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吉利李书福从不按牌理出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5日 11:49   南方都市报 字号:

  吉利李书福从不按牌理出牌

  2001年,在跨国资本不断渗透、国有资本强势重组之时,看似棋局之外的旁观者“第三力量”民营资本之中,却有三个代表者取得突破,一个是刘永好成为民生银行第一大股东,另一是吴鹰成立UT斯达康出售小灵通,第三个便是李书福,这位草根出身的企业家意外地拿到了首张民营企业造车许可证。

  9年后,当这个曾轻描淡写地说“汽车不就是摩托车再加两个轮子吗”的浙江台州人,率领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了福特旗下轿车品牌沃尔沃后,世人不得不仔细打量,“门外汉”又一次“化不可能为可能”。

  只有1亿元左右的自有资金、没有任何汽车业的经验和积累、没有得到任何的政府支持,一个造汽车有着三个“先天不足”的门外汉李书福最终撬开了紧闭的铁门。

  “门外汉”欲造好车

  吉利造车起步艰难,模仿造车,却坚持了吉利造车“以我为主”的精神,迥异于合资企业全套引进国外车型的做法,蹒跚学步,却掌握了造型设计,零部件体系、底盘、发动机、变速箱等汽车关键总成,奠定了自主研发造车的基础。

  李书福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开发,也就是说主权经济,你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面。”

  几年间,吉利成功研发并投产9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产品谱,总院设在台州临海有吉利汽车研究院,具备整车、发动机、变速器汽车电子电器的开发能力,每年可以推出4-5款全新车型和机型。

  吉利自主研发并非“闭门造车”,未同世界上任何汽车合资,却与全球几十家汽车技术及相关专业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包括拥有100%自主权与英国锰铜合作打造世界名牌出租车。

  “以我为主”跨国收购

  相貌敦厚,塌鼻细眼,一度被传媒塑造成一个如堂吉诃德式的、随时会被强大体制吞没的悲情人物,李书福赢得了国内传媒的同情与好感,然而在汽车界,他却显示出了其豪赌与冲劲十足的性情。

  在那张从监狱工厂拿到的造车许可证受到质疑时,吉利要做大做强,迫切需要“准生证”,而在当时,国家的汽车政策一边倒地向一汽、二汽和上汽三大国有汽车集团时,吉利获准希望渺茫。1999年,李书福向在吉利视察的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面前请命“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2001年,中国入世的前一天,吉利JL6360通过增发进入了汽车许可公告。

  拿汽车许可证,化不可能为可能,一度喊出“如果失败的话,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的“求败”造车口号的李书福,带领着吉利走出国门跨国并购时,却满是胜利者的神采,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补足吉利造车历史短、积淀不深的短板。

  算上收购沃尔沃,以及此前的收购英国锰铜公司,收购澳大利亚D SI,吉利共有三次闻名坊间的收购行动。如果说吉利造车尚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吉利的跨国收购则是步步为营。

  2006年10月,吉利在成为英国锰铜公司控股股东后,与其签订了合资生产出租车的协议,依照协议,吉利将在合资中握有51%的股份,华普占1%,中方以52%的股份控股。此次合资,折射了李书福一贯坚持的“合资可以,但是吉利不会失去主导权”的合作思路,也被视为一次自主式的中外合资。

  2009年3月,在全球汽车工业蒙受经济危机重挫时,吉利又一次迈出国门,全资收购了澳大利亚D SI,拿到了大排量、大扭矩变速器资源,解决了高端车型开发的关键问题-----高端变速器

  随后,去年10月份,福特宣布以吉利为首的收购团队成为沃尔沃优先竞购方,到3月29日,成功“迎娶”沃尔沃。

  不管成败与否,这个从造冰箱零件开始到做冰箱,再到造摩托车,最后豪言“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台州人,一点点地凿开了跨国车企的铜墙铁壁,从“门外汉”豪赌投资其他行业,李书福及其率领的吉利似乎是“一切皆有可能”的写照。

  本报记者 雷敏

(编辑:水瓶座)

转发此文至微博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