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性特征显著的三大典型群体
本次调查中发现了中国城市居民中的三个典型机动性水平群体:活力群体,稳健群体和安居群体。这三类群体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在城市内部,由于职业、年龄、收入等因素的不同,居民之间机动性水平存在的差异。
三类人群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1. 活力群体。机动性水平高。他们通常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主要包括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白领、专业技术人员;收入水平上属于社会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年龄以16-35岁的年轻人为主。一般来说,这类群体更关注机动工具的档次和功能选择,追求从机动工具中获得的品味生活收益。
2. 稳健群体。机动性水平中等。他们以体力劳动者为主,如蓝领工人、务工人员、个体户人员等;总体处于中低收入水平段;大都是年龄在36-45岁的中年人。一般来说,这类群体对低档次机动工具有较高的拥有率,也是公共机动工具的主要服务对象,与之相适应的是,机动工具对他们的作用主要在于,忙工作、忙生活。
3. 安居群体。机动性水平低。他们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收入水平比较低;年龄在46-55岁之间。他们对于社会经济活动本身的参与程度不高,因此机动性需求和使用也不突出,机动预期的表现同样不足。
机动水平影响宜居印象
在农耕社会,土肥水美是适宜居住的重要指标,因为,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在这样的环境下最容易生长和丰收。那么,在高楼大厦林立、土壤变成水泥路的现代社会,什么样的地方是宜居的呢?可考察的指标恐怕就不盛枚举了。北京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00万,地铁、快速公交、城际快轨等公共交通的飞速建设,不难看出,在地球村时代,机动性与城市交通、城市建设及公众生活质量的关联将会越加频繁而重要。那么,机动性与宜居性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呢?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浪网联合发布的《2009福田指数——中国居民生活机动性指数研究报告》指出:机动水平明显影响宜居印象:在同一个城市或地区,机动水平高的居民更容易给出该地区宜居的评价。
愈机动,愈宜居
机动水平牵动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上班下班,走亲访友,逛街购物,用在交通上的路途和时间,会对我们的生活感受产生很多微妙的影响。本次研究就发现,机动性水平高的人更容易对居住地给出宜居的评价。具体来说,认为所在地非常适合居住的居民其机动性水平为63.19分,认为比较适合居住的居民其机动水平为62.06分,与认为非常不适合居住者的机动性水平(57.07分)有着明显的差距。可见,虽然身在同一个地区,不同的人却对是否宜居有着不同的体会。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机动性的提升会对环境继而对宜居带来相当大的挑战,当某一地区的机动性水平发展到一定边界后会直接导致通行状况及环境状况的变化,进而促使人们开始寻求变换居住空间,或对机动工具在功能和效率上有更高的需求,机动与宜居之间这种相辅相依的复杂联系对城市管理赋予了新的关注和挑战,住和行也会在机动化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出更为密切的关系。
附图 2009年不同宜居感受的居民机动性水平得分比较 |
|
|
资料来源: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编制的《2009福田指数——中国居民生活机动性指数研究报告》。 |
影响生活,就影响宜居印象
机动水平是由机动工具拥有程度、机动工具使用程度、机动工具对生活的影响程度以及机动性预期等四个不同的分指标构成。这四项分指标对居民宜居印象的影响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比如:机动工具的拥有程度对宜居水平评判的影响就比较小,认为居住地非常不适合居住者的机动水平为77.74分,与认为非常适合居住者的机动水平77.24分相比只差0.5分。与此相对,“机动工具对生活的影响程度”这一指标与宜居判断间则有比较大的关联:认为居住地适合居住者此项得分是66.43,而认为居住地不适合居住者该项得分只有52.60,相差13.8分。
附表 2009年选择是否宜居的居民机动性指数得分情况比较
|
认为居住地“非常不适合居住”者的机动性得分 |
认为居住地“非常适合居住”者的机动性得分 |
A.机动工具拥有程度 |
77.74 |
77.24 |
B.机动工具使用程度 |
43.59 |
46.48 |
C.机动工具对生活影响程度 |
52.60 |
66.43 |
D.机动性预期 |
49.99 |
62.90 |
总指数 |
57.07 |
63.19 |
资料来源: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编制的《2009福田指数——中国居民生活机动性指数研究报告》。
机动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发展城市交通,在便捷和效率的基础上,让机动工具更好地服务社会生活,将为居民带去更多美好生活的体验和享受,也将是公共管理和地区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声明:新浪汽车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