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产业链突围,江淮管理有道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6日 08:46   《中国商人.汽车人》 字号:

  一个有着稳健作风、始终牢记本源的企业,未来制胜只需要一点,那就是强大的管理能力。而这,正是中国自主品牌与合资企业之间的最大差距。江淮正在努力。

  没有谁会否认,这是一个坚韧的企业。尽管它的身份,只是一个地方国有企业。

  按照以往的经验,这样的企业,是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渐行渐远,最终淘汰??但地处华中地区的江淮汽车,却打破了这样的规律,甚至创造了奇迹。而同处安徽,先后有一批原本一流的生产制造企业,今天已经消亡。

  从20年前的濒危,到20年后的重生,江淮实现蜕变。这个地方小厂与主流艰难对接的过程,让人叹其不易。在强手如林的合资品牌与有政策护航的大型国有集团之间,加之近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江淮与奇瑞将重组“大安汽”的消息,更将江淮置于“重组”与“被重组”的讨论之中,但这个企业硬是在多重夹击中,博得了中国汽车市场的一席之地。这是不屈的表现。

  它还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强,但它,却备受尊敬,如其董事长左延安,被业界誉为最受尊敬的中国汽车人。

  当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时,注定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将展开一场更为激烈的博弈之战。在中国几十年的合资时代中,前者一直都以巨大的优势压制着后者,但未来,因为后者的崛起,被动局面并非不可能改变。

  至少,对于左延安所带领的江淮汽车而言,在为这样的梦想而努力。这不是凭空之想,在诸多分析人士眼里,江淮固然低调,但论未来的竞争力和发展力,它却是最为强大的中国自主车企。

  必须承认,相比于其他车业同行,作为地方企业的江淮,一直都没有得到太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援助,在最困难的时候,甚至去卖过沙发、老鼠夹、旱冰鞋。“我们没有吃过一口偏饭。每上一个新产品都是磕头买进来,烧香卖出去,在市场里提篮叫卖。” 左延安说,“但对别人得到的支持,我们一点也不眼红。市场化的生存培育了我们抗风险的能力,这也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2009年,江淮成功实现战略转型;2010年,江淮要实现突破发展;而未来5年,江淮汽车150万辆的产销目标不仅要实现,那时,即将离任的左延安,应该也为江淮汽车应对更激烈的全球竞争,打好了伏笔。

  全产业链突围

  很少有哪家汽车制造商的发展经历,能像江淮这般跌宕起伏。

  曾经,只有底盘配套业务的框架,在一次次备受争议的战略转型中得到叠加与充实——业务范围从客车底盘延伸到全系列轻、中、重型卡车,客车、多功能(MPV)商务车和SRV以及轿车。纵观中国乃至全球,如江淮这般选择全产业链模式发展的企业,鲜有案例。

  按照传统观点,一个资源有限的企业,短期内未必有多线作战的能力,过长的投资战线对公司的业绩势必形成拖累,因为这很可能导致本就贫乏的资源过于分散,反而无法集中利用。因此,少有得到政府扶持的江淮汽车,总是会被某些观点评价为“不安分”。

  然而,江淮的多线作战,是被逼出来的一条道路。非常时期,不进新领域,就意味着发展的受限,从来都是依靠自身的江淮,必须要凭借多重业务的互补性来增加竞争力。如左延安一直所强调的:“真正的企业是不靠扶持的。”

  被认为是“弱者”的江淮,必须要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左延安希望建立起多元的利润支柱,就像其对产品的推广思路那样——“总有一款适合您”。虽然相比于某些同行高调的扩产上量行为,江淮难免显得有些传统,甚至格格不入,但很多时候,这个企业的决策又能在平静中爆发出最大效应。

  最好的例证,在当下各大客车企业开始进行自主配套的背景下,江淮的底盘业务已经出现萎缩,但所幸,江淮已经先行一步,并未受到冲击。

  这样的做法,固然是与江淮受资源限制的因素相关,但也与左延安的“逆势而谋”的个性高度吻合。分析人士一致认为,左延安的决策有着典型的逆周期投资的风格。当一个产业里打得火热、泡沫四起的时候,他认为进入成本太高,选择按兵不动。而在泡沫破灭,危机暴露之后,他就会冷静、果断地出招。

  当然,迎接黎明的曙光势必会经历漫长的黑夜。江淮的转型,并非没有阵痛期。

  2005年,江淮因重卡投资较大且市场竞争激烈,出现了上市后的首次亏损;2006年,江淮16年来首次出现了企业增长速度低于全行业平均速度的现象,被挤出了行业十强;2007年,轿车上马使得江淮更是处于战略转型的特定时期,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公司在销售收入增加的同时,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有所下降。

  然而,左延安所确信的是,江淮的探索都是在可控范畴之内。无论是MPV还是SRV,都是在为乘用车开发积累经验,而以底盘、发动机和变速器为主的核心部件自制,直接保证了整车配套体系的独立化,这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拥有的能力。

  2009年,江淮成为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据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江淮全面丰收,公司被轿车项目所拖累的局面完全扭转,自2007年开始涉足的轿车业务终于步入盈利的临界点。在诸多的投资机构评测报告中,江淮被评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综合性汽车企业。

  走综合产业这条“不大流”的路,左延安早就认准了,综合效应的发挥,也只是时间问题。资源与战线之间的冲突,势必隐忍,一旦基本框架成形,产品谱系全面,动手术的时机就到来了。

  “近10年我们不是在布局吗?一直在做加法,现在布得差不多了,轻卡是核心业务,乘用车是战略业务。这时候该剪枝的要剪枝,该调整的要调整,要使公司整个结构处于非常合理的状态。”左延安已经放出了这样的话语。

  无需讨论加法与减法的具体做法,他决策的一贯原则即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而不可否认的,江淮的全产业链条,如果能够在未来几年内逐步理顺,将会持续发挥综合效应,这将成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

  根据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江淮将在2010年迎来最为稳健的发展时期。

  具体而言,公司利润最大来源的轻卡业务与MPV业务,无论是销量增幅与毛利率波动,都仍是发展基石。轿车更将成为江淮的最大看点,新车型同悦与悦悦均已获得市场认可,并开始上量,加之此前的和悦轿车,按照行业观点,江淮整个轿车业务将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盈利能力呈向上趋势。

  成本优势凸显

  2010年的中国车市,尽管大势依然走高,但不一定会是一片坦途。

  一个最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在于包括钢价在内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对于江淮汽车而言,作为生产资料的轻卡将会受到最大影响。据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分析,若钢价上涨幅度超过预期,为规避成本压力,轻卡将存在提价可能,因此对江淮轻卡盈利能力持以谨慎评级,保持平稳或者有限的下滑都是存在可能。

  但当“成本”二字用于江淮之时,相比于其他车企,无论是合资还是自主,这个企业应该拥有更优秀的控制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20年,左延安通过极强的成本控制能力,为江淮资金链条提供了最大的保证。

  2001年,江淮汽车和现代汽车合作瑞风项目。这个项目的全部建设总投资是5.8亿人民币,在中国同行的发展史上,江淮的投资额度可能是最小的,但速度最快,标准最高,产品热销所迅速收回的市场效益,也促成了资本的良性循环。

  2007年,江淮上马轿车,18亿元的资金投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同样在荒地上建起了自己的轿车基地与厂房车间。而从当时上市公司的通告来看,左延安是采取了与MPV共用生产线的做法,也即改造旧有资源,这比重建生产线的方式要节省太多。

  “江淮的这几年,在国内所有汽车企业中的投资是最少的”,民族证券高级分析师曹鹤说,“我看过江淮这几年的财务报表和内部计划,财务漏洞是非常少的,而且,江淮的银行贷款也一直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

  居家过日子,捂紧钱袋子,不盲目上量,不疯狂扩网,管理费用维持稳定,左延安能省则省。从一家地方小厂起步,并没有得到国家大力扶持的江淮,所能依靠的,只有自身的滚动发展,控制成本从建厂阶段就已经开始,“赚了一点钱或是借了一点钱都是很珍惜的”,左延安的这句话,听似有点“不大气”,但在浮躁的汽车制造业中,能够始终传承这一点,却是一个企业的福分与生存根本。

  因此,即使钢价上涨超过预期,但江淮2010年已通过提前签署采购零部件协议,储备原材料的方式来控制成本上涨。加之受益汽车下乡政策的持续、销售网络的持续下沉以及江淮轻卡在低端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销量的扩大也将摊薄成本。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江淮拟在山东建厂,以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以及公司轻卡产品齐全的优势。从这个角度来讲,江淮轻卡盈利能力保持与2009年同等水平,难度并不是特别大。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江淮的乘用车业务。虽然小排量自主车型的降价趋势日渐明显,但江淮最大的成本控制手段来源于发动机项目的推进。2010年,江淮发动机产能达到MPV10万台,柴油机5万台,乘用车小排量发动机20万台。目前,瑞风、瑞鹰和宾悦已经实现内配,同悦从3月份起开始逐渐内配,和悦从下半年有望内配,2010年将达到内配50%。“预计完成内配后,单台成本将下降3000元,大幅提升各转变配套模式的车型的盈利能力。”长江证券分析师李兴这样说。

  伴随江淮“大乘用车战略”的确定——拥有MPV、SRV及C、B、A、A0级轿车六大乘用车平台,重点打造四大发动机平台,未来每年都将有3-4款乘用车新品种投放市场,各个平台之间形成“互不重叠,优势互补”,轿车的规模效应将逐步显现,而且,外界所质疑的同悦2亿元模具费用,已经在去年完成摊销。李兴认为:“同悦的盈利预期将在单台500-1000元,加上今年和悦即将有望盈利,公司轿车业务可能实现1亿元,这标志着公司乘用车战略的全面成功,步入收获期。”

  尽管重卡还不属于江淮的优势板块,技术和品牌都较为薄弱,产销规模未能提升,投资回报率不高,但企业内控得力,生产效率较高,2010年2万辆的重卡销量预期,有望实现1亿元的盈利。

  而且,江淮与美国纳威司达、卡特彼勒签署框架协议之后,意味着当年与韩国现代的合资成为泡影后,江淮首度搭上了国际列车,告别了没有合资公司的时代。合资公司未来主要业务将是全系列重卡,初期会提高江淮汽车的现有中重型卡车产量3倍,未来产量将逐步增长,同时会有相关的发动机战略去支持合资公司中重型卡车的发展,对公司长期战略的实现和价值提升都有积极的作用。

  毫无疑问,江淮已然成形,如此规模的战略转型和可待预期,也难怪各大券商机构都陆续对江淮给出了“增持”的评级。分析人士预测,2010年,江淮从商用车到轿车领域的转型将修成正果,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也会达到峰值。

  即使是在2010年之后,当中国车市整体下滑的可能性出现时,如果成本优势继续发挥,江淮的市场表现也不会像抛物线那般急剧坠落。

  “我们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硬件的投入,现在需要一个市场的培育。困难一定有,但江淮不会为了要上轿车或者是因为扩张,而使自己的负债率特别高,甚至到资金链断裂的地步。”左延安说。

  管理机制是根本

  无论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还是优秀的成本控制能力,都印证了一个统一的命题:如果没有优秀的管理体系,企业的经营决策是不会达成可持续效应。

  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领导者的核心理念。这就对企业的管理者提出了非常高的战略判断要求。

  一贯谨慎的左延安,在外人看来,就像一口很深很深的井,不喜欢显山露水,但又确实在一个地方国有企业内缔造了传奇。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份谨慎,使得江淮在这几十年里几乎没有犯过大错,与他同时代的自主车企领军人,大多因冒进而吃过苦头,甚至至今都还有类似的错误在发生。

  忘记了当初,危机自然就开始了。在江淮内部,这是左延安一直所强调的重点。

  丰田“召回门”事件,适时地印证了左延安的忧患意识。而曾经纷纷以丰田TPS精益生产方式为学习对象的车企来说(江淮是最早学习者),现在是学还是不学,成为了一个话题。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左延安认为,丰田生产方式所提倡的零缺陷、零故障、全员改善、自动化和准时化等,依然是中国车企需要学习的内容。但问题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丰田仍然是伟大的公司。但再好的企业都不能忘记当初创业的奋斗精神,必须防止大企业病”,他这样分析,“过度的规模扩张和追求利润,是导致丰田今天现状的根本原因。”

  在左延安看来,丰田给中国车企上了生动的一课、及时的一课,必需的一课。他在管理层会议上也不断重申,做企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系统思考的能力,有连续思考的能力,有不断反思的能力,有不忘本的能力,但企业往往是做着做着就把过去最好的东西丢掉了。

  也正因为如此,当江淮汽车规模做大之后,他发现企业有部分员工乃至管理层自我感觉良好,危机意识淡化,立马采取一系列行动,从2008年10月开始借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的机会,号召所有员工从观念和思想骨子里找问题,找解决办法,并随之进行全方位的大调整,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也迎来了2009年的大丰收。

  与此同时,企业素质决定了企业产品。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企业的管控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核心人才培养速度必须要与之匹配适应,否则就会因盲目扩产导致企业陷入危机。就像目前中国虽然成为了汽车大国,但因为素质不达标,而还不是汽车强国。

  无论是哪一细分市场,坚持产品的高品质定位,是江淮一直坚持的方向,也从企业综合素质层面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因为有了产品力之后,企业的营销力和品牌力才会有相应的支撑,而不能随意根据市场变化而打乱发展思路。

  保持本色的江淮,谨慎低调,但不代表固步自封,满足现状。按照左延安的想法,江淮要想做大做强,发展战略不能只关注阶段性,而是必须关注长远。也正因为如此,他并不过多强调江淮“十二五”规划的产销目标,毕竟量化的东西始终太过单薄。

  他所坚持的,是首先根据企业现状由管理层做出战略规划,进而安排发展思路,再冠以执行。而组织结构调整与企业机制改革,也成为他近年的工作重心。没有良性的机制运作,企业是无法吸引到优秀的经销商,优秀的供应商,也无从谈起从产品、品牌、营销和渠道方面构建综合优势。

  “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个‘1358法则’,即一个企业如果有一个好的产品,能保证红火1-3年;加上好的管理,可以有3-5年的好日子;如果建立了好的机制,可以成长5-8年。”这是左延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清楚认识。

  尤其是作为国企,创新离不开人才。如果要留住人,用好人,也必然要涉及到改制、改革。左延安经常把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最受尊敬的企业”作为研究的对象。他发现,这些企业无一例外地为员工提供好福利、大福利。“我们不能改变企业国企的性质,但要想方设法做到机制灵活。”

  2008年6月,金融危机登陆中国。左延安调整的大思路又开始酝酿。

  首先是产品结构调整:一方面要向高附加值产品倾斜,另一方面要向农村市场挺进。

  其次是组织结构调整,成立商用车、乘用车两大事业部,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更灵活地应对市场。

  第三是投资结构调整,坚决停掉非生产性建设,把钱主要投向新技术、新产品和提升整车性能的一些试验课题,技术投资非但不减,甚至还可适当加大力度。

  最后是资本与产权结构调整。没有优势的整车和零部件项目,要以退为进,通过对内对外招商引资,出售部分产权,引入有经验有资本实力的合资合作对象,挪腾出来的钱和资源要强化核心业务,扶植战略业务。

  这样的调整措施,为当下的企业战略转型提供了基础,并为未来的持续增长做好了铺垫。

  事实上,从投资理论来讲,在选择企业时,一流的投资商看企业机制,二流投资商看企业的技术成长性,三流投资商看企业的产品能不能卖出去。如此,江淮在资本市场之所以有着较好的成长性,机制应该是被看重的原因之一。

  一个有着稳健作风、始终牢记本源的企业,面对竞争,未来制胜只需要一点,那就是强大的管理能力。而这,正是中国自主品牌与合资企业之间的最大差距。江淮正在努力!(作者:陈瑶)

(编辑:沐雨天)

转发此文至微博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