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现在每卖出一辆车都是超出任务之外的了,慕尼黑总部今年给中国下达的12万辆的销售指标,在今年前三个季度的时候就被完成了。除了中国市场普遍好于全球市场的共性之外,宝马之所以在中国赢得巨大的市场份额,离不开一位“汉语哥”。
被称为“汉语哥”的是宝马大中华区总裁史登科博士。他是典型的德国人,个子高高的,高鼻梁。与其他跨国公司老总相比也非汽车科班出身,却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吃中餐的习惯和用筷子的熟练程度不逊色于国人。他曾两度在北大学习汉语,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将近20年。每每在宝马举行的发布会上,除了汉语流利外,还时常能说出北京味儿。以至于在他讲话的时候,同样来自德国的同事需要借助翻译来个汉译英。以至于有网站搞笑般把他简历中的民族直接写为了汉族。
这两天,来自江南沪、浙、闽、粤三省一市的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首都博物馆免费展出,诸如厦门的漆线雕工艺、晋江的布袋木偶表演、梅州的民间歌手表演等。要不是展览的背板上印有宝马的LOGO,很难想象,把这些几乎失传的成果汇聚在一起的居然是宝马。
类似于这样的展览每年都会举行一次。这个被称为“宝马文化之旅”的主题活动已经举办了四年,行程逾万里,足迹遍布13个省及直辖市,寻访各类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百余项,捐助非物质文化遗产35项,而每到一站宝马的角色似乎变成了“花钱之旅”,对于那些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马就不同程度地对传承人进行资助,四年下来累计捐资超过400万元。
习惯称其为“老史”的宝马公关总监李英君说,宝马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操盘手就是老史。尽管受资助的传承人可能不会成为宝马车主,但是史登科说宝马有责任避免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消亡。
如果说把史登科看作只会说汉语就错了。宝马团队的人说,老史是个典型的中国通,宝马的决策都来自这位“汉语哥”对中国给力的把控。
比如,今年8月宝马5系长轴距版在上海发布,地点不仅鲜有地放在了黄浦江畔,哪怕是用于5系发布的背景板上,都是中国山水画和荷花,甚至找不到车的身影,十足的中国味道。会场内,与5系40年历史中每一代车型相对应的,都是中国当时的重大事件。而不久前,宝马还成为了把鸟巢变成第一个商业演出的舞台,邀请罗大佑、羽泉、黑豹、唐朝、郑钧、许巍、陈奕迅、张靓颖等不同时期华语歌坛的代表人物,演唱最具时代特征的作品,而这一切是为了宝马3系诞生40年。又比如,宝马7系今年在中国的销量轻松超过1万辆,成为豪华车市场中无可争议的第一,于是宝马就把“第一”和海拔最高的西藏结合起来,在拉萨玩了一把“巅峰之悦”。
我认为,史登科做的“一横一纵”的两件事情对于宝马在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一横就是淡化宝马的年龄定位,不再仅仅局限于商业大鳄或者艺人大腕,各行各业的高端人物都是宝马的适用人群;一纵则是通过开展诸如汶川地震捐款、资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功夫在车外”的项目,体现企业责任,从而带动将近60万宝马车主的社会责任,借此改善中国车主的形象。
宝马在驾驶乐趣上一向“绝不妥协”,但宝马在中国又是妥协的,这种妥协就是完全融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