项目,一切好处就都有了),而不大关心投资后果;二是由于信息和知识的缺乏,容易被短期的市场信号误导而盲目投资;三是高保护和抑制性消费政策导致过高的汽车价格,给了潜在进入者过强的投资刺激。
刘世锦说,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办法,应当是改革投资体制,使政府尽可能地退出直接投资过程,建立起能对投资后果切实负责的新机制;加强信息的搜集、研究、服务和相关知识的传授,以减少投资中的盲目性;通过政策调整降低汽车价格,纠正扭曲的价格信号。
刘世锦说,简单的进入限制无异于“把小孩和脏水一起泼掉”。按照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现有的市场结构和企业数量来确定中国的“定点企业”,是一种只要市场竞争结果而不要市场竞争过程或机制的做法。我们经常拿美、日、德等国几家汽车大企业与中国百余家企业相比,说明中国汽车工业的散、小、乱,但是美、日、德等国的大企业是如何形成的?需要提及的一个历史事实是,美国曾经有过两千多家汽车企业,现有的三大巨头企业,是经过上百年的竞争、淘汰、兼并、联合而形成的。
只要在近几年内调整严格的市场进入管制政策和抑制性消费政策,让市场比较充分地竞争,国内汽车业抵御冲击的能力将会显著加强
刘世锦说,中国汽车企业面对“入世”的最大挑战是汽车价格比国际市场高。人们普遍担心“入世”后,国外有价格优势的汽车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挤垮国内的汽车生产企业。对此,他认为,只要在近几年内,国家调整严格的市场进入管制政策和抑制性消费政策,让市场能够比较充分地竞争,消费潜力得到挖掘,逐步形成一个消费需求增加、生产厂家的规模扩大、汽车价格逐步下降的良性循环,这样,经过几年的时间,国内汽车价格会与国际市场价格比较接近,抵御冲击的能力就会显著加强,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
另外,刘世锦认为,目前国内的轿车大都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合资公司生产的,“入世”后,恐怕也是这些公司受冲击最严重。所以,跨国公司会在“是在中国投资设厂生产就地销售,还是在境外设厂生产再把产品向中国市场销售”之间进行平衡。刘世锦的判断是:如果我国按WTO的有关条款调整好相关政策,鉴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跨国公司会把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把更多的制造乃至研发内容放在中国。这对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力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段树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