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购沃尔沃专题 >正文

没有不可能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2日 16:44   汽车商业评论 字号:

  没有不可能

  李书福是一个善于制造意外的人,最为外界所知的莫过于他早期的种种雷人语录,行动上也是如此。有一次李穿身中式古装弹起了古筝,曲目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连他最亲密的朋友都不知道他还会这一手。在电视里看到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的时候,他突然哭了,这也和李给外界的印象相去甚远。

  近年来的李书福改变不少,已经很难再听到他的狂言妄语。在3月30日吉利收购沃尔沃北京媒体沟通会上,李书福的开场白是标准的中国风格:“首先我要感谢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部、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以及中央有关部委对吉利并购沃尔沃这项工作的关心、帮助和指导。”

  他用下面这段话结束了当天的发布会:“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利汽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制造到自主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健康的成长起来了。我们沐浴着党的阳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断攀登科学技术新的高峰。我们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关于走出去、引进来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

  由于与标准的李氏语录反差太大,台下发出一阵哄笑,台上的李书福依然严肃和真诚。《汽车商业评论》了解到,在沟通会次日,吉利高层遍邀政府和中央核心媒体高层,在钓鱼台国宾馆做了庆祝晚宴,沃尔沃在华高管也出席,双方宾主尽欢。

  的确,这看起来是不可能之事。姑且不考虑瑞典人的感受,单让美国人接受花落中国的结果就几乎无望。

  2006年中国南汽和上汽收购MG罗孚,正是福特从中作梗抢得ROVER(罗孚)品牌所有权。或许这是因为对当年上汽拒绝与它合资转而选择通用汽车的报复,但是,就整体的政治经济学大氛围而言,将沃尔沃放手给中国人并不容易。

  3月31日上午的独家专访中,《汽车商业评论》记者问他:“外媒把你和亨利·福特做对比,你觉得吉利造车到现在十几年时间,做到今天有多少是运气成分?”

  “亨利·福特是非常伟大的,这个评价太高了,我也接受不了,我们还在实践和探索,我们在不断地学习。任何事物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指的就是运气,我们谋事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历史机遇对我们也很照顾。”

  这是一场历时8年的马拉松式追逐,李书福以自己的远见、恒心、耐心和智慧取得了最终胜利。以罗斯切尔德为代表的全球顶尖梦幻组合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使收购成为中国汽车史乃至工业史上最大手笔的一桩交易。

  颇为戏剧性的是,事件的两位主角——李书福和穆拉利已经不是第一次打交道,两人早在12年前就有过来往。

  1998年,李书福最初注册的汽车公司名为“吉利波音汽车公司”。这个名字源于李书福当年看过的《波音传奇》(又名《波音帝国》),这本书成为了李当年从电冰箱和装潢材料行业出走转行做汽车的原动力。他为书中那位波音飞机创始人着迷,于是把波音的名字用在新公司的招牌上。

  此举惊动了波音公司,对方从香港派了两名律师欲与李书福打官司。其时艾伦·穆拉利是波音公司执行副总裁、波音民用飞机集团总裁兼CEO。此外,“吉利波音汽车公司”还惊动了大洋彼岸的福特,他们以为波音要在中国造汽车,一度派人去实地打探这个可怕的未来竞争对手。

  经过与波音律师的交流,李书福最终放弃了“波音”二字,改公司名为吉利汽车。9年后的2007年,穆拉利被比尔·福特请去,以拯救财务巨亏的福特汽车。又3年后,他再次遇到了当年差点与之打官司的中国人,并把沃尔沃托付给了他。

  2010年3月,福特和沃尔沃签署协议,双方将不再有关系。如果穆拉利懂中文,也许他会对沃尔沃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而他对李书福说的则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经验

  时间再回到2009年2月,自1月向福特拿出精心设计的收购计划后,吉利去英国拜访了福特和沃尔沃的高层;3月,福特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的竞购者之一。

  接下来的4月,赵福全和张?秘密去瑞典拜访了瑞典副总理,也就是本次参加签约的瑞典官员。“还见了瑞典工会的领导主要是宣传吉利和中国汽车市场。”赵福全对《汽车商业评论》说。

  此时,吉利对于沃尔沃的情况已经掌握了很多。“你知道他们关注什么,另外知道怎么样去合情合理地让人家接受我们展示的东西。”赵福全说,“我当时采取的办法就是董事长要求的讲道理摆事实,告诉他们我们怎么过来的,另一个讲未来、讲前景,尤其是我们在北京车展上海车展的那些东西,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还有我们的研发平台化。”

  2009年“五·一”期间,李书福率领谈判团飞赴瑞典考察沃尔沃和萨博;6月,又会见了沃尔沃的所有高层;10月28日,福特宣布吉利成为优先竞标者;11月,李书福先后飞赴美国、英国、瑞典,与福特、沃尔沃的管理层、工会代表、瑞典和比利时政府官员进行商谈,达成初步协议。12月23日,福特与吉利就包括投资规划、运营管理、知识产权、付款方式等在内的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

  但是最终直到签约前4天,双方才把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合同谈完,这对于福特来讲是最为敏感的地带。

  “因为沃尔沃和福特作为父子关系已经10年了,这是个分家的过程。我们要弄明白,哪些是沃尔沃拥有、哪些具有使用的权利,而这个过程中吉利又有哪些权利。实际你说沃尔沃什么值钱呢?一个是品牌,一个是技术。如果品牌没有技术支撑的话品牌也很苍白。技术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体现在知识产权,这就成了谈判的核心了。”赵福全说。

  事实上,能如此顺利地拿下沃尔沃,吉利之前对锰铜和DSI的收购积攒了良好的经验,他们可以很快发现企业的内在价值并尽量速战速决。此外,两笔交易做下来,吉利也收获了海外整体收购的经验、方法与模式。

  沃尔沃之前,李书福向媒体津津乐道的“2009年最满意的工作”就是DSI,对李来说,这完全是一场意外的邂逅,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2009年1月,随着最大客户双龙破产,已有80多年历史的DSI也快到了步其后尘的地步。该公司的最大股东是位中国人,他从中国区总代理做起,逐渐拥有了18.75%的股权,公司面临破产时,他开始四处寻找能接手的中国企业。

  1月初,这家股东找到吉利,希望对方收购剩余股权,事后按照4:6重新分配股份,吉利对这门找上门来的生意表现出极浓厚的兴趣。

  吉利副总裁兼财务总监尹大庆详细研究后却发现,DSI有32位股东,股权分散,按此方案收购非常复杂,此时又是沃尔沃项目的关键时期,吉利已无精力心有旁骛,事情被拖了下来。

  2月12日,吉利沃尔沃谈判团队飞赴伦敦面会福特、沃尔沃高层,次日晚6点飞回国内。14日,吉利召开全国经销商大会布置2009年销售战略,会后来不及出席晚宴,以吉利副总裁、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赵福全为首的项目组驱车从杭州到上海,乘班机飞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在飞机上度过了时差混乱的情人节之夜。

  此时距DSI大股东邀请已过去一月有余,对方到了什么情况全然不知,李书福给赵福全的任务是“过去看一下有没有合作的机会”。

  抵达墨尔本,下飞机后随行人员买了张当地报纸,“DSI已于昨日破产”的消息赫然在列。赵福全心中暗喜,技术专家出身的他懂得DSI的价值,破产意味着收购价格更低、程序更简单。

  16日,项目组实地考察DSI,公司总裁告诉赵,他的名片上除了名字还有用外其他都没有意义了,破产后企业已被普华永道接管。

  一周后,项目组回国与公司高层开会研究收购可行性。会议只进行了半个小时,赵的发言是“你们让我讲,我就说仨字:值,值,值!”

  赵的判断是有根据的,仅DSI的研究中心和加工设备两项,新建的话分别需要2亿和5亿元人民币。80多年沉淀下来的技术更是价值不菲,例如自动变速箱里面的回转油路加工要求精度非常高,一般做法是表面剖开后加工再拼,但DSI的孔加工设备可以直接打出弯孔。这种加工能力对于国内来说不可思议。

  李书福当场拍板——“那就买吧”。

  决定下达后,总裁杨健与尹大庆、赵福全飞抵墨尔本,准备参加普华永道发起的竞标。这次吉利还是委托罗斯切尔德在当地寻找法律和财务顾问。2月25日,吉利与罗斯切尔德、Baker & McKenzie律师事务所、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签署了服务合同。对DSI进行评估的同时,吉利内部的收购团队也进行了明确的谈判分工。

  3月26日,李书福亲赴墨尔本考察,在看了DIS的设备和研发中心后,他迫不及待地催促尹大庆不必再纠缠于合同细节,马上签!27日,协议签署,距赵全福踏上澳大利亚土地仅40多天,吉利便完成了自己的首次海外全资收购。

  此时距签约收购沃尔沃还有一年零一天,吉利完成了一个全方位的实战预演。

  吉利

  在日本拿到博士学位的赵福全是在1997年4月进入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2003年6月起任戴克技术中心研究总监。2004年他选择回国,加盟沈阳的华晨,担任副总裁兼研发中心总经理一职。2006年底,他进入吉利集团,职位相同,但空间大了很多。

  3月24日,陪同李书福前往瑞典之前,他在杭州告诉前来采访的《汽车商业评论》记者,在进入吉利的第一次企业经营年度大会上,专门给他留出1小时,做技术体系整合的工作报告。

  他说:“我提出来,分兵作战、星星点火,一是形成不了合力,二也不会有产出,三是重复劳动太多、浪费巨大。因为20人做车,连一个车门都做不好,200人就能干出一款车来。一个团队有200万元人民币啥都干不了,5个团队合在一起的话就有1000万元,就能买点研发的基本设备。”

  赵福全的建议得到了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和总裁杨健的高度赞同。《汽车商业评论》估计,在这次并购沃尔沃交易中,李书福所创造的平台同样令很多人得以展示才华。

  罗斯切尔德银行对李书福的交易帮了大忙。他们中包括这家银行的大中华区总裁俞丽萍(Jennifer Yu)、汽车业务三巨头之一梅瑞克·考克斯(Meyrick Cox)、顾问汉斯-奥诺夫·奥尔森(Hans-Olov Olsson)和欧洲公司副董事长培尔·吉林哈默(Pehr Gyllenhammar)。

  富尔德律师事务所企业业务律师克里斯·鲍恩(Chris Bown)以及知识产权专家阿芙丽尔·马丁戴尔(Avril Martindale)等来自全世界的其他领域的精英也共同帮助李书福完成了交易。

  另外一些人也许更为重要,他们已经是吉利的一员,在收购完成后还将发挥巨大作用:副总裁沈晖、副总裁童志远、负责内控和国际业务发展副总裁张?、兼并与收购总监袁小林、财务总监尹大庆、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其中前4位基本上是因沃尔沃项目而加盟吉利。

  最先到来者张?曾任英国BP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BP集团财务与内控高级顾问。参加吉利收购英国锰铜公司股权后半程谈判之后不久的2007年2月,张成为吉利汽车负责内控和国际业务发展的副总裁。

  不久之后,李书福给了张一个新的任务——研究收购沃尔沃的可行性。张曾在香港南华集团、西班牙新世纪公司、壳牌集团等跨国企业担任要职,熟悉国外企业运作,在财务、内控等领域有资深经验,做收购预研可谓人尽其才。

  2009年1月,局势峰回路转,张牵头组织的项目团队进入加速阶段,他向李书福推荐了自己在BP集团的同事袁小林。

  袁曾任外交官,2000年进入BP,负责重大并购项目,曾参与和主持英国北海油田、荷兰炼油厂、美国润滑油厂、韩国化工厂等股权交易项目,对吉利来说,袁简直是为沃尔沃而生的人。2009年4月,李书福成功说服袁加盟吉利集团任兼并与收购总监,外交官的经历让他后来接替王自亮成为了吉利新闻发言人。

  至谈判已和福特达成初步意向时,李书福已经开始物色能够胜任跨国公司管理和运营的人才。菲亚特集团中国区董事和副总裁、菲亚特动力科技中国区CEO沈晖进入了他的视野,沈还曾在博格华纳集团等公司任职,浸淫汽车行业多年,有美国和欧洲企业管理经验,当时正负责菲亚特与广汽的合资谈判,再合适不过。

  “有个大项目,你来不来?”这是李书福邀请沈晖的原话,听着就像在楼道里碰见隔壁邻居,叫声“走,下楼帮我搬点东西”一样轻松自然,然后,邻居就跟着他下了楼。2009年11月30日,菲亚特谈判刚刚结束,沈正式成为吉利副总裁,加入谈判团队,第二天就出现在飞往欧洲的航班上。

  李书福仍不满足,他要为自己的豪华阵容再添一枚砝码,这次是童志远。童曾任北汽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北京奔驰高级执行副总裁,主持北汽引进奔驰的谈判,后任华泰汽车总裁兼CEO。李书福看重的是童志远精通中国市场、有豪华车工作经验,他将是李实现沃尔沃国产化的重要助手。12月初,童加入吉利任集团副总裁。

  不得不承认,国内任何一个汽车企业想同时招揽到这些人才绝非易事,他们为着同一个目标——沃尔沃聚集在了吉利。再加上曾在杜邦和克莱斯勒工作,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从华晨加盟吉利的尹大庆和赵福全,吉利拥有了一支出自八国联军的顶级高管阵容。

  有一点也许是李书福都没有事先想到的,收获沃尔沃、拥有大批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吉利迅速蹿升为中国最具人气的汽车企业,会吸引更多人才加盟为之效力。

  即使是全世界的汽车界,也都是个不大的圈子,职业经理人在不多的公司之间频繁跳槽,他们不为生存担忧,真正吸引他们的只能是有前景、有挑战性、有成就感的项目,吉利加沃尔沃,满足了所有要求。

  李书福聚集人气的能力远不止这些。吉利为收购沃尔沃而成立的北京吉利万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吉利凯旋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成功完成了筹措120亿元人民币收购资金的任务。如此业绩,实为罕见。2008年3月,也就是福特明确拒绝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要求后不久,《汽车商业评论》在吉利北京办事处拜访了李书福。他在送记者上电梯的时候突然有些调侃地说:“这么多年来,我们为什么能够有这样顺利的发展,关键是有一个好名字,因为我们叫吉利。”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

转发此文至微博 | 评论()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