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正文

得以鱼 且得以渔

http://auto.sina.com.cn   2012年01月29日 17:55   汽车公社   字号:

  文:杨丽婧

  “市场换技术”的成与败再次成为2011年的争论焦点,对于东风,合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帮助集团走出困境,而且,在“乾”D300计划中,合资还将成为“反哺”自主品牌的助力器。

  聊起来东风十多年来的合资之路,两代东风人的感慨都从回忆开始。

  “当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一次性投资成本,不得了,光每个月利息都算不清要卖多少台车出去。”神龙汽车技术中心科技及综合室经理程宗连回忆说。

  东风本田销售部郑胜的记忆片段更加清晰,“我们每年都会开商务大会,有好几次,我都在活动现场给我妻子发短信,内容是一样的,‘会议开始了,又在放回忆公司过往的视频,我还是非常感动。’”

  程宗连是东风第一批参与创业的人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加入东风,1993年5月,在神龙汽车最困难的时候从十堰来到武汉,加入神龙汽车产品部。而后者是新一代东风人,2004年11月,在东风本田成立第二年,成为销售部一员。

  神龙的教训

  1988年,东风开始在各个专业厂抽调一部分人学习法语,开始为建立神龙做准备。一部分人送到了武大,一部分人送到了湖北汽车学院,这些人后来绝大部分都进了神龙。

  “因为不可抗因素,项目耽误了两年时间。1988年的时候上海大众刚刚出产品,等我们起来时,大众的车已经卖出很多了。”由于错过了最佳时机,1992年神龙成立时,一汽大众捷达和上海大众的桑塔纳几乎已经占据了整片国内市场。神龙7号楼4层的研发中心办公室里,程宗连从书架中拿出暗红色的“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分卷1992?1999”,这本书记录着神龙初建时的历史。

  由于产品和战略决策失误,成立后的神龙并没有按照预期的轨迹发展。在神龙公司,中方拥有超过70%的控制权,一方面神龙公司经常把一些国有企业的老毛病带入合资公司,此外,由于法方话语权相对较少,利益驱动力不足,不愿意把核心技术拿来中国,甚至消极怠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法双方在经营管理上矛盾不断。

  开足马力推出的第一款产品富康不被消费者认同,这让东风和神龙非常神伤。当时,中国人不喜欢两厢车,因为富康“没有屁股”,包括一些老干部,单位里买富康送给他们坐,他们都不愿意坐。那时候的老观念认为,富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轿车。

  但是,这些压力并不致命,真正导致从1992年到2002年10年公司一蹶不振的原因是一次性投资过大。100多亿元的贷款建设,年均13.3亿元利息,相当于全部职工一年的工资。时任神龙公司总经理刘卫东说,“放谁身上也难以干好。”

  程宗连告诉本刊记者,其实在前期规划时,合资双方已经意识到分期投入更利于企业的发展,但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神龙必须在5年内实现15万辆的产能。因此,神龙无奈负重上路。

  神龙的教训成为东风公司未来合资之路的经验。2001年与台湾裕隆汽车公司合作创立风神汽车公司;2002年,神龙公司提升合作框架、与PSA集团合作,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组建;2003年实行全面重组、与日产合资成立“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以及一个月后组建东风本田,东风皆遵循“滚动式发展”的扩能之路,以最小投资换取最大收益。

  弱企难合资

  2004年11月,刚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的郑胜经过招聘面试,进入东风本田。几乎同时,远在花都的东风日产无奈停产整顿,神龙汽车巨亏成为定局,并开始酝酿裁员,这时候,对于2003年开始起步以一女多嫁为特征的“东风模式”,被业内痛批,公司内外,风声鹤唳。

  2003年6月,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诞生,它被称为迄今为止中国汽车行业合作规模最大、人员最多、合作层次最深、领域最广的合资项目。当时的集团业绩已经开始见起色,有位记者就曾问过时任总经理、现任工信部部长苗圩:“东风实行全面重组,是否扭亏为盈的良好业绩为东风提供了一个最佳的整合时机?”这位东风模式的缔造者回答道:“当然,过去我们常讲‘弱国无外交’,弱势的企业根本没有谈判地位。”

  弱企难合资。与日产打包合资之前,东风也曾与多家外企进行过洽谈,结果都不尽人意。1998年,东风和福特谈判时对方仅开价2亿美金,东风不能接受,最终不欢而散。原因就在于当时东风身处困境,谈判筹码少,十堰基地和职工也是福特不愿意接纳的包袱。

  就这样,在众多原因的促使下,2003年,东风倍受争议的“一女多嫁”合资模式就此形成。

  提升为与法国PSA集团的合资公司后,神龙的日子好了一些。“特别是307出来,”说起之后的变化,程宗连的眉头舒展了许多,“毕竟是个三厢车,卖得不错。在那个最艰难的时候,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同年,程宗连所在的产品部与质量工程部等四个部门合并,正式组建为现在的技术中心。此后,中方与法方真正实现“联合研发”,中方从前期就开始介入开发。

  神龙汽车开始重新驶上轨道,东风本田也开始蓄势待发。

  “我比那些2003年进厂的前辈要幸运一点。”2011年12月22日,郑胜还清楚记得当年初次接触东风本田的场景,皮肤白净、留着小板寸头,郑胜比实际年龄略显年轻。

  2003年6月18日,东风本田在武汉万通有限公司的旧址上直接改造成立,但是成立之初,改造也仅仅只进行了一半。“有些前辈就说,你看你现在来多好,现在各种工作条件都配备了,2003年来的老员工一度要去厂区内拔草。”当时东本接手老万通的旧厂房时,老万通已经停产了很长时间,厂房破旧,当时厂房旁边的杂草能有一米多高。

  售后服务部杨游宏2004年年初进入东本本田,在进入东本之前,杨游宏在东风零部件公司从事发动机试验工作。32岁时作为东风老员工调任到东风本田从事售后服务工作。“刚进销售部时我几乎没有概念,2004年第二代CR-V上市的时候,我到西安迎春店,当时我们借广本的网络,所以广本的销售督导也在,我也在。你们应该知道,一般新车刚运到展示厅的话,里面座椅还贴着膜。我当时跟他说,‘我们原车是贴着的,不能摘。’他当时瞟我一眼,‘你懂不懂’,上去就摘了。”

  当时,东风本田还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因此与广州本田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合同,借用42家广本经销店销售CRV。寄人篱下的滋味并不好受,这一点杨游宏深有体会。但是直到2005年4月底合同到期时,东本依然只有三十几家4S店建成使用。最后迫于销售压力,又与广本签订了延长一年的合同。

  2004年到2006年,东风旗下四大合资公司都在经历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幸运的是,这样的情况持续没有多久,因为市场开始重新驶上增长轨道,从2006年起,度过了磨合期的四大合资公司开始高速发展,并借助中国车市五年左右的高速增长期迎头赶上。

  从摩擦到融合

  外方文化和理念的渗入,并没有掩盖空气中依旧漂浮着的国企气息。“前段时间,我们单位刚举办了一个活动,可惜我没资格参加。”说到这一点,郑胜笑得合不拢嘴。2011年12月初,东风旗下在武汉的各家企业,邀请了武汉本地的多家学校、医院,在汤湖公园共同举办了一场“千人姻缘会”,为员工解决个人问题。这种久远的老国企“福利”出现在了东风的合资版块之中,展现了合资公司人性化的一面。

  借助合资,东风完成了全面变革,这个深山里保守、包袱深重的老国企开始焕发出慑人的竞争力。从当初创业初期举步维艰到如今跃立潮头、反哺自主,哪些因素成就了东风旗下合资公司如今的瞩目?

  当本刊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各家合资公司的不同对象时,大家的答案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合资最大的影响是理念上的,表现在企业的创新和管理方面。

  在采访过程中,所有人,包括合资企业之外的商用车版块、自主板块的工作人员,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一个词:量化。杨游宏感慨地说,“当时日方引进的量化、市场动态在原来的国企里是没有的。我们现在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量化,没有任何事情量化不了。所有东西出来都是数字,一堆数字,所有东西都是可视化的。”

  得以鱼,并得以渔。最初东风希望借合资换取高、精、尖技术,而如今,在积累外方外溢技术、储备自主品牌人才的同时,东风理念也得以革新。

  如果把东风各家合资企业放在中国汽车行业和合资进程中考量,他们不仅是当下合资汽车公司各自模式的代表,同时也是击破“一女多嫁”模式导致东风沦为单纯投资公司这一观点的最有利证明。

  如今,由于各合资公司积累的资金和经验、技术、人才,继启辰之后,其余三家合资公司的自主品牌也将相继上马,而整个东风的“大自主”计划也进入了议事日程。

  从2006年开始,合资版块开始成为东风业务的主要单元,超过70%的销量均由合资公司完成,超过90%的利润来自合资公司。

  不过,和上汽、一汽合资版块相比,四大合资公司中除了东风日产名列前茅之外,其他三家都在十名之外,按照2016年东风合资公司版块销售总量将实现350万至360万辆的发展目标,东风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编辑:李欢)

评论(0)
分享到:
6.39K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