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气囊
满足一定条件下才会打开
普及率:相信没有一款车敢声称自己没有配备安全气囊。
汽车安全气囊的保护作用不容多说。目前安全气囊保护范畴更广,除了保护乘客正面安全气囊外,还有侧气囊、帘幕式安全气囊、头部保护安全气囊,甚至还有脚部保护安全气囊。
使用误区:发生交通事故碰撞时,气囊应该都会打开?
解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3月4日晚,一凯迪拉克车主驾车在江西昌樟高速公路上与一辆大货车发生追尾事故,当时车上配备的安全气囊没有弹出。根据厂家分析认为,事故中该车追尾大货车造成车辆右前侧受损,车辆正面以及保险杠位置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形,该类型的碰撞不足以触发安全气囊的展开。
在安全气囊的设计中,传感器只有在满足了一定的条件下才会引爆气囊,撞击必须是发生在正前方,但是如果遇到侧撞或追尾,司机位置的安全气囊则不会爆开。当然,如何改善气囊的打开条件也是时下很多厂家解决的技术难题。
安全带
限力装置可避免过紧伤人
普及率:100%。安全带对生命的意义相信无需用太多案例去说明。我们必须谨记,佩戴安全带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可以在危急之时挽救很多生命。
使用误区一:身体会移位
解读:在以往,一般的安全带由于织带缠绕间隙、织带与乘员身体之间的间隙及织带本身的伸长率,在发生事故时,乘员仍有一定的向前移动量。这种“移位”容易在瞬间的碰撞中,对驾驶员或者乘客带来一定潜在危险。
以TRW为例,他们发明了新一代安全带预收紧前卷收器,能在碰撞事故发生的瞬间引发齿轮齿条运动,立即收紧并锁止安全带,以防止乘员身体前倾,加大了安全保护。
使用误区二:安全带过紧“伤人”
解读:在以往,很多拉紧的安全带在事故中对乘员的约束力过大,会对人的胸口或者肩膀造成伤害。TRW为安全带配置了一种限力装置。当作用在织带上的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安全带的一个扭力杆装置通过自己的变形来吸收部分能量,从而避免作用在乘员身体上的力量过大。
防抱死制动系统
车速过高仍会产生一定侧滑
普及率:ABS几乎已经成为所有车型的标准配置。ABS+EBD(电子制动分配装置)的配置在国产轿车中的普及率超过了80%。
案例:5月7日,杭州文二西路发生的一宗三菱车飙车撞死一名行人的事故当中,三菱车的车速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事故现场,在车辆ABS作用下,肇事车辆所留下的刹车痕并不明显,更不足以成为交警判断肇事车辆车速的依据,因此三菱车的车速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解读:以往警察在判定交通违章或事故时,可以根据路面留下明显的刹车痕迹,轻松鉴定车速。然而ABS的存在,使得这个问题成为难点。在德国,也曾有过警察怀疑肇事车超速的案例,但由于车上有ABS的缘故,路面没有刹车痕迹,所以警察无法对肇事者进行定罪。
使用误区:有了ABS,驾车随心所欲?
解读:这是明显夸大了ABS的作用。比如在车速过高和转弯过急的情况下,若车辆制动得过急过猛,汽车仍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侧滑,这是ABS所不能控制的。因此,驾驶员不能完全依赖ABS,必须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谨慎实现安全驾驶。
ESC(ESP)系统
别把它“神化”
普及率:目前一般只有中高级车中才配有ESC(ESP)系统。“这车有ESP吗?”这个问题已成为越来越多中高级消费者购车时的关注焦点。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涉及严重人身伤害的车祸当中超过25%都是由汽车侧滑所引起,而当你的车上装配有电子稳定程序ESP,情况就大为不同了。
ESP也称ESC,它的中文名字是“电子稳定程序”,称得上是当前汽车防滑装置的最高级形式。它的诞生,使得全世界乘用车单车事故降低34%,SUV的单车事故降低59%。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侧滑时,ESP能迅速识别车辆不稳定状态,并通过对制动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和变速箱管理系统实施控制,从而有针对性地弥补车辆滑动。ESP的执行器就是4个车轮的刹车系统,其实ESP就是帮驾驶员踩刹车,它可以辅助车辆在恶劣路面上不至于失控。
使用误区:有了ESC(ESP),怎么“滑”都行?
解答:这同样是“神化”了ESC(ESP)的作用。如果速度达到120公里/小时以上,在湿滑的路面上就是再高级的车也照样侧滑。所以,不要把ESP神化,要以平常心对待。ESP的确能够对车辆的行驶安全提供很大的帮助,但车子毕竟还是一部机器,是人在操控。真正的安全是掌握在驾驶者自己手中的。